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约我写一篇稿子,要求所写的内容,既与我从事的旅游工作有关。又与该杂志弘扬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宗旨有关。略加思索,我就拟就了这个题目。顺着这个题目去想,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就在我记忆深处涌现出来了。这些画面中,有对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的扫描。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对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期盼的目光,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后的歌声笑语,还有我对这一命题的思考与憧憬…… 就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吧,管它是散文还是论文!  相似文献   

2.
关外梦     
这些年来,我给别人写过一些字,也得到别人不少字画,文人之交嘛,“淡”如水。然而其中有两幅,于我却显得格外“浓”,令我心大动,以至“浓”得我化不开。一幅是巴山怪才名张孟者,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自新疆回四川时,特意送我的《稼轩词意》。一帧嶙峋得如同剔过一层肉的羊排骨似的辛弃疾的背影后,有歪歪斜斜的墨书题曰:“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关山。”意在哂我“老病”归蜀的无奈之状。一幅是蜀中雅士流沙河,于90年代中后期,赠我的五尺妙对:“星下人迹关外梦,月中兔影枕边诗。”此联所喻就更清楚,该同志虽已久居…  相似文献   

3.
沙鹏程 《回族研究》2002,(3):112-114
真没想到写这篇文章竟用了一年多的构思。这一年多又总是在飞机上、旅途中看着杨怀中老师的书,看着想着,思绪时断时续,总是难以下笔成文。 要写这篇文章,曾给朋友们吹过风,我想我会很快挤时间完成。但我竟写不下去。朋友又催我,问,杨老师的文章写完了么?我开始时回答,就写完了。又问,我就尴尬了,答,再别催我了。  相似文献   

4.
正64年前,1938年清华十级毕业纪念刊,那一本简陋的石印的,而特别令人怀念的纪念刊上,关于我的一篇是黄明信写的。我认为是知我者的话。今年得知要编印毕业60周年纪念刊时,我就毛遂自荐,许下了一个愿,明信的一篇由我来写。为了写得准确些,我写信问过他几个问题,他作了详细的回答。我原准备去西岸看儿子时,在他家将这篇回忆写出来。到了西岸后,有各种活动,将他写来的资料放在儿子儿媳的书桌上,没有  相似文献   

5.
许鑫 《中国民族》2010,(5):27-29
到云南去。 这是我的一个愿望。记得2007年采访"云南映象"系列电影策划人、制片人罗拉时,她言语之中描绘的一幅幅彩云之南的浮世绘令我浮想联翩。云南,似乎总是与我无缘,那当初憧憬万分的激情,也随着时光的流转,年轮的增加,慢慢消退了。  相似文献   

6.
李宁:英雄本色/方进玉名人李宁,妇孺皆知。李宁接受了采访,但希望多写公司,少写个人。我表示为难:多写公司,似有广告之嫌。身为记者,自然想把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描摹得活灵活现。李宁感叹:“有些记者写我,稿子拿来,我自己看了都感觉陌生,‘这还是我吗?’”名...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2007,(8):64-64
我在北京生活20多年了。比在内蒙古生活的时间长,但我写蒙古高原的人和事比写北京的多。我说不清是因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心里埋藏了一些歌,有一天,当我能够唱的时候,出来的声音是内蒙古高原的。  相似文献   

8.
易巧君 《民族论坛》2004,(10):38-39
<正>"哎!都错过了,年轻人是时常错过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这是黄老写在《比我老的老头儿》封底上的话,追悔而伤感。是的,写不写是我的态度,写得好不好是我的能力,我不能错过这些越来越少的国宝级的老头儿了。何况,六十一甲子,"二十岁"的黄老,在虚岁二十五的我眼里,是那般"亲切"、"真实"和"可爱",他的活力、随性、聪明,让我在8月24日他八十寿辰这个特别的日子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9.
距离     
年少的印象中,只有花开没有花谢.记得清晨绽开的第一朵鲜花,蘸着露,反映着阳光的七彩斑斓,总使我情不自禁地将鼻子深深地埋入花蕊中,而后,那朵花便会别在我的衣襟上,心中的喜悦为此而盈满……一、曾有过许多梦,美丽而缥渺一度觉得自己不是个凡夫俗子,一度觉得自己很是与众不同.于是,在未来的设计中,为自己绘就了一幅蓝图. 曾有一个幼稚纯真的梦.源于看了台湾作家的几部书,为其中凄美哀怨的故事所动,便想,将来会有那么一天,自己坐在一个温馨的室内,也写那些凄美哀怨的故事……这梦强烈而诱惑,使我为之神魂颠倒.告诉了  相似文献   

