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的哥等演绎的“最美风景”,以美德为主轴,凸显当下部分群体的良知和善举。这里的“部分群体”,疋El侣H_,拥有美德认知、美德动力,直至美德良知和美德善举的行为人。他们在“最美风景”中屹立,让人敬仰。  相似文献   

2.
美德与规则是道德训诫的重要方式.在考察两种相异的理论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以美德为中心”与“以规则为中心”两种基本主张蕴含的实质,揭示“以规则为中心”之现代社会的特征,进而阐释现代道德中心问题的转换所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儒家美德思想发展迄今,经历了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汉唐时期的美德政治化,宋明时期的“三教合一”及近代的道德批判几个阶段。无论面临何种艰难险阻,它都能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其秘密在于自身具有稳定的动力发展模型。该模型由双旋结构体系、三角道德支撑、三维立体结构、美德动力机制几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4.
说廉     
廉洁,即清廉、洁白的意思。与贪污相对。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楚辞·招魂》王逸注)廉洁或廉洁奉公、廉洁自律、清廉守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人们常以“清白无暇”、“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等来高度评价这一美德。无论为民还是做官,具备了这样的美德,便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历史上的善良百姓,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古代文化典籍中留下很多这方面的美德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乐羊子的念书人,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到家里交给妻  相似文献   

5.
“全球伦理”的基础——儒家文化传统问题与“金规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将说明“金规则”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不能作为人类伦理道德原理的初步理由。第二部分将会指出并分析“金规则”在传统儒学中的基本位置以及它曾经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说明作为道德意识开端的爱与同情现象 ,并且描述同情、爱与“金规则”之间的可能奠基关系。第四部分则意图论证人为美德或社会公德必须建立在更为原本的自然美德和个体道德的基础上。而在最后的第五部分 ,本文最终希望能确定与两种美德相关的两种教育方式 ,并指出通过教化来弘扬自然美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陈真 《江海学刊》2005,(6):33-38
从当代的视野重新解读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美德伦理学是较为完备和系统的。他关于至善是一切实践理性思考的最终目的的思想,他关于美德或出自美德的德行构成至善或幸福的思想,他的美德“中道说”,他关于实践智慧的作用的思想,他关于一个行动是合乎美德的,仅当它源自行动者出于美德自身理由而选择的理想的思想,以及他关于美德教育的思想,今天依然是我们研究和发展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平台。①  相似文献   

7.
“忍”,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一大美德.几千年的华夏文化对“忍”可谓是大加弘扬.古有张公百忍,传颂千古.在民间,张家人至今还为此而骄傲,在他们的华居里,可以堂堂正正地挂上“百忍华堂”的扁额.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忍”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  相似文献   

8.
赵荣 《中文信息》2013,(9):137-138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是传播这种美德的一个载体,而后勤工作者更应是践行这种美德的直接参与者。文中分别从“勤”和“俭”两大方面对学校后勤工作中如何勤俭节约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全面理解"以德治国"中"德"的现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中的“德”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 :其核心是“三个代表”,其关键是“永做人民公仆”,其精髓是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与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与中国学术界渊源流长。汤因比非常推崇中国的文化 ,他反对西方学者的“西欧中心论”。他认为“中国模式”与“希腊模式”这两种模式乃是理解人类文明的关键。汤因比用中国的太极阴阳学说来解说自己的文明理论以及世界上的文明与历史行程。文明的起源、生长和衰亡是阴与阳、动与静变化的结果。中国两千年间所建立的功绩是中华民族一直保持下来的美德的缘故。这种美德与儒家学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11月出版的《中华美德贤文》,是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典范,与广东省的《新三字经》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促进新时期道德建设,有着颇大的现实意义.一、《中华美德贤文》的内容与特色《中华美德贤文》以《增广贤文》为基础,以讲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为主,重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理想和境界塑造.它删除了涉及封建迷信、唯心论、宿命论等消极因素.全文立足于现阶段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对某些含封建、落后的思想内容进行改造,还增加了敬业、国格、人格、公平竞争等当今更强调的道德观念.全文约有360句采自《增广贤文》,对传统贤文修改约80句,从其他典籍筛选及新创补的约40余句,达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目的.该书有四大鲜明特色:(1)熔古今美德于一炉.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丰厚文化积累,其中传统美德经过历代先贤的智慧总结,化为琅琅上口的名言俊句:如“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在对古代贤文作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处理的基础上,又吸收大量流传于百姓中的“今时贤言”.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人生能有几回搏、莫让年华付水流”,“守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等.  相似文献   

