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现实主义文学要求作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按照历史的真实面貌描写历史。这样,作家就要致力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选取生活中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现象予以提炼、概括、集中和加工,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这就规定了它必须以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为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是多年来我们文艺领域内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大家也都认为这两者是应该统一的,但现实却是有的同志对这二者的关系常常随着政治潮流的变化而各取所需。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是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而表现出来的,而艺术形象的创造,是和作家的生活经验及其深入现实社会的程  相似文献   

3.
过去,人们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只注重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本质的阐述,而对于它的特质则注意不够.本文试图在阐述文学艺术一般本质的基础上,着重谈谈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质. 人们常说,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它的唯一源泉.显然,这是就文学的来源说的,即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都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找到根源.然而,实践证明,任何作家从事创作,总是要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把他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反映出来,表达他的一定思想感情与意愿.只不过他的认识与感受、思想感情与意愿,是通过对生活的具体描写,或者说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例如鲁迅  相似文献   

4.
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感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透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1]。在这一过程中,读者陶醉于艺术境界之中,驰骋自己的想象,不知不觉地与艺术形象形神交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的诱发,去认识他所反映的生活,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那么,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哪些审美感受呢?其一,欣赏文学作品,是人们的精神需要。尽人皆知,人有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这是人类长期从事改造生存环境所形成的惯性。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在后现代语境中探讨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真实性,说明了历史真实是指生活真实,而文学真实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和记载,它是通过文学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女勇士》虽然偏离了传统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融合了神话传说与个人经历,但作为一部描写文化融通的文学作品,它具有令人信服的文学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文艺的“真”是“善”与“美”的基础,怎样理解这个“基础”,学术界历来争辩不休。论争的焦点是如何准确认识构成艺术真实核心的本质真实问题。有的认为,现象即本质,作家塑造出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本质就在其中了。反对者则主张: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能体现本质;只有反映了社会本质、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才具有艺术的本质真实。究竟怎样理解艺术的本质真实呢?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与恩格斯一样,马克思十分注重作品的细节真实。他认为细节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本质真实必须以细节真实为前提。1879年马克思在致恩格斯信中谈到卡尔顿的《关于爱尔兰农民生活的特点和报道》一书时说:“卡尔顿不论在风格上或在结构上都不高明,  相似文献   