10.
提笔为马学良先生作传,祝贺他八十大寿,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顾虑我不是研究南方民族语言的,对先生的业绩怕写不好,所以,想写却又犹豫了许久。直到五·一前夕,因为一篇文章的事罗美珍研究员和我奉访马先生时,才最后定下来还是由我写,以语言大师李方桂对马学良的评价为主线,按时间顺序介绍马学良,着重阐述他的治学道路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我认识王月时王月还不认识我。 那是某年某月在某部看业余演出,其中有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姑娘唱了一首地方民歌,我说,这个演员不错,虽说唱得稚嫩,但有潜力。 王月认识我时,我却不认识了王月。 那是事隔几年后的某年某月某日,我正在家里写东西,突然有个身着军装的姑娘说请我写首歌,我说你叫什么?她说不认识了?我叫王月。我说哪个王月?她说,就是某年某月某日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裱画工人,曾经很郑重地叩头拜齐白石为师学过画,所以,也能抹几笔虾。齐白石对我们裱画工人很尊重,因为他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1948年的春节,我陪徐悲鸿先生去看望齐白石老人,徐先生推荐我给他裱画,老人高兴地答应了。他说:"我也是裱画的,我跟师傅学了好几年裱画。我不但会裱新画,还会裱旧画。"说着,他就叫夏文珠女士取来两张画,一幅是他早年画的山水,一幅是乌鸦  相似文献   

13.
至今我还时不日寸地向人谈起阿着底,仿佛我与那个朴素而美丽的,充满着旧时光气息的彝族寨子之间,存在着某种宿命的,割舍不断的联系,像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尽管离开阿着底已有十余年的光景,但它总会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像一幅幅杂乱无蕈的胶片,无序地叠印于我的脑海。  相似文献   

14.
母语的启蒙     
关于插队草原经历对我的宝贵,我已经写了半生。 确实——半生的笔墨,没写尽它对我的滋养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儿之初     
厚厚,你才一岁零两个月,还不会说话,你只会叫妈妈,你听不懂故事我今天只能给你写。我今天要写的故事是预备给你长大后作纪念的,我要写的是出生前和出生时的你,爸爸就不知道小得不能再小时候的故事,爸爸的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写,爸爸的爸爸妈妈不识字。 当你长大当你懂得爱情,你就懂得了为什么你会出生。爸爸妈妈没征求过你的意见,就让你来到了这个世上,不是不想征求而是不知道你那时候在哪里。我们想象最初的你是两颗半粒的种子,一颗在爸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4日的全国"两会"上,我又一次见到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的人民艺术家韩美林。宣传政协委员,我必须要写韩美林;宣传委员画家,我必须要写韩美林;宣传山东好汉,我也必须要写韩美林;因为我虽然称不上是好汉,但我祖籍山东招远,也算是韩美林的山东老乡。好汉韩美林我们山东老家有句对"好汉"的定义: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有骨气,就是好汉。就是顶天立地的男人!  相似文献   

17.
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去采访画家余武章同志。余武章这个线索,是我在广西轻工局了解到的。他们说,余武章是苗族,教授,擅长工艺美术。特别使我感兴趣的,是说他画了几百幅少数民族的服装。  相似文献   

18.
罗长江 《民族论坛》2008,(12):60-61
<正>在我的感觉里,娃娃鱼总是和月光联系在一起。每当我走在澧水上游的那些溪峒深沟,我就会想起听到过的诸多跟娃娃鱼有关的故事,于是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在有月亮和没有月亮的夜晚,娃娃鱼们爬到岩石上,向着清凉的月光和星光,以悦耳的啼叫倾诉生命与情感……  相似文献   

19.
"我似乎发现了生活以外的世界……"蓝天、白云、绿草地、红太阳……色彩绚丽的景色象一幅幅油画在我眼前掠过.登上火车,我和剑剑——两位北京大学的学生赴藏的社会实践活动便开始了.青海民族学院是西宁市内古典和民族风味最浓的建筑之一.我们很容易在附近找到了扎西家.开门的是一位高个中年男子,一张当地人特有的黧黑色的脸孔,消瘦中带着刚毅,和蔼而又有点威严.他就是扎西.听说我们是他儿子拉加的朋友,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  相似文献   

20.
李立祥  李颖 《中国民族》2007,(10):24-26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我的第二故乡。去年,我和数位老知青一起回到了年轻时生活、工作过的东乌珠穆沁,观看了那达慕,还将我的两幅画作《醉琴图》、《风雪牧人行》送给了旗里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