12.
自我先于目的是自由主义一般的本体论预设,权利对善的优先性是这一本体论预设的表达形式,根据此种理论预设,只有自由至善论能作为自由主义原发性的美德观念。但是,由于自由至善论难以跨越的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逻辑前提,其无法为美德观念提供实质性的内容,因而也难以免于价值虚无主义的批判。反之,由于社群主义正确认识到了个体、集体与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可以在保障“主体选择权”的背景下,为美德观念提供实质性内容,因此可以成为美德理论更为优秀的进路。但由于社群主义没有意识到历史观念背后的生产实践的本质,因此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指导。  相似文献   

13.
汲取儒学精华 塑造现代儒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忠”、“信”是儒学中的精华,充分体现了儒家的道德取向和理想追求,对中华传统人文美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对今天塑造现代“儒商”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楚辞札记     
一、伯庸即熊康离骚篇首,屈原自述家世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老曰伯庸。”玉逸注:“皇,美也;父死称考,诗曰‘既右烈老。’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全名,以及于亡。”如王氏意,皇为形答词,言考之美德,皇不  相似文献   

15.
《诗经·尔雅》有言:“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事轨为大?是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章句》)尊亲敬老,就是要尊敬、关心、爱护老人,赡养侍奉老人。尊亲敬老是家庭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倡导尊亲敬老的美德,对于家庭美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尊亲敬老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古代思想家的著述中多有论述、记载,而作为一种规范、礼法要求,亦多有规定。早在春秋之前,就有礼法规定:肉食一般用于祭祀,即使王公贵族平时宰杀牛羊牲口都要受到限制,一般黎民百姓就…  相似文献   

16.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学术领袖的变更:留美归国的胡适等人迅速崛起,取代了尚处盛年的严复、梁启超等人。胡适主张考订史料、“小心求证”,代表了一种新的“学术美德”,与近代欧美史学强调“如实直书”、科学治史的发展相类,同时又衔接和重振了乾嘉学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由是五四注重“考订”的学风取代了清末热衷“通论”的风气。五四时期学者之治学生涯,受此学术风气之影响。他们向这一风气看齐,展现为人所认可的“学术美德”,扮演合乎期望的“学者角色”。但“学者角色”有内外两个方面:一个学者之内在性格,与人所期望的角色并不一定符合,学者的学术生涯由此会产生明显的变更。晚清、五四学人处于中国学术的成长期,他们所展现的“学术美德”和扮演的“学者角色”,展现了学者个人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与时代风气之间的一种辩证和复杂的内、外互动之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德性之后》中,麦金太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来西方社会的传统德性又由盛到衰的历史图景,并指出现代西方社会已经处于美德之后的时代,美德伦理基础已被摧毁。提出只有回到亚里士多德,才能让迷茫、焦虑和苦恼的现代人“回家”,美德伦理的重建才得以可能。但他在重建的过程中也陷入了困境,而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求助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只有在实践的伟大社会历史进程中,传统和现实才能走向对话,人类世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才能走向对话,麦金太尔所提倡的体现现代性伦理生活特征的共同体才能得以生成,美德才能展现其永恒的精神本色和道德荣誉。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中,美德被理解为内在的性格特质。但在古希腊,美德最初是被理解为人特有的角色和功能。在柏拉图著作中,美德开始具有心理学的内涵,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美德的心理学内涵得以强化。现代道德哲学家虽然把美德置于伦理学体系的边缘位置,但仍然重视美德的心理成分。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家则基本上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构建美德概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观音应验传说、孝道理论与美德故事、佛教淫祀化的考察,论证民间信仰之“双翼结构”同样适用于解释制度宗教的世俗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效果主义、义务论和契约论并非伦理学反思所仅有的形式,伦理学反思如果采取其他的形式也许会更有成效。美德伦理学有可能就是这种更有成效的理论形式。美德伦理学可以分为非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和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前者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为代表,其核心的美德概念和道德的规范或法则没有明显的联系。后者以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弗朗西斯·哈奇森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为代表,其美德的概念和道德上正确或错误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美德伦理学家更关注美德和行动正确性的关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更强调美德,而不是行动的效果在决定一个行动正确与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