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下一个节目——”随着报幕员的介绍,一个还没有话筒高的彝族孩子,头扎红色英雄结,腰缠黑底白线英雄带,身着一身图案花边紧身衣,眨着一双调皮的大眼睛,出现在台上,整个剧场立刻活跃了,沸腾了。小演员微笑着,洒脱地举起小巧精致的漆花葫芦笙放到咀上,那声音便象行云轻纱般幽幽飘来。音乐牵开了他的舞步,时而象搏击风云的岩鹰,时而象驰越山涧的骏马,时而把人们带到巍巍的高山上,时而又把人们引到淙淙的泉水旁。精湛的表演,赢得了一阵阵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2.
百褶裙怀想     
记得11岁那年,学样文艺队排练,组大型歌舞,我们这群小队员穿上各个民族的服装,在其中舞蹈。我分到一套彝族服装,红、黄、黑三色百褶裙,精美的短衣和黑色绣花坎肩,还有一件漂亮极了的红纱斗篷,这绝对是那些舞服里最美的一套,为此,我遭到好多女孩的嫉妒与羡慕。因身着如此美丽飘逸的演出服,我才知道了彝族,我对她的全部知识就是这个民族的女孩拥有这么动人衣装,那恰是70年代中国,当城市女性的衣服单调的只有军装色时,她们在西南大山的某一隅身披虹霓般缤纷的色彩正灿烂优美地做着女儿。 自那时起,我就开始向往那个大山民…  相似文献   

3.
梭嘎“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特区的三岔河是乌江上游的一条主要支流。河边便是“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所在地———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整个梭嘎乡就在一座连绵的大山上,要是步行,一个上午也难走到乡政府所在地半山腰。三岔河逶迤于深山间,滚滚涛涛而去。山...  相似文献   

4.
情系大山     
情系大山———建始县农行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纪实□秦绍斌罗来平王洁张丽华九六年初春,当布谷鸟刚唱起第一声迎春曲的时候,县农行行长何建华就带领助手们在山丛中穿行多日了。这里是武陵山、大巴山余脉交汇的湖北省建始县。汽车时而钻进悠悠白云深处,时而又跨入长长的河...  相似文献   

5.
这次文艺会演,在云南彝族的民乐和舞蹈节目中,有一个十分悦耳又很抒情的调子,这是用彝族独特的乐器小闷笛演奏的。小闷笛是彝族中广泛流行的一种小巧、便于随身携带、容易吹奏的彝族民间乐器。它的声音高昂、优雅、热烈,尤如无量山上的阵阵松涛,既有汹涌澎湃之势,又有娓娓动听的余波,因此是彝族人民抒发感情、寄托情思的一种很好的器乐。  相似文献   

6.
王菊 《民族学刊》2011,2(4):85-90,96
沙马拉毅先生对彝族文学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其早期的彝族文学创作上,而且还表现在一直以来对彝族民间文学的关注上:收集、整理和翻译彝族民间诗歌。沙马拉毅先生著作颇丰,作为其中一本的《原生态彝族民歌》,其在诗学传统、诗性表达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彝族民间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奇妙的赶场     
德峨在桂西山中,是广西隆林各族自冶县的一个乡。两三店铺,几户人家,一个政府小院,一条汽车勉可掉头的刀把形小街,似乎就是它的格局。四周全是云遮雾绕的大山,一座挨一座。座座大山石头缝里长着庄稼,表明不管山荒地老,云雾深处总有人家。他们世居山林,却也不忘拿上自己的出产,翻山越岭来这刀把形小街做些交换。久而久之,成了买卖,并且波及与之搭界的云南、贵州,于是成了今天名扬桂西的德峨赶场。黎明,背篓的、挑担的、赶马的、牵孩子的,沿八方迤逦山道向德峨汇集。从女人服饰看出,有苗族、彝族、汉族、壮族、仡佬族。背篓装满山货,背篓上插杆小秤,压得汗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苗族姑娘背篓里带着把有勾的黑布伞,颠达颠达走得很急。  相似文献   

8.
访红河船队     
红河,这是一条横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色河流。它沿着哀牢山脚,穿行在弯弯曲曲的狭谷之中。崎嶇的河道使它的性格千变万化,喜怒无常。它时而浪平水静,无声无息,使人觉察不到它的存在;时而又是波涛汹涌,声闻数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水涨三尺凶险多,水落三尺船底破”,“天黑不行船,行船必翻船”等红河航行要诀,说明红河的惊险莫测。然而,从1959年以来,在这条粗野的狭峪河流中却一直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木船运输队。船上的水手们以坚强的毅力和艰  相似文献   

