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文学有雅俗之分是文字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小说之分雅俗起于隋唐盛于宋。宋以后,通俗小说实际上已成为小说的主要形式。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通俗文学一直处于仆从的、在野的地位。中国的俗文学与雅文学是互补的,俗文学桢雅文学以提高,雅文学赖俗文学以发展。这种交互作用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2.从“五四”始,小说根本改变了它的仆从地位成为文坛的盟主——文学的主要形式了。但小说又发生了新的分化:现代小说适应了历史的潮流;通俗小说顺应了历史的惯性。由于传统和偏见,通俗文学的地位被抹去了,通俗文学被禁锢了。但历史总还要按照它的惯性走下去,新时期通俗文学的涌流就是证明。3.新时期的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在处理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上出现了两种偏颇:“我是上帝”与“读者是上帝”。  相似文献   

2.
中西学界对赛珍珠小说的文学史定位与评价向来毁誉参半.赛珍珠中国题材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出于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亲近与热爱,主人公都是中国传统规范的践行者,其批判性逊色于同时期的精英文学代表作家鲁迅与通俗文学代表作家张恨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表现为结构的传统性,人物刻画的类型化与模式化、情节的传奇性,有别于同时期的精英文学,而与通俗文学接近;其受众和接受状况,更是具有通俗文学特征.这与赛珍珠接受的早期教育、与赛珍珠对小说的定位、与赛珍珠独特的身份等三个方面因素有关.赛珍珠小说的通俗性是无法回避也毋庸回避的事实,从时间、空间维度对赛珍珠小说及其通俗性进行价值重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赛珍珠作品的通俗性以及其与通俗文学的亲缘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创刊。作为集结作家、编辑、出版者这些文学场中主要行动者的一个重要活动平台,《小说大观》和其它通俗文学刊物一起在民初通俗文学场域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小说大观》在创办过程中同样交织着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争斗,其结果进而影响着刊物底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魏英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3):108-113
雪米莉小说的产生、流行及衰落,折射了20世纪80年代通俗文学场域从传统文学场域边缘处的诞生与曲折发展。而雪米莉畅销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发的风波,折射了当时通俗文学的边缘处境:其出版机制是边缘的,从业者缺乏社会声誉,这一场域虽初具雏形,但政策调整或媒体的批评就能带来波动,只能通过援引官方话语、对严肃文学表达臣服来维护自身合法性。20世纪90年代,田雁宁等作家从雪米莉的幕后走向台前,是将严肃文学声望转换为通俗文学符号资本的举动,说明此时通俗文学场域已成为不错的事业选择。  相似文献   

5.
要想公正地对待现代通俗文学,必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放在同一平台上,既要看到两者在文学上的共同点,又要看到它们各自的独特性,去除成见、用心公平,把通俗文学与庸俗文学等区分开来。现代通俗文学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精华,又包含了相当的糟粕,把握通俗文学和整个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通俗文学的演变规律,借古鉴今,才能清楚现代通俗文学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通俗文学作家满足读者需求,迎合读者心理,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互动。读者是通俗文学的市场,市场是通俗文学的生命力,重视读者接受的视角无疑是矫正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力 《学术论坛》2004,(4):130-1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格局发生了变化,通俗文学呈现"升格"与"雅化",主要表现在武侠、言情、史传三类文学作品中。读者对通俗文学新的更高品位的需求与作家对通俗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是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催化剂",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进步,构成了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内在契机。考察中外文学史,发现文学由"通俗"向"高雅"变迁是一个规律。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最终结果是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7.
作为热门话题,“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名称显然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不免带有各自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因此前者又有“纯文学”、“雅文学”、“高雅文学”和“精致文学”的别称;而后者则又被称作“俗文学”、“大众文学”,最近上海的一些论者则另以“市井文学”名之。大凡涉及对立观念的论争,最轻松的方法莫过于消解“对立”,归于一统。在关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讨论中,持此种消解观点者亦不在少数。不外乎说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严肃文学作品当初就曾被视为通俗文学作品;或在咱们这儿被当作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领域的世俗化审美进程,在两条线索上并行展开:一个是精英文学的平民化转向;另一个是通俗文学的大众化演变。媒介文化将大众审美精神注入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审美实践中,生成了文学世俗化审美的价值和观念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实践用传统通俗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开道,用通俗文学的元文学性和文学源流关系来论证文学世俗化审美的文学本质意义。在现实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以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表现出与传统世俗文学不同的超越性。媒介文化在文化品质、文本生成和主体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新的文学世俗审美面貌和文学世俗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动.后现代对既有秩序的颠覆,使学界对通俗丈学等边缘文类进行重估和定位.台湾文学研究界从现代性的角度反思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传统分类,肯定台湾通俗文学的价值和地位;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应做刻板划分,最重要的还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研究中没有什么比通俗文学研究的地位更尴尬。其研究对象为经典文学研究者所不屑 ,而喜好通俗文学的读者群又对此类学院研究不感兴趣。因此通俗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挤到了一个边缘的位置。其实 ,通俗文学研究除了学科自身的生存使命外 ,更兼具了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学社会学研究著作 ,由特定的历史时代很“自然地”推导出相应的文学现象。因此通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五四新文化时 ,就普遍认为社会流行的应是新兴的白话文学 ,主题往往围绕着社会变革、妇女解放等主流问题。但此时的通俗文学似乎并不是沿着研究者的思路在走 ,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11.
通俗文学自八十年代初兴起以来,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先是来自英、日的克里斯蒂、星新一、森川诚一等人的侦探、惊险、推理小说热;又有来自港台的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热;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热;还有来自欧美的西德尼·谢尔顿、欧文·肖的社会问题小说热。真可谓热浪滚滚,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奇怪的是,读者热情倍至,而文学评论家,作家那里却一片冷清,回顾现当代文学的历程,哪一次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不是伴随  相似文献   

