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古代岭南,地域上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自秦汉开始,岭南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之下。唐初,设立了岭南道,下分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和安南五管,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唐代岭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民族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总是不同程度的长期存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唐代岭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乌浒僚的北迁及其定居于湘、黔、桂毗邻地区乌浒人的原居地在岭南的郁林郡一带。《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建宁三年(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置冠带,开置七县”。其活动中心在郁平县(今广西贵县至玉林县)。《旧唐书、地理志》卷41  相似文献   

3.
略谈岭南古代铜鼓兴盛的原因谢日万(广西博物馆)岭南指的是五岭以南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地区。这里是古代铜鼓文化兴盛繁荣的地区之一,铜鼓文化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关于岭南古代铜鼓兴盛的原因,还未见专文讨论,因此,笔者不揣浅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广西壮族地区药物种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广西壮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自秦始皇于岭南设置郡县以来,大量汉人南迁,与壮族先民(越人) 杂居,中原的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也因之大量输入。同样,广西壮族地区的医药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三枚用于针灸的银针及不少的药物,具体地反映了当时针灸术的发展和药物知识的丰富。但关于广西壮族地区古代医药学的情况,很少有人涉及,即便一九八○年出版的《壮族简史》一书,也省略不提。因此,本文拟就有关文献资料,收集广西地区汉墓出土的与医药有关的实物,并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峡区土司对外关系的变化吴旭长江三峡地区是川鄂交通咽喉、军事要地,史籍所称“外蔽夔峡、内绕溪山、道至险阻,蛮獠错杂。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①指的便是此地区。把土司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明王朝在峡区分置了众多的土司进行间接统治,“合诸司地...  相似文献   

6.
始皇凿灵渠,开岭越,广西正式归入中央封建王朝的版图之内。岭南,中原人来了,郡县设置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源源输入了,广西这一“陆梁”之地,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发生了变化,逐步跟上了中原前进的步伐。秦时“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杀屠睢数十万人的广西越人的社会性质如何?汉时呢?过去因为文献资料的欠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很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二种:一是桂东北、桂东南地区属封建社会,其它地区仍属原始礼会;二不管桂东桂西均属奴隶社会。两端看法,各持有故,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认  相似文献   

7.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岭南,大至包括今广西、广东以及印支半岛西北部这一区域.新石器晚期,岭南地区就遍布人类活动所留下的踪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四、五万年前的广西"柳江人"以及同期或稍后的广西"荔浦人"、都安"干淹人"和"九?山人"、桂林"宝积岩人"、柳州"白莲洞人"、柳江"甘前人"、田东"定模洞人"和广东"封开人"等古人类化石.这些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古人类学家斐文中在柳州白莲洞古人类遗址题词云:"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中93.7%的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西瓯、骆越)的后裔,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刘向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广西地区,对壮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毛难族     
毛难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二万四千多人(一九五八年统计),主要分布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北部环江县境内下南、中南、三美、大干等公社相连的、史称"三南"的地区;这是他们的聚居区,住有毛难族一万八千人左右,占全族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其余的散居在周围的河池、南丹、都安等县内.他们与汉、僮、苗、瑤等族人民,一向友好相处,交往密切,结成了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而且对于彼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毛难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侗水语支;在对外交际中主要使用汉族和僮族的语言,沿用汉字.  相似文献   

10.
从古国到方国--壮族文明起源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文献史料和考古学资料,论证了壮族古代社会曾经历过古国、方国阶段.最早的古国是苍梧古国,与中原华夏集团的尧、舜、禹等古国同时并存,并且有了文化交往乃至战争.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石峡文化和石铲文化等,应是古国的文化遗存.壮族古代的方国产生于商代,它们与商周王朝有纳贡关系,是小国与大国的关系.壮族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向北流动,岭北文化向南传播,这种互动的文化交流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前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1.
广西南临北部湾,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与云南交界,西南与越南毗邻,既靠海又靠边,地理位置优越。广西在国家的区域划分中曾列入中南地区(中南五省区之一),有时又列入西南和华南地区,随着港澳的回归和珠江三角洲的崛起,广西列为华南区、东南沿海区更合实际。广西向南跨海,是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日益广阔的东南亚地区,也是广西籍华侨最多的地区。从该地区引进资金,开拓市场,发展贸易,潜力很大,但目前东南亚地区经济动荡,加上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交往能力有限,即使联合大西南一致对外,一时也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2.
南越国是秦朝末年由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尽管这个政权只存在了短短的九十多年,但是,它在岭南历史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一政权却缺乏一种系统性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今天,当我们捧读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余天炽等同志合著的《古南越国史》时,欣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从这一点出发,笔者以为,《古南越国史》的问世,其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是系统研究古南越史的首次尝试。这种可贵地探索,对岭南地区古代历  相似文献   