7.
以《忏悔录》为代表的卢梭的自传作品 ,被公认为现代自传文学的鼻祖。对这类作品 ,卢梭竭力强调它是完全真实的 ;自这类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它的真实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信赖和赞扬。然而自传文学就其特性而言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真实 ,这一根本问题也是从卢梭那里就开始出现了。本文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进而在重大环节上展开 ,揭示了卢梭自传中的“诗化”现象 ,并探究了它的个人与社会原因 ,从而也从一般意义上对自传文学的真实性的限度问题作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真实性”是20世纪50年代文学特别强调的要求,但这种“真实性”是由阶级性决定的本质真实所规定的,与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无关,它在不断的文艺批判中逐步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9.
文学真实问题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前人们已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之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总的来看,多半是侧重于某一文学类型的真实性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不能涵盖各类文学的真实品格。本文试图联系文学的审美本质,从不同类型的文学对真实性的不同要求入手来理解文学真实性,并由此认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者之间的异质同构可以作为不同类型文学的真实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由东北九院校发起、辽宁大学和辽宁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文艺理论讨论会,从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七日至十月二十八日在沈阳举行。出席会议的除发起单位外,还有全国各地五十个院校和研究、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着重讨论的两个问题,有一致的见解,也有许多分歧意见,综述如下: 关于真实性问题,争论的是: 一、关于真实性的概念在使用“真实性”这一概念时,有人指的是生活真实性,有人指的是艺术的直实性。什么是艺术的真实性?有的同志认为艺术的真实性是指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理想、审美评价的文艺形象所反映的生活的真实性。有的同志认为,文艺的真实性指的是文艺作品反映生活时所达到的切近程度。还有的同志认为,真实性是指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是文艺与生活的相符合、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文学真实的范畴厘定和价值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创作和欣赏实践中 ,“真实”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偏颇最多的文学价值尺度。“真实”的概念范畴 ,可以从三个角度厘定 :( 1)真实是创造的产物 ;( 2 )真实的创造建基于人类求真向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上 ;( 3)真实以文学形象方式具体存在。与真实的主观色彩相反 ,真实的价值奥妙在于它在深层对创作规律的契合 ,以及对生活客体的尊重。因此 ,真实成为文学自然态度、人文精神和作家人格的体现 ,说到底 ,成为文学的胆识、气度和一种可贵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2.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通过“超常怪人”奥斯卡的视角描述了二战前后德国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并揭示法西斯统治的前因后果。小说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融荒诞、真实、调侃、幽默为一体,风格独特,体现了德意志共和国初期文学创作的成就,“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20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艺术之真?艺术应如何求取真实?这一直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均作出了各种解释。系统考察从古希腊以来西方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所作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并思索未来可能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论和传统社会批判理论的社会研究方法的批判,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共识真理为目的,通过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批判,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研究框架,形成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由于坚持社会科学理论有普遍而规范的客观基础的存在,并以此去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批判阐释学尽管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的新视角,却很难达成哈贝马斯所赋予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广泛热议的“新世纪文学”一词,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学史断代范畴,还是一个观察和评价文学现象的视域概念,都存在以主观的定义、命名争议来代替和淹没客观据实的分析和概括的偏颇。这使得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体制形态、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格局等方面经历急遽而深刻的系统结构性嬗变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遮蔽、忽视和低估,其中最突出的是由文学市场的完善成熟、网络文学空间的高速拓展和文学人口的世代层累这三重条件,所带动产生的一系列全新的文学生态要素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6.
朴趾源作为朝鲜后期的文学大家,其文学思想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重视。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为"真"的本质论与"法古创新"的活法论,这两大内容是针对当时因"模拟剽窃"文风而造成创作"毫无生机"的问题,以及力图走出"复古"与"创新"两大理论相互诋訾的困境所提出的。然而,由于不遇的人生际遇等原因,使其走上"以文为戏"的创作道路,并最终使其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并不相符。尽管如此,朴趾源对文学的"真情"与"自主"的提倡,对朝鲜文坛摆脱"复古"的诟病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治学的路上跋涉了近50年,我深深地体会到:政治的民主化,"百家"争鸣的真正实施,是治学者自由驰骋的坦途.即使遇到局部的短时间干扰,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守良知,加点韧性,终究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作为高校教师,要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在学科的特定范围内选题就有可能既取得研究成果,又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有所提高.我认为真善美是文学的最高要求,也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而正本清源、求真务实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尽管人们对柏拉图式恋爱耳熟能详,但是其内涵却时常遭受误解。结合柏拉图的《会饮篇》与《斐德罗篇》,从美、善、真方面对柏拉图式恋爱进行三维解读可以完整呈现其内涵。作为真善美统一的柏拉图式恋爱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它驱散痛苦的阴霾,实现了生命的艺术化;它冲破现实的束缚,实现了生命的自由化;它获致形而上的品格,实现了生命的超越化。柏拉图式恋爱可以使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的文艺思想不是简单的前后期变化,而是有着一个复杂的嬗变过程。学生时代,他认为文艺是用来表现自我的,追求文学的审美性。奔赴延安前后,他视文艺为现实生活的反映,追求文学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实用性。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他遵从艺术从属于政治的方针和政策,过于追求文学的政治功利性。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他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主流话语,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回归文学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20.
自从20世纪上叶哲学发生“语言学的转向”以后,西方真理观的研究一直是在语言学的框架下进行的。本文首先阐述了现当代西方真理现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理论贡献及其内在缺陷,进而从“生活世界”以及新时代的需求等角度阐明了建立“终极关怀”意义上的新真理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