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先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9):138-140
从文明冲突的事实和理论的基本估价上 ,可以看出传统的“深入论”与绝对化的“替代论”难以协调 ,“两论”对当今文明冲突把握都不够准确。现今文明的冲突是在绝对差异不断缩小、共同点不断增多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基础上 ,其冷战所代表的传统冲突根源和冲突表现形式 ,正在淡化和消隐 ,而民族性冲突愈显突出 ,两相对照文明的冲突不是“深入”、“替代” ,而是“凸显”。正基于此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在把握文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现实关系上出现了失误 ,它忽略了国际交往和冲突中文明边界的消磨 ,把本来仍然具有时代性落差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生硬地当成共存的现实差异来处理 ,反映了他们骨子里的西方优越意识 相似文献
2.
美国这块多元文化 (multiculture)的土壤 ,既是文明冲突论流行的温床 ,也是文明冲突论死亡的坟墓。多元文化包容了偏激的文明冲突理论 ,又从客观上否定了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9· 11”后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破产了 ,因为这一理论自身存在着建构上的缺陷 ,它在指导美国战略决策和外交行动中屡遭失败 ,特别是在反恐战争中又严重地制约了美国的行动。现在美国人实际上已经抛弃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
戚骥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16-18
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的观念体系。阐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包括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孤立主义、扩张主义,而实用主义则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它在制定和实施美国外交政策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为美国外交政策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整合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4.
政治发展理论本身就是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种外部因素。而亨廷顿不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强调"政治稳定",还是在80、90年代呼吁"政治民主",这些主张基本上都是当时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一种反映,在非洲地区的具体表现就是美国调整对非洲的政策和向非洲国家输出民主。因此,"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究竟哪个才是"好东西",这主要不在于亨廷顿的政治思想是否发生了变化,关键是当时美国的对外政策需要哪个。这不仅是我们在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在应用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实践时更应该谨慎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竞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3-57
"意识形态治理"是指或归属或依附于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治理主体,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以及多样治理方式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资源,通力协作的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动态过程。当代美国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方略:保持国家核心价值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整合国家全方位各领域主体构筑治理合力;注重治理手段的隐蔽性、渗透性和法治性;运用资本和技术力量为治理工作保驾护航。对我国意识形态治理的启示: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与时俱进;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模式;夯实舆论阵地、建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顺应世界潮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相似文献
6.
金海斌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5-17
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始终处于不冷不热、不近不远的状态。在中美关系中,美国一直居于强势,美国对华政策对中美关系状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美国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家,意识形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的运用是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保权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3):176-180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愈加复杂、多变,使对于世界各国乃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统,往往把文化作为它的积聚地。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扩张的战略企图,特别是美国凭借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综合国力,正在竭力拓展世界思想文化市场,控制思想文化资源,把建立文化霸权作为谋求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以历史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亨廷顿文明冲突史观的思想渊源,指出文明的和谐是构建全球伦理的基础,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史观是“文化形态史学”的当代形式,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9.
魏艾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86-90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延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曾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当今全球化境遇下的文化与文明的碰撞与交流问题再次摆在世人面前,如何面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并在相对独立的文化品格支撑下实现中华文化与文明的真正复兴,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纵观人类发展史,历史进步的主流是文明的融合而非文明的冲突,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进程可以看作既是对亨廷顿理论的有力反驳,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所需借鉴的经验和所应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0.
亨廷顿的新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理解后冷战世界的基本特征,作了极令人深思的尝试。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对世界宗教与文明的深刻洞察,亨廷顿强调,国际关系越来越受制于文明的冲突,并且他认为这种情况有可能一直持续到21世纪。 相似文献
11.
美国电影业及其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国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7):351-356
美国的电影业是以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来进行的,对电影的消费已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因此“色情”、“暴力”就成了美国电影的主要内容。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给美国的电影制造商们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利润,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电影的消费方式同时构成了美国社会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美国政府的一种“愚民”策略。这就是美国电影艺术性不强、内容腐朽、无法承载人生使命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冷战期间 ,美国一直对古巴实行遏制政策 ,将之看成是苏联在西半球进行共产主义扩张的工具。冷战结束已经 10年有余 ,但美国对古政策并没有根本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古巴仍然在坚持搞“共产主义” ,因为从安全上讲 ,在苏联因素消失之后 ,古巴对美国已不构成任何威胁。冷战后 ,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仍然是影响美国对古政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顾强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有重大影响,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思想存在激烈冲突。追溯美国战前与战后初期的对苏政策,意识形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冲突是美国对苏发动冷战的主要原因,这段历史对当今中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是美国社会和国家存续的核心支柱之一.美国抵御共产主义渗透和贬抑伊斯兰教的手段主要包括:始终如一地宣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强化宣传舆论导向,进行思想控制;运用国家机器进行政治监控和压制;通过物质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民族认同.这些措施可以为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反共主义意识形态外交在美国对华政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预计在 2 1世纪初期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存在并发挥作用 ,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强化。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日益崛起、美国的一超地位、美国安全和经济形势较好以及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是决定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将继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大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3):7-13
亨廷顿以"文明的冲突"的范式来解释冷战后世界的格局,这一理论的影响也大大超出其最初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领域,而渐渐成为决策者、研究者以及普通大众思考多元文化的重要视角之一.在对澳门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指出在这个城市,多元族群文化以交流、融合为主,突破了亨廷顿所认为造成文明差异和冲突的种种因素,而各自形成了相互借鉴和交融的文化杂合体.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与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30-35
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一直是影响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冷战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冷战结束虽然使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 ,但美国并未放弃反共政策。冷战结束使中国成了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 ,中国自然是美国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一变化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美国寻找新的战略对手时 ,更易于将目光聚集到中国 ;二是当中国实力增长之时 ,美国更倾向于将中国看成是个“威胁”。“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含义之一就是 :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强大后必然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威胁。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冷战后中美两国在很多事情上持对立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文化"话语是毛泽东意识形态表述的平台.毛泽东的"文化--意识形态"观不仅表达了"文化革命"的思想,而且也为文化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方针策略指导.强调"文化--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斗争性是毛泽东意识形态信念的特征,这种强调对中国革命是必需的,但其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延续,也给我们的建设事业带来了惨重损失.在新时期,重新审视反思毛泽东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义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4-51
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和统治深受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文明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据这种文明意识形态,菲律宾人是"半文明"人,需要接受先进的文明;占领菲律宾是"扩张文明"的行为,而非帝国主义掠夺。这种文明意识形态还导致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文明化"和"美国化"的政策,采取与英、荷、法等国不同的殖民方式去统治菲律宾,并因此为菲律宾后来的独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生态意识的觉醒与生态化意识形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生态化意识形态是一种运用生态意识来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或政治理念,生态化意识形态凸显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群体的生态利益;意识形态生态化是政治理念对生态的干预,实质是借生态言政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