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6,(2):15-16
刘备即皇帝位不到一个月,就要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蜀汉大臣包括赵云在内,都出面谏阻,唯独诸葛亮不表态、不谏阻,原因何在?根据魏侍中刘晔的议论,推断诸葛亮不谏阻的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自知与刘备的关系,不如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亲密,"疏不间亲",刘备要为关羽报仇,自己如持反对意见,必然引起刘备不满;二是刘备东征是向群臣显示"威武自强",表明刘备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这就使诸葛亮为避免阻碍刘备展示"威武自强"之心态,而不敢谏阻,也不敢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
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散曲来自社会底层,既歌颂诸葛亮的功业,渴望诸葛亮式的抗元英雄出现,又感到前途无望,充满宿命、虚无,世事皆空的观点.元杂剧则传颂了关羽、张飞与诸葛亮等"失败了的"英雄人物的悲剧,反映了"关公崇拜"与"诸葛亮崇拜"现象,推动了戏剧艺术形式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荆州失守,责任在关羽,似成定论。笔者认为,失荆州关羽有些责任,但主要的全局性的整体责任应由诸葛亮来承担,是他没有按隆中决策办事的战略失误  相似文献   

4.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标志之一,是其"名垂宇宙"的文化符号之一。唐宋诗人常常将"木牛流马"与"八阵图"视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和最伟大的发明。唐宋诗人在描写木牛流马时也是常常与诸葛亮北伐联系在一起。唐宋诗人不仅将木牛流马看作是诸葛亮的杰出智慧,更将其作为诸葛亮坚守信念、统一天下的文化符号,"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诸葛亮木牛流马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士临戎驾木牛",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形象。  相似文献   

5.
(一)谈诸葛亮失荆州 荆州为什么丢失?这似乎不成其为问题。是关羽不遵诸葛亮的大计,骄傲自负,终于丢了荆州,历来都是这么看的。连民间都有“关公大意失荆州”的说法,可见已是定论。 荆州之失,关羽确实罪责难逃,但细究起来,似乎诸葛亮应负更大罪责。诸葛孔明是智慧的化身,无所不明,但荆州之失,正失在孔明不明。 这不是故作怪论惊人,试申述鄙见。  相似文献   

6.
根据撰写年代,成都武侯祠现存匾额楹联可分为清道光七年前撰书、道光八年到1949年间撰书、现代撰书三类。基于武侯祠特殊建筑格局,二门、刘备殿、过厅、孔明殿悬挂的匾额楹联内容侧重点不同,清代以来,蜀汉为正统观点已深入人心,人们延续对刘谌自杀殉国行为的赞扬,蜀地老百姓认可的关羽、张飞不再只是猛将,而是忠义的关羽,忠于刘备集团的张飞。心目中的诸葛亮是历史人物与小说描写相融合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7.
关羽北伐是对《隆中对》思想实践的产物 ,失在时机的选择不当和退却不及。但刘备缺乏权变 ,丧失了对荆益二刘的取代先机 ,蜀汉汉中、东线、关羽三路军队未能统筹策应 ,诸葛亮前期不甚为刘备倚重 ,联盟破裂 ,是关羽北伐毁败的重要原因。随即刘备夷陵战败 ,诸葛亮治国的思想不得已由“跨有荆益”嬗变为渐取陇右、蚕食雍凉、东和孙吴的务实方略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评价张飞、关羽时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因此,他们与军师诸葛亮的关系是很微妙的。诸葛亮对待关羽,特别注意分寸,并努力维持一个客客气气的良好关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说明管仲在诸葛亮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二人同为国相,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治蜀的参考。而从诸葛亮为后主刘禅抄写《管子》一书、进而结合其治蜀的实践进行分析,则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出于《管子》黄老一说,作出了不同的辨析。  相似文献   

10.
"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的卷首提出的重要论断,关于这一命题,学术界说法不一。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即"六经皆史"的提出、内涵、意义及阶级实质来通观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全貌。通过具体论述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以持世救偏的姿态出现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3,33(1):51-56
《三国志平话》不仅作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过渡有重要价值,而且比较前后二者,其内容多特异之处:如写关羽被骂"胡汉"、貂蝉是吕布原配、诸葛亮曾发明"风轮"、"木牛流马"用杵击打控制等,皆与前之《三国志》和后之《三国演义》不同,值得注意;三国故事中有三个"空城计",反复表现"疏不间亲"。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见死不救"是不作为。然而,这种理解却不能充分地展现它的内在机制。按照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对行动的分类,"见死不救"这样一种不作为也可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动。尽管"见死不救"这一现象的发生受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整个社会缺乏信任的一个缩影,但从行动主体的角度来看,未施救事实的发生只有两种可能:其一,能救但没有救;其二,不能救而没有救。"见死不救"行为的特征在于主体"不救意向"和"不救行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它能够被看作行动的一个重要理由。将"见死不救"视为否定性行动是一种更深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它将有助于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主动成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近年来批评和责难诸葛亮的三个问题予以辨析。认为:(1)“三顾茅庐”事实确凿,本无可疑;(2)“借刀杀关羽”毫无根据,完全站不住脚;(3)综观其战略战术、统率能力、改革创新、军事实绩等,证明诸葛亮当之无愧地堪称一流军事家。  相似文献   

