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清政府对外国人西藏活动的管制政策是其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政策经历了明令禁止、有限解禁、弛禁三个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入藏的外国人实施驱逐政策。《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对入藏外国人的管制出现了松动的迹象,但仍对其进行劝阻和防范。《烟台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禁止外国人入西藏活动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清地方官员对该政策进行了变通。清政府在兑现外国人入藏承诺的同时,也试图防范列强对西藏的觊觎,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西藏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租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形成 ,清政府固然不得辞其咎 ,但在其产生及拓展的过程中 ,清政府也进行了有效的斗争 :不准外人“自行择地” ,限制外人在中国建立租界的特权 ;限制外人居留区域的范围 ;抵制外人增辟租界。清政府的这些斗争 ,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维护了人民利益 ;避免了将重要的战略要地割给外人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租界的扩张 ,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同时 ,也维护了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等主权。  相似文献   

3.
1900年,俄国利用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全面入侵东北,激化了与日本的矛盾,从而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为了维护东北主权,清政府利用日俄矛盾,进行中俄交涉,使俄国承诺撤军。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鉴于未来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随着战争的发展,当出现日俄两国分割东北势力范围的倾向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未能做出及时调整。战争结束后的日俄和谈中,中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却被排斥于和谈之外,最终无奈地接受日俄重新划分东北势力范围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前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 80 0 0余万两。财政收支虽能大致保持平衡 ,但却远远不能适应近代化建设与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因为按实际购买力计算 ,这一数额仍停留在乾隆中期的水平。然就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商品经济水平及税率来估算 ,财政收入规模当在 3亿两以上。多方面的原因使清政府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有效集中利用财政资源的能力 ,这与同期的日本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从财政的角度看 ,甲午战争的结局也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5.
奕欣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恭亲王之尊倡导“自强”,“洋务”于庙堂之上,对清政府“师夷长技”,“采西学”的努力起了促进作用,奕欣主持开创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质的近代化事业,在西法练兵制器,同文馆及天文算学馆的设立,留学生的派遣以及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和外向型商贸体系的初步建立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立宪派作为清末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施曾起到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在预备立宪前期与清政府亦有过短暂的合作。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最终归途依然是维护皇权,其宪政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模式与立宪派的方案始终存在分歧和矛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分歧也日益扩大,矛盾越来越激化,导致双方关系经历了一个奇怪的嬗变过程:合作——对抗——背离,最后以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初期转向革命,同革命派一起推翻清政府而结束。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吸引华侨在国内进行投资,对华侨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废除了沿袭200年的海禁政策,并采取措施制止对华侨的勒索;成立商务局、保商局等机构,维护华侨经济利益;设立海外华侨商会,提高侨商的民族凝聚力;实行奖励"商勋"政策,提高侨商的政治地位。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侨经济利益,并由此形成了华侨投资国内实业的第一个高潮。虽然清政府不能完全充当华侨经济利益的保护者,但其经验和教训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赌博猖獗是晚清一大积弊,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定。晚清政府视禁赌为一要务,考察晚清政府禁赌之态度与行动,大体上经历了严禁——驰禁——再行严禁的“马鞍型”历程。晚清政府的禁赌举措从立法、保甲、教化及兴工艺等方面多管齐下,然而,禁赌终归失败,政治腐败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在引进、使用和管理外籍人才的过程中形成了聘用有真实本领人才、重金聘请人才、合同管理人才和奖赏人才的四大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人才引进工作,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在引进、使用和管理外籍人才的过程中形成了聘用有真实本领人才、重金聘请人才、合同管理人才和奖赏人才的四大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人才引进工作,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2.
奕訢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恭亲王之尊倡导“自强”、“洋务”于庙堂之上 ,对清政府“师夷长技”、“采西学”的努力起了促进作用。奕主持开创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质的近代化事业 ,在以西法练兵制器、同文馆及天文算学馆的设立、留学生的派遣以及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和外向型商贸体系的初步建立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国籍法是近代西方法制文明的产物。鸦片战争前 ,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国籍问题并不是统治者关注的话题。 19世纪中叶 ,随着观念的转变 ,清政府开始向海外遣使设领 ,对华侨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政策。由于制定国籍法采取的原则不同 ,在华侨身份的界定上清政府同荷兰等国发生了严重分歧 ,使清政府在南洋等地的遣使计划一度搁浅。为争取海外华侨对祖国的认同 ,维护国家主权 ,在广大华侨的积极呼吁下 ,清政府同荷兰等殖民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外交斗争 ,催生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它的颁布是我国法制史、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我国侨务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清政府在聘请和使用外籍雇员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举措值得肯定:充分发挥驻外使馆在挑选、聘请洋员中的主导作用;"重金聘请"政策有助于吸引外籍才智之士来华效力;及时的奖赏有利于调动外籍雇员效力的积极性;合同制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外籍雇员管理制度.同时亦有三点失策:聘洋人为将,有损主权;误用洋员,造成外来智力资源的浪费;新式人才成长缓慢,未能实现以华员取代洋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庚子事变之后的十年中,清政府先后以慈禧太后和摄政王载沣为核心被迫进行以中央为主导的改革,但此时由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力量的变化,清政府加强集权和归政于满洲贵族的"单边主义"计划遭到社会各界越来越激烈的反对,并一步步导致清政府从曾经众望所归的改革主导力量沦为革命爆发后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6.
晚清政府对遣使驻外经历了一个从拒绝到逐渐认同的调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清廷一方面是在欧洲列国的要求下,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而不得不采取的一项措施,另一方面向欧美诸国派遣常驻使节,也标志着中国在外交上开始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武昌起义是关乎清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危机.清朝政府在危机应对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危机爆发前处理发展与稳定二者关系失当,自掘坟墓,这集中体现于张之洞治鄂时期.张之洞的处置失当,与之热衷发展个人势力有关,还与清末社会整体环境相关联;舆论失控,社会心理异化,这主要基因于清朝地方政府的懈怠、玩忽职守、防范不力等因素;危机爆发后,反应失敏,缺乏内聚力,清王朝无论是湖北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对武昌起义均缺乏敏感反应,重视不够,应对迟缓,缺乏预判,直接导致临事手足无措,应对失当,且缺乏内聚力.除此之外,还有外部资源的借助不力及腐败无能等问题.革命党不仅借助立宪势力活动,还十分注意协调与外国的关系,致使列强在武昌起义时纷纷"中立";相对比之下,清政府不仅失去了立宪派的支持,还疏远了与列强的关系.武昌起义前后,清朝中央及地方政府都显现出了腐败无能的特征.清延最后走向灭亡,上述因素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探讨清政府与 1 883年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 ,其中着重分析清政府应对危机的种种举措及其所起的作用、产生的根源 ,指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政府在引导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积极防范金融危机方面的作用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晚清政府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对近代女子教育这一新生的事物 ,采取了由镇压破坏到最后承认的态度。在 2 0世纪前 ,它试图扼杀女子教育于萌芽状态 ,但事与愿违 ;2 0世纪初它开始把女子教育提上议程 ,并于 190 7年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 ,最终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但其要培养的女子是顺从的贤妻良母 ,而不是有各种权利与义务的新型女性 ,限制女子教育朝不利于清统治的方向发展 ,以更好地为己所用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自私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年,清政府一改以往立场,为振兴海外华人教育采取了种种有力举措,促进了海外华人教育与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体现了清政府吸引、争取海外华人支持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