9.
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84年,地处四川峨眉山南麓,小凉山北部,幅员面积239.5平方公里,总人口12.5万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4.7%。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土壤及农林牧等生产皆呈垂直分布,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属典型大山区县。境内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0.
信仰的力量     
从党的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也是最年轻的代表邓恩铭(水族),到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满族);从党的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党员刘清扬(回族),到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放声为祖国和民族讴歌的才旦卓玛(藏族)、宋祖英(苗族);从与红军高级将领刘伯承歃血结盟的小叶丹(彝族),到滇南大山里盟誓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建设新中国的少数民族头人代表肖子生(佤族);  相似文献   

11.
拿到曲木车和著、四川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一书,感到沉甸甸的。逐一翻开细读,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彝族历史文化和作者的智慧光芒。作者根据彝族文献、民间传说以及彝族谱系推断,彝族源流至今有  相似文献   

12.
罗曲 《民族学刊》2016,7(1):65-70, 118-120
进入19世纪后,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彝族文化,并有不少著述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文献的搜集、翻译、整理、出版成就卓著.尤其是106部①《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出版发行后,社会反响很大.但是毕摩文献仅仅是彝族文献中的一部分,在包括译著、彝族文化人用汉语文及其他语种撰著的作品、彝文文献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相当规模的语境下,应当树立“彝族文献”的概念,并对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对事物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所以对彝族文献分类的研究关系到彝族文献价值的实现.本文从《彝族毕摩文献经典译注》说起,对彝族文献的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虎虎有生气     
彝族尚黑崇虎。共同的虎图腾崇拜,在共同的记忆里最为深刻。云南楚雄图腾艺术作品展,通过摄影、壁挂、挑花刺绣、木雕艺术系列,从今天返照历史,从历史追寻今天,多角度展示彝族视虎为祖,以虎象征力量与威严,渴盼吉祥与幸福这一丰富的内涵。故而展品给人的感染,已远远超出了直观印象。在著名的彝族史诗《梅葛》里,有虎尸解为万物的创世神话。虎为彝族先民原生图腾,充分体现在壁挂艺术上。创作者于研究发掘过程中受到启蒙,应用传统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14.
彝族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琳 《民族论坛》2000,(2):40-41
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考证,彝族是远古虎图腾部族羌戎或氏羌的后裔之一,不仅至今仍保留其远古羌戎或氏羌的虎图腾崇拜许多遗迹,而且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和发展。彝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广阔的地域内逐渐创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灿烂辉煌的虎文化,反映了历史上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虎文化是彝族社会意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作为民族风俗特质形态的一个审美范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云南省哀牢山彝族在举行祭祖活动时,常由彝巫在葫芦瓢凸面绘一…  相似文献   

15.
彝族文化的传播,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这就离不开传播的几种形式。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彝族文化传播进行研究,并对其传播形式进行分析,认为彝族文化可以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形式完成文化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雪章 《民族论坛》2012,(6):107-109
昭通在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是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核心地区。作为彝族文化的发祥地,昭通的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与其他地方彝族的文化有一定联系与共同点。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彝族文学研究》是一部在彝族文学研究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专著,该书将彝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首次系统地对彝族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进行了拓展和深入研究,并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为彝族文学的参照,通过对照性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点。该书的特点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研究系统深入,对彝族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比较文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害羞的民族     
我家表姐不用说也是个彝族,而且好喝酒。和一般好酒者一样,喝得晕乎乎时,她的话就多了。她是个风趣、机智的人,即使醉了,本性也不改,好像还更有长进了,真的像俗话形容的那样,舌头像抹了油,滑溜得很,逗得听她酒话的人笑得咯咯的。有一次我们在成都一个小辈子家喝酒。喝到一定程度,我家表姐不用说,话又长了。那一次她主讲的是“我们彝族是个害羞的民族”这样的一个话题。据她说,这个题目和内容均来自于一个彝族文化人,这个人在她上大学那个时段在中央民族大学当老师。我表姐声称,她不过是在重复那个老师有关彝族性格的一个演讲。我和我家这个…  相似文献   

19.
火把节漫笔     
节日,是民族的盛典。在中华民族这棵大树上,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而大放异彩。我曾经领受过跑马溜溜的山上藏族“转山会”的虔诚;观光过苍山洱海边白族“三月街”的风流;接受过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洗礼;体验过大小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狂欢……这些,都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其中,最为热烈,最为奔放的莫过于“火把节”了!  相似文献   

20.
摩瑟磁火 《民族学刊》2022,13(10):73-81, 138
《此木都齐》是凉山地区发现的唯一一本初具雏形的彝文医药经籍。该书继承和发展了凉山彝族源远流长的医药传统,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彝族民间医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周边汉人的医药知识。它的产生标志着凉山彝族的医疗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疾病认知和应对策略有了重大进步。是书在形成途径、文体形式、涵盖内容、思维特点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彝文经籍有所不同,是凉山彝文经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