12.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张、高举“性灵”大旗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他们以“性灵”为核心 ,主张文随世变的发展观 ,强调诗文创作“真、质、趣”的标准 ,提倡文学宜今宜俗之说 ,高度评价小说、戏曲和民歌等通俗文学 ,成为其后性灵文学发展衍变的思想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3.
有关文学的观念,尽管莫衷一是,但崇尚文学经典却是中外文学的一个悠久的、勿庸置疑的传统。而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又与文学史的书写息息相关。通俗文学在文学、文学史的强大的"万有引力"之下,向来被认为"不是文学",一直难于以其应该拥有的正常姿态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在文学形态多样化已经成为事实的当下,我们对于通俗文学除了应该进行审美的观照之外,更应该进行社会学、文化学、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以见出其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之一,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同时也给社会生活以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其一是以色情、凶杀、神秘、恐怖为主要内容的通俗文学极度泛滥。如《教父》、《祓魔者》之类的小说和电影,往往引起整个社会的轰动,畅销数字惊人,作家因之暴富。相形之下,严肃文学黯  相似文献   

15.
周沙 《天府新论》2004,(Z1):181-182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大家,但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其小说的价值曾经遭到无情的质疑,甚至否定.在今天多元化的文学话语时代,当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批评观标准去重新审视张恨水的小说时,就会发现其作品具有进步的社会价值;从接受美学角度观照张恨水的小说,所得出的结论更佐证了其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杰出的青年女作家施济美,不仅是当时颇为活跃的"东吴系女作家"领军人物,而且其小说呈现出特别复杂的情貌:既有"古典的余韵",又深具现代主义蕴含,更游走于主流新文学、经典通俗文学和海派文学之间,映照出当时上海多元而复杂的文学场域,获取了较大的可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中的鲁迅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庸小说中,存在着无可辩驳的深层次的鲁迅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对个性解放要求的追求和对“吃人”文化的批判方面.鲁迅对金庸的这一影响再次表明,通俗文学创作同样可能造就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和巨匠.  相似文献   

18.
我选择三位通俗文学大师的文学翻译对其创作的促进为研究对象,又以他们在《小说时报》、《礼拜六》、《文学大观》、《小说画报》四种杂志上发表的短篇为主要例证,其意图是,这四种杂志创办于1909~1917年之间,正是近代文学步入现代文学的转型期;而这三位起步于近代的作家在文坛上开始活跃时,现代作家除了鲁迅发表过《怀旧》和叶圣陶发表过几篇文言小说外,还都没有在文坛崭露头角。在这文学革命的前夜,可以研究这一被视为通俗作家群的短篇小说作为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在通俗文学领域多有建树,他编辑整理的民歌、笑话、通俗读物和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等,对于世俗心态与文坛流变,均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冯梦龙以其过人的才华、领先于时代的胆识,致力于通俗文学的整理创作,对于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围绕小说的文人、民间两个传统的衔接这一命题,揭示冯梦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与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学兴盛的基础,通俗文学热会给高雅文学带来发展的契机,发展着的市场经济给文学创作创造了宽松的环境,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犹如鸟之两翼,既对立又互补。文学兴盛也可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