13.
广西平果县、大新县岩葬调查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流域的岩葬不仅分布广阔,而且葬式独特。一九八四年十月我们到广西平果县和大新县进行调查,收获颇多。现根据实际考察的材料和历史文献上关于这些地区古代少数民族葬俗的记载,对岩葬中几个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平果县红岩的岩葬红岩位于平果县凤梧乡香美村委会雅里沙村背后的红山之南,壮族称岩洞为“(山敢) ”(读Ka:m~3),红色为“顶”(读diη~1),  相似文献   

14.
试论马援对古代民族地区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史实客观地论述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古代民族地区的重要建树:治陇6年,镇抚边众,开渠引水,郡中乐业,开创了安抚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的羁縻政策,为后世封建民族羁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经略岭南3年,百越民众“奉行马将军故事”,马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法律形式巩固自己斗争成果的将军,有力地推动了岭南百越地区郡县制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岭南地区社会进步和民族和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岭南,大致包括今广东、广西以及印度支那半岛这一区域。从战国以来,史家多将此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据文献考证,沿袭史文记载,将岭南的古代居民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及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可明显地分为两大系统,它们应属于不同的民族集团。它们具体地表明了先秦两汉的岭南人,并非是清一色的越人。下面我们试将这两类不同内涵的考古学文化与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联系分析,探讨其归属。谬讹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及泰国境内 ,居住着侬、岱、老、泰、掸等民族 ,与中国的壮族语言相近 ,习俗相类 ,彼此有着同源异流的亲密关系。考古资料表明 ,早在旧石器时代 ,岭南与东南亚已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到了新石器时代 ,岭南地区的有肩石器随着其居民的西迁而传入东南亚各地 ,形成了以有肩石器为特征的文化圈 ;青铜时代又形成了铜鼓文化圈。说明东南亚地区的壮侗语民族先民是历史上从岭南的广西地区渐次西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我们侗族是中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人口251万多,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地区及湖北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地县.侗族有三部分,即老侗、皎侗、旦侗(均为自称).侗族古代自称的通称及各部分的分支称呼,可追溯到中古时期.据记载,侗族及其内部的几个原始支系,在宋代以前就形成了.三个支系的侗人各有特色.有意思的是,"旦侗"擅长陶瓷、乐器制作,并喜欢狗;但"老侗"、"皎侗"却对狗厌恶之极."老侗"女子善针织、能歌善舞,其歌在1986年曾轰动巴黎.1957年在莫斯科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的侗族多声部大歌也出自"老侗"地区.在广西三江一带的侗族多为"老侗"."皎侗"则分布较广,他们大多住在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沿河地带,与外地交往比较密切,接受汉族文化较早,生产力较高,擅长建筑和造船.闻名国内外的风雨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07,(12):63-63
<正>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人口1617.88万(200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系195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经略岭南越人地区,前后共十三年(公元前222年至前210年),其中前九年,系为用兵岭南并在该地区设置郡县制度,后四年,系为巩固新建立的封建地方政权。秦始皇经略岭南越人地区,是百越民族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下列是这一事件的述议。  相似文献   

20.
赵炳林 《民族学刊》2021,12(8):93-103, 130
唐朝时期的岭南是俚僚等百越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唐朝在消灭伪梁、伪楚两大割据政权和地方叛乱势力后,恢复了对岭南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唐朝在岭南推行了诸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屯耕、修浚交通水利设施、整饬外贸秩序等措施,促进了岭南的整体开发和快速发展。唐代岭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岭北中原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即便在岭南地区,各区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