14.
正朱熹在《通鉴纲目》中首先遡刘备为正统,诸葛亮地位也大幅上升,尤其是东吴趁关羽北上宛洛,威震华夏之机偷袭荆州,致使诸葛亮《隆中对》恢复中原的策划功亏一篑,尤其为南宋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士民所痛诟。主题一经确立,元人《隔江斗智》杂剧描写诸葛与周瑜间争斗,周的形象因之被改塑。《隆中对》是了解诸葛亮和一部《三国演义》的核心关键。这个大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跨有荆、益"。荆州当时辖有九郡,包括了今日之两湖全部和两广的  相似文献   

15.
关羽崇拜是民间信仰中较为突出的信仰形态之一.关羽作为一代武将而被崇奉为神明,似乎与追求金榜题名、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儒生并无关联.事实上,儒生与关羽崇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儒生推动的儒化关羽的过程,使关羽不仅为儒生所接受而且为其由区域神转向全民信仰大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关羽神在为儒生接受之后,他又不得不违背儒生为其定位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提出<隆中对>,为刘备指出发展方向和治国方略.<隆中对>前后可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劝告刘备不要与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争锋;要与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结盟,不要为敌.指出刘备的发展方向是占有荆州和益州.后半部分为刘备指出五点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一)联吴抗曹;(二)跨有荆、益;(三)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四)内修政理;(五)两路出军,一向宛、洛,一出秦川.这五大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受到严重打击,使"跨有荆、益"和"两路出军"的计划落空,吴蜀联盟中断,但诸葛亮在"联吴抗曹"、"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方面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开发四川、云南、贵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生前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领益州牧,"白帝城托孤"之后,又全权辅佐后主刘禅,被后主尊为"相父",摄一国之政事,行邦域之大权,权重威高,堪称一人之下之至尊,然而他的临终遗命和安葬在定军山下的墓葬就与他的身份和当时盛行的厚葬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后世品评感叹的话题.诸葛亮不愧是"为人师表"的楷模,从他生前的勤政廉政到他死后的遗命薄葬,无不体现他崇高人品,他虽死犹生,让活着的人们去品评、领悟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陆游一生爱山.检索其九千余篇存诗,"山"字共出现了3071次,陆游爱山,特爱故乡山阴的会稽山.他登山、赏景、挖笋、采药,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会稽山秀丽风姿;他喜欢采食会稽山的竹笋与蕨菜;他常常去会稽山采药疗救自己,亦施药他人.无论任职京城,抑或从军剑南,"剡曲稽山是故乡",会稽山水永远都是令他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精神皈依.陆游的会稽山诗也折射出他思想与精神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相似文献   

19.
连我们"阅过美女无数"的摄影师"不想",一进到店里,转过一圈,然后感叹道:"果然好多美女啊。"我知道,他说的"美女",是真正能称得上"美"的那种"美女"。不想说:"福州的咖啡店,大大小小我至少去过二三十家,但是从来没见过同家店有这么多美女。从老板娘,到服务员,甚至到来喝咖啡的客人,美女如云啊!"不想已陶醉了。我提醒他,"低调,低调,被夫人知道了不好。"他却得意地说,"我夫人知道我好色却不淫,男人喜欢美女不是错啊。"一句话,谁不爱美女?看美女,是正大光明、天经地义的事儿,只是要切记"眼看手勿动",嗯,特别是对于不想这种已婚男人来说。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与鲁肃,都是人们熟知的三国时代的名人。长期以来,由于小说和戏曲的渲染,他们分别被推向了两个极端。诸葛亮被夸张得神乎其神,鲁肃则被描绘成一个平庸憨厚、呆头呆脑的忠厚长者。在《三国演义》及《群英会》、《草船借箭》、《借东风》、《亦壁之战》、《回荆州》、《单刀会》等剧目中,鲁肃经常是作为诸葛亮、周瑜、关羽的陪衬而出现的。他既识不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奈何不了周瑜的褊狭气量,只好在二人之间来回周旋,以苦苦哀求和委屈求全来勉强维系孙刘双方的盟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