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将这里的“福”换成“美”,也是十分恰切的。的确,世上很难有什么东西比我们生活中随处皆是、须臾不可稍离的“美”更叫人费解的了。两千多年来,“美是什么”竟如梦魔般纠缠着哲人们的头脑,聚讼几无已时。有的将美归之于神赐——神话中那从大海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就是古希腊人崇拜的爱与美之神。有的则将美当作人和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纪晓建 《兰州学刊》2010,(5):166-169,201
根据安德烈·朗格“万物有灵”论和荣格“原型”理论,灵魂不灭自然观在远古社会普遍存在,幽冥世界是上古神话领域一个重要的母题。中华上古冥界神话独具特色。在人神杂糅的上古早期,神鬼相混为一,没有明确的天界、地界和冥界之分。商周时期出现了冥府的雏形,但此时的观念是人死后的灵魂归于极其险恶高峻的大山之上而不是归入地下。昆仑山是此时“天堂和地狱之山”的典型代表。战国中晚期,《楚辞·招魂》的出现显示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冥府神话。它开创幽都冥界在于地下的神话内容,补充和发展了《山海经》《尚书》等置幽都于地上的古老提法,完整地显示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三维结构模式,堪称是中国上古冥界神话的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4.
按组织形态进行分类,可以把神话划分为独立神话、复合神话和体系神话。这种分类法,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横断面所呈现的多种神话结构框架,也反映了所有神话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可能经过的不同阶段。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发展,都必然起始于独立神话,但每一个民族的神话,却不一定能达到体系神话的系统水平。在世界神话范围内,希腊神话是典型的体系神话,人们公认希腊神话形成了一个“神系”。与希腊神话比较,有人提出“中国神话”也存在着相应的“帝系”。  相似文献   

5.
苏宁 《天府新论》2005,(6):114-119,126
从发生学观点来看,三星堆近百件青铜面具表明一个神灵偶像阶段在古蜀的真实存在,面具与神话有着共同之起源。从时序上看,神话起源于活物论时期,面具起源于旧石器晚期;从构成模式看,二者都起源于仪式化的再生模式。三星堆青铜面具类型分为人面具与兽面具两大类。但其中重要信息都来源于以神为中心的神话。从与神话的关系来看,“神的再生”是三星堆面具的一个重要主题,“蜀人纵目”、“金面罩人面具”在图腾仪式中成为具有“再生”与“复苏”功能的神器;从面具雕刻形式的内在心理模式来看,面具是人类借助“镜像”所表达的自我在神灵面前的缺失与复位。面具的影像本质是结构化的存在。原型作为原始意象与神话的桥梁,其物化表现形态之一是象征性的面具。原型在面具中的宗教移位,使面具具有“再生结构”,成为人类打开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差异,在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即已初现端倪。在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基本特征:1、神和英雄(半神)身上体现出一种明显的美之理想色彩。感性的和狂想的浪漫情操构成了神话的基调。2、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神族组成了一个具有贵族民主制色彩的神界社会,在其中妥协精神取代了专制作风成为众神相处的基本原则。3、导致神系发展的动力是一种不间断地发挥效能的自我否定机制,它的最终根据是那种形而上的和不可知的“命运”。在中国的“古史神话”中,我们却看到一些恰好相反的特征:1、诸神普遍  相似文献   

7.
马晨 《天府新论》2019,(3):62-69
布兰顿接受了塞拉斯对“所予神话”的批判,发挥了其哲学批判中所蕴含的规范性思想。同时,布兰顿承认黑格尔哲学中世界是由概念构成的观点,经验世界就是一个概念的世界,没有任何先验的“被给予的”特征,力图将概念活动从规范性的角度予以阐发。布兰顿将“推理”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依靠概念之间的互相推动,使得各个概念之间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的推理之链。不仅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内容要在推理之链中才能获得意义,更重要的是道义计分也是一种推理实践,言语行为的语用内涵也只有在推理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8.
肖练武 《理论界》2004,(2):135-136
《九歌》是祭神的祭歌,构成了以“东皇太一”为主神的多神崇拜的序列。《九歌》中的神祇是充分人性化的,不仅生动地描摹了自然神的形态美,而且特别进行了细腻而微妙的心理描写。《九歌》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出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波伏娃“他者”(the Other)与“主体”(the Subject)存在主义女性哲学的角度,对巫山神女传说故事的流变做一个梳理,进而从该神话的心理形态和民间崇拜形态,以期获得对其心理学意义和民俗学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重黎神话及其相关问题——《山海经》与神话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神话中的“一神多名”现象十分普遍 ,重、黎与耆童虽名为父子 ,其实是一神之分化。重为东方太阳神 ,析、折丹、羲和、太折以及东母、女童、东皇等都是异名同实的东方太阳神 ;黎、噎、夷、石夷、耆、西王母等都是西方太阳神。著名的重黎绝地天通神话实际上是有关东西方太阳神神话的一种改造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在《补天》(一九二二年底)里,女娲依然是一尊神。我说“依然”,是说,远在上古神话里,女娲原本就是一尊神,《淮南子·览冥训》及《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朝应劭《风俗通》皆有记载。但是,由于记载的简略,女娲的功业尽管昭彰,而她的形象却实在是模糊的。假如我们把上古神话里的女娲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欣赏,则不管我们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怎样搜肠刮肚地启动我们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去补充和再创造,而女娲,在我们的艺术欣赏的天地里,怎么也活跃不起来,鲜明不起来。因为上古神话原本就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条件和余地。  相似文献   

