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有关"普遍伦理"的可能性讨论,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事实上,无论是"归纳意义上的"普遍伦理,还是"理论建构意义上的"普遍伦理,都面临着理论困境和现实障碍。全球问题的特征及全球化进程中的伦理冲突,必将促成全球责任意识伦理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王金礼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90-97
现代大众新闻传播的伦理实践具有多种价值或伦理目标。依据人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区分及人在公共性与私人性方面的价值诉求,新闻(言论)可以分别界定为公言论、私言论而具有不同的伦理意义:公共生活与公共领域需要较大的自由度以实现新闻与言论的公共善,私人生活却需要对这种自由施加一定的限制以保障个体权利不受侵犯。普遍善同时赋予新闻自由、新闻规制的正当性依据。实现普遍善的关键就表现为以个体善的最小牺牲来获取公共善的最大扩张。 相似文献
3.
普遍伦理应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思考伦理问题的有效背景。家庭伦理因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 ,也许这种理解就是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在此道路上 ,我们就有可能把握其存在、厘定其范式以及应和其召唤。从而 ,获得家庭伦理规范与人的存在的相互圆融与相互宽宥。 相似文献
4.
陈建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4):50-53
存不存在着普遍伦理,儒家伦理与普遍伦理是相契还是相背?这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承认,普遍伦理是存在的,它有着普遍的人性基础和客观的利益基础,而儒家伦理与普遍伦理在总体价值旨向和精神实质方面则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凭籍自身信用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现代社会,政府公信力是检验民众对政府信任的晴雨表,受到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和极大关注。但在既往的研究中,学界往往热衷于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学探讨。事实上,除了从政治学范畴追寻政府公信力之外,还有其存在的伦理基础,这一伦理基础便是政府“善”。政府“善”是优良政府应然的价值诉求,是政府获得公民认可的前提,也是公民与政府达成共识的最基本要素。要重振政府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要在人们内心深处唤起“善”政府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朱冬英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3):67-72
“普遍伦理”是基于全球化趋势基础上,为各个民族、国家所共同认同的伦理准则。建立在尊重各个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交流与合作、对话与理解而达成的“普遍伦理”是可能且必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完善,“普遍伦理”的作用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能否建立一种全球性的普遍伦理,以及如何来建立这种普遍伦理是目前伦理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认为普遍伦理的建立是一项非常艰巨异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它不是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区域伦理”,而是跨越地区和国界的力求为全人类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世界伦理”.本文拟就此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理念下的中国行政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德甲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69-73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特征.这种"经济人"理念的植入并内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基于"经济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倾向,其在行政领域的适用,引发了行政人恪守行政伦理的困厄:追求自身利益与代表公共利益的矛盾;对上负责与回应民众的矛盾;为政绩而政绩的"政治作秀".笔者以为,"经济人"理念下的行政伦理建设必须从转变观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度伦理等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何嘉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98-99
麦金太尔关于"人整体生活的善"的理论,从强调善的整体性出发,提出了新的德性概念.由于现代社会德性缺失的成因在于现代性的羁绊,因而我们只有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对德性进行归一和整合,才能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德性理念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生态辩证法和“普遍联系”、“普遍价值”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5):71-74
本文认为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传统生态观中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原因;生态辩证法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普遍联系和普遍价值”是生态辩证法的核心范畴;生态辩证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今的人类迫切需要提高包括生态辩证法在内的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训练.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勾勒出了一幅自由主义的政治图景。然而,这幅图景的合法性仍依赖于“无知之幕”的形式论证。其实,如果抛开单纯的伦理视角,引入历史的维度,我们就可以看到“无知之幕”只是与特定社会条件相适应的,这就导致了同样的论证方式无法推衍出《万民法》中的全球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跃进”时期的河南农村公共食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艳敏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6)
农村公共食堂是“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化的产物。公共食堂严重脱离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因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靠政治压力强迫农民建立起来的。河南省是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源地,农村公共食堂的数量和比例均居全国首位。河南农村公共食堂出现了种种问题,它的解散是必然的,但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付出了血的代价。农村公共食堂问题上血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深思和记取的。 相似文献
13.
从全球伦理运动看世界宗教对话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未来是世界文明多元化,还是文明的冲突?对这个世界文明视域的问题,世界宗教界发起的全球伦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从全球伦理运动看世界宗教对话的趋势,主要看有没有共同价值存在,以及能否承认某些共同价值存在,这是世界宗教对话得以展开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道教生态自然观、道德观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 ,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证了自然万物存在的价值和权力 ,具体化为“崇尚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物无贵贱 ,万物平等”、“善待万物 ,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资源 ,维持生态平衡”等一系列生态伦理规则 ,其探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生态伦理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 ,故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内在的独特理论体系 ,并且具有较强的道德实践意义。这对于回答施韦策对道教生态伦理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诘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1):20-23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它们有不同的任务与使命,这使得它们在研究目标、方法、原则、理论基础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冲突;个人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冲突;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冲突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冲突.因此,生命伦理不能作为公共健康伦理的起点.公共健康伦理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应对公共健康中不断出现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苏富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人性研究是运用一定思维方式展开的关于人的哲学研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既有的人性研究有两个历史类型:一是运用经验思维形成的发生论的人性观,是把人生之初具有的规定性当成人性的人性观;二是运用抽象思维形成的本质论的人性观,是把与人的诸种现象相对立并规定这些现象的人的本质当作人性的人性观。在今天的科学眼界内应当运用具体思维建立规定性的人性观,以揭示人的蕴含着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特殊规定性和相互间的差异性的特有共性为己任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的具体内容就是人的自觉行为主体观:人是由猿进化来的在一定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环境中广泛吸收社会文化而形成的追求创造实现价值的、人性与个性统一的自觉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从“好”字的原始义考究出发,探讨其引申义,即从人名到女子,再到抽象的美,进而分析“好”字的文化内涵,从文字发展的视角剖析母权社会的繁荣、父权势力的上升及社会秩序的建立和逐步规范的过程,解读人们审美观念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陈文昌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全球伦理提出的时代背景是全球化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全球性问题的显现。全球伦理是避免相对主义的伦理,是相对于区域性伦理而言的、普世同质意义上的、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应该共同遵守的伦理,是全球意识伦理,指向全球性共同问题的、最低限度的底线伦理,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伦理。 相似文献
19.
文道贵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303-307
对胡"好政府主义"思想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公正的剖析,重点分析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好政府主义"政治主张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好政府主义"被付诸实践的基本史实,肯定了这一主张在反对北洋军阀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共和思想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论述了他们不愿意发动人民群众、不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改良主义本质,指出了"好政府主义"思想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王新新杨德锋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41-46
为了创建全球性品牌,企业需要权衡标准化/本地化上的决策。从全球伦理准则的观点来看,企业需要建立全球统一的企业伦理规范,并以此作为在各个国家市场中计算各项资源单位成本和产品单位收益的标准,进而决策在各个东道国市场中的标准化/本地化问题。只有这样的决策才能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树立较高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才能使企业创建全球性品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