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新时期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从个体历史叙事到家族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文本。这一演变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个体历史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然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九十年代初《白鹿原》等小说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村史叙事。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 ,运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方法确定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问题 ,成为一个学术界的热点和亮点 ,且有多种论文和专著出版 ,如就单部小说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就有王克明 (美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李庆信《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王彬《红楼梦叙事》、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等。这些论著大多能在对西方叙事学理论横向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选择和整合 ,结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破解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美学的符码载体 ,揭示这些叙事文本的审美本质 ,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4.
戴维·赫尔曼是后经典叙事学的提倡者和认知叙事学的开创者,也是国际叙事学界重要的叙事学家之一。他的论著和认知叙事理论在国外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论著和认知叙事理论作了较多的研究。通过聚焦和梳理国外有关赫尔曼认知叙事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加辨证地看待他的认知叙事理论,为国内针对赫尔曼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期冀对国内认知叙事学的发展产生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5.
杨义著《中国叙事学》的第五章是评点家篇,该篇通过对明清评点学的探究,既梳理了古典小说理论,又完善了其中国现代叙事学理论框架。文章通过评点家篇中关于明清小说戏剧作品评论的评论,指出当代中国叙事学与当代西方结构主义文论家克里斯蒂娃,英国学者马克柯里等人关于间文本性和理论小说、元小说理论在叙事学理论框架上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阐明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心理叙事、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多重聚焦、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交织等叙事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了一个基于及物性分析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的认知叙事学理论框架对小说的以上叙事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及物性分析确定叙述对象,叙述者角色是理解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的线索,文本世界指示转移和心理时间引发的文本世界套层和转移是读者与文本互动的关键,为意识流作品读者阅读过程的认知做出了新尝试。  相似文献   

7.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的发展有了一次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实践也引发了多种理论的探讨。从叙事学的角度,辨析传统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叙事技巧,可以突现现代派小说的创新之处,并由此达到对西方现代派小说叙事特征的一个宏观认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伊始,"十七年"时期确立的小说理论规范受到冲击,王蒙、高行健等人的小说理论,从小说观念、小说构成要素等方面体现出新的内容;而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不断变化,西方小说理论的译介,直接推动了新时期小说理论的裂变,小说人物理论、情节理论、主题理论、语言理论多个领域,都有新的创建。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叙事学的影响,形成了以小说形式为本体的小说理论,出现了小说叙事本体论、小说语言本体论、小说符号本体论等理论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学最新理论动向——关于形式的意义的思考被介绍到国内,西方学者对叙事学的"纯形式"的反思和中国学者对于叙事形式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影响到了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小说修辞学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此外,新时期以来,在小说体式理论方面,形成了丰富的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体式理论。  相似文献   

9.
叙事时间对红柯小说艺术性的体现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探究红柯小说的叙事艺术,运用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其小说的叙事时间,认为时序的畸变化,时距的极端化构成其小说叙事艺术的独特性。这种手法的使用,既创新了文本结构,又突出了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中女性叙事空间的建构展开分析。文章兼具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从多重女性叙事声音、叙事节奏与层次、隐喻的叙事系统等方面探讨了《盲刺客》如何展现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生存境遇,并借由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系统打开新的叙事空间,建构起女性书写的权威。   相似文献   

11.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所著的第四部小说,将手稿作为主线,使得女儿、母亲与祖母三代的故事关联在一起,把几代华裔母女的心理变化与生活困难充分展示出来.在叙事方面,小说跨越了空间与时间,不断往复于美国与中国、当前与过去.本文从叙事学理论出发,以文本的话语层面为研究对象,探讨小说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变化多端的叙事视角和精雕细琢的叙事风格等,揭示小说多元叙事策略对主题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用叙事学文本分析理论 ,对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从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总结和归纳出《檀香刑》所采用的叙事模式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小说在认知层次上的基本特质和摇曳多姿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福特的《好兵》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著称,作品采用固定式内聚焦方式,依靠逆时序的印象及不可靠叙事者进行叙事。同时,反讽的运用也是文本突出的表现手法;当反讽被置于叙事学研究范围内,成为研究文本内部深层规律和结构的方法,来研究语篇之说服力的一种手段时,被称之为叙事反讽。论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将文本中的叙事反讽分为:聚焦反讽、时间反讽和引语反讽。探讨三种反讽如何进行叙事构成文本内因素的二元悖立状态,形成对表层话语的瓦解和颠覆;如何使文本中的故事升华到审美的高度,彰显反讽在小说叙事形式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福特的<好兵>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著称,作品采用固定式内聚焦方式,依靠逆时序的印象及不可靠叙事者进行叙事.同时,反讽的运用也是文本突出的表现手法;当反讽被置于叙事学研究范围内,成为研究文本内部深层规律和结构的方法,来研究语篇之说服力的一种手段时,被称之为叙事反讽.论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将文本中的叙事反讽分为:聚焦反讽、时间反讽和引语反讽.探讨三种反讽如何进行叙事构成文本内因素的二元悖立状态,形成对表层话语的瓦解和颠覆;如何使文本中的故事升华到审美的高度,彰显反讽在小说叙事形式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从情景叙事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并分别从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弥补学界在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文本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以叙事学空间理论为切入点,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探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如何运用空间化叙事艺术,打破了叙事常规,创造出特殊的空间性的叙事结构。这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甚至整本小说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叙事学是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文学理论潮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叙事学时中国近三十年小说理论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借鉴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建构"审美的形式"以凸显小说形式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其次,在"向内转"的理论思潮中,叙事学的"纯粹形式"观被接受,刺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产生"叙述本体"形式观;最后,1990年代后期,在反思叙事学"纯粹形式"观的基础上,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从更为广大的文化层面上来考察形式,形成了文化形式观.中国近三十年小说理论借助于叙事学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批评的突围,同时也实现了对叙事学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后经典叙事学发端于西方,近年来在一众学者的引介下,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解析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关系、厘清后经典叙事学的特征与研究热点、代表性叙事理论研究、典型文本的个案研究以及预测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走向五大类。国内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便是结合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状况,实现中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赵炎秋、李作霖、熊江梅合著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借鉴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在当代叙事学研究中第一次全面立体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的发展演进历程。它十分注意从中国独特的叙事经验及其理论总结出发,同时兼有宏阔的理论视野与自觉的比较意识以及丰富多样、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引述,是中国叙事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本土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论本土化进程中,从最初的译介、理论应用和实践到理论创新,叙事学本土化最为重要的成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提出了多维度的中国叙事学的学科方向,其中赵毅衡提出的广义叙述学甚至第一次建构出其诗学框架,意味着叙事诗学理论进入一个全新境界。其二,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叙事学方法论,其中赵毅衡提出形式文化批评论主张深入文化深层探讨叙事形式问题;申丹提出的读者细读法可以解决叙事学在文本阐释的有效性问题;其三,中国传统叙事思想的整理初见成效,中国传统叙事思想在赵炎秋和董乃斌等的努力下呈现出整体的历史样貌;其四,中国叙事学的空间意识个性已经发现,杨义对中国叙事学的早期构想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