12.
<正> 泰安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神话与传说。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不敢讲述,不敢采录,原因是怕招致宣传封建迷信之嫌。关于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神话与迷信的区别,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于一九八○年六月到泰山采风时,听故事家们讲了许多关于泰山女神的口头神话与传说,同时,也翻阅过一些方志文献,感到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是关于宗教神与神话中的神之区别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于是产生了通过解剖这个“麻雀”来说明宗教神与神话中的神之密切关系及其区别的想法。现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在下面,以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13.
韩少功寻根小说的最大贡献是找到了楚文化中的一种思维优势,这就是“合一人神”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是由楚人的祖先祝融的火神身份所决定的。祝融作为“国家级”的巫祝,在长期“通天地人神”的祝祷活动中,形成了视天地人神为一体的思维定势。韩少功加以发挥,创造了一个由现实生活中“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构成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一东君是什么样的神祗?“大致有这么四种说法:日神说、日御说、句芒说、朝霞之神说,其中日神说占统治地位。”究其实,日神、日御之说差异不大,殊途同归,大致牵扯到神话中的羲和(日母、日御)身上。句芒说证据不足,孤掌难鸣。朝霞之神说是我于前几年提出虹来的,看来亦存在欠缺。除此四说外,李茂荪又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远古感生神话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天明 《江汉论坛》2001,(11):64-67
中国远古各族男性始祖都是感天而生,实际上都是感男神而生,这是中国先民对母系社会末期、父系社会早期本种族历史形象而神秘的描述。这些神话大体分为感龙而生和感卵而生两大类,而且感龙而生神话大体产生于西部,而感卵而生神话大体产生于东部,龙生神话较早而卵生神话较晚,这说明中华民族的主体大体由两大支构成,中华民族的龙凤崇拜,即应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史上,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到“理性”再到“现实的人”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前三个阶段虽然形式各异,但实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个拟人的主体(上帝、自然、理性)凭着自己的意志(天意、目标、狡计)主宰历史的必然进程,社会历史过程对这个拟人的主体而言,表现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女娲神话是华夏民族神话传说系统中较多地保留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迹的神话。女娲是造物神,又是人类的始祖神。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但万物何以生存呢?生存环境是个首要问题。“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水浩洋而不息。猛兽 食颛民,鸷鸟攫老幼”(《淮南子·览冥训》)。先民们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想象和期待一位有开天辟地之神力的英雄来改造自然环境,拯救人类。他们在幻想中选择的英雄不是男性,而是女性:“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引文同前出处)。女娲  相似文献   

18.
自然法理论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文化史上,自然法思想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士,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神话那里。作为古代人类所特有的世界观,在希腊神话中,其主旨是认为一切都具有神的起源和旨意,人世间的秩序是整个宇宙秩序的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希腊神话所特有的人本主义倾向。希腊神话的诸神不仅具有神的伟大,而且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他们像凡人一样任性、享乐、虚荣、嫉妒……,凡人所有的习性他们同样具有。当我们认真分析赫西俄德的神统系谱的构成和其关于人类生活五个“时代”的描述时,甚至会发现构成其后自然法理论的具体要素:作为体现神圣、至上力量的宙…  相似文献   

19.
高唐神女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中国有没有爱神? 在中西神话与文化的对比中有一个显见的事实,即中国上古神话体系(尽管残缺不完整)中看不到爱与美之女神的位置,而构成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神话体系中女神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十二主神中竟有五位是女神,其中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影响最大的不是众女神中地位最显赫高贵的天后赫拉,而是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黑格尔说她是纯美的感性显现,因而在希腊雕刻中以裸体出现是有理由的。如果说在造型艺术中阿弗洛狄  相似文献   

20.
对艺术思维问题,我国古代文艺理论虽没有多么系统和完备的论述,但从历代作家和批评家的一些散见于文论或诗话的片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艺术思维问题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及切合创作实际的揭示和描述。本文意在择取陆机、刘勰和严羽等几家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述,对我国古代艺术思维论加以系统的梳理,以勾勒其概貌。简言之,我国古代艺术思维论就是“玄览”、“神思”和“妙悟”。这三者之间虽有交叉,但各有侧重;既反映了我国古代艺术思维论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又揭示了艺术创作思维过程中渐次深入展开的三个阶段,巧妙地显示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审美主体(心或神)与审美客体(物)亲和交感的产物,那么,“玄览”、“神思”和“妙悟”的创作思维过程也就是以心观物、“神与物游”和体物得神的物我合一过程。遵循历史和逻辑的发展线索,按照心与物或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下面我们试对中国古代艺术思维论作一分步的考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