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态具有针对现实和中西理论整合与重构的特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出现了“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倾向。而加强原创精神和理论创新是建设中国理想形态的文学批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种存在形态: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其实践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形态就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种形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更多地表现为艺术生产的形态,民间文艺是其典型的形态.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不平衡规律"并结合中国当今的现实,分析其发展轨迹,探寻其保护的良好路径,这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表现.与打工一族相比,传承民族之根的民间艺人更是底层之底层,文学家应该用文学大旗"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分析和解决的“总问题”,是资本占有劳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大众形态、学术形态和政治形态三种有机统一的基本形态。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以后的发展史中,却呈现出不同的演变和命运。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可概括为:大众形态得以倡导,但尚未完全实现;学术形态强劲,但疏离政治和大众的倾向较为明显;政治形态突出,但需进一步得到学理支持和大众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廓清马克思哲学的完整结构,而且要营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推动其大众形态、学术形态与政治形态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储著源  周小华 《创新》2013,(2):33-3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范式研究对象主要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所坚持和发展的理论创新方法、原则、路径、标准、信念、价值观等概念和范畴。理论创新范式具有科学性与革命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一脉相承与继承创新的辩证统一性。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形态可以从理论创新主题转换、主体思维状态、问题出场逻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视角进行梳理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成功的最基本历史经验.本文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告诉读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围绕着中国的五大基本问题,产生了四大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她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社会完成了四次转变,并一步一步指引着中华民族向着更加壮丽的巅峰迈进.  相似文献   

7.
孟姝芳 《求是学刊》2012,39(2):135-139
民国时期著名的艺术史家滕固对艺术所持的观点与同期的其他艺术研究者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他研究旨趣突破了艺术的外部研究,转而注重艺术本身的研究,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了艺术作品自身,看重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自主.滕固的这种独立自主的艺术观念主要通过其“艺术自律性”的艺术本体论、“敏锐的风格分析”的艺术认识论和审美价值判断的重新确立三个方面来得以体现.这种独立自主的艺术观念,不仅体现了现代艺术学发展的新趋向,而且为现代艺术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及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汤尚颖 《创新》2007,1(6):5-11
区域形态作为区域创新在空间的表现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说明这一问题,笔者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区域形态的区域创新模式。在对区域形态明确界定的基础上,认为城市群、开发区和产业链等已成为在区域动态演变进程中区域形态的具体表现,同时借助罗默的内生技术增长模型,使区域形态因素实现了内生化。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源头。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分工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五形态"说的同时,还根据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与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差别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三形态"说的初步表述。这一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基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只有回到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起点,才能真正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图像时代来临、视觉文化勃兴和人类视觉审美范式的嬗变,人类步入了一个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双重变奏的新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中,传统艺术面向视觉化、景观化审美倾向的不断革新求变,成为历史的必然。20世纪以来,为应对影视媒介蓬勃发展的挑战,戏剧创作者和理论家努力突破剧场性的局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从文化艺术学的意义而言,它既像一块基石,以其鲜明的民族气质和典雅的美学追求标志了中国景观戏剧的诞生;又像一方路标,昭示着民族景观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发展需要动漫这种大众性的视觉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宣传。动漫艺术的发展与应用开拓了气象科学宣传的新模式。在"气象漫画"的创作方面,网络游戏是"气象动漫"新颖的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气象动漫"角色品牌无疑是进行气象文化宣传的有效途径。"气象动漫"宣传必须以现代传媒为支撑,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跨媒体平台,结合传统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逐渐形成以移动彩信、网络动漫、网络动漫游戏和手机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气象动漫"作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王琪玖 《唐都学刊》2007,23(5):94-97
刘半农是最早向民族歌谣学习的白话诗人,他对于民歌体新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理论探索及其创造性的实践,对五四以来的白话自由新诗的创作有着开拓性的贡献,对30年代的苏区文艺及40年代延安文艺运动中的新民歌体诗歌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重读刘半农先生的新民歌体诗集《扬鞭集》,解析蕴涵其中的思想艺术特质,对于把握中国白话自由新诗艺术形式的形成脉理,体认刘半农先生的诗学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3.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10,26(6):26-28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中国古代人物造像经历了"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的不同阶段,最终形成了大唐"曲眉丰颊"的造像样式,确立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和民族绘画格式。  相似文献   

14.
武小川 《唐都学刊》2012,28(2):114-119
人体艺术作为近代中国现代美术从西方引进的艺术形态,通过美术院校的教育传播开去,人体课在中国教学中的演进,对应着中国绘画现代化的曲折进程。从20世纪美术教育的一桩官司、二次批示、一场展览等三场与人体教学有关的事件切入,可以揭示人体教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模式:革命—路线—范式,同时,这种"西化"模式也对应着美术演进的内在轨迹,文章还展望以人体教学为代表的美术教育,能走出"器用"型的单向之维。  相似文献   

15.
魏伟 《社会》2014,34(2):94-117
2012年被媒体称为中国“女权行动元年”。通过考察这一年发生的“占领男厕所”、“受伤的新娘”、“上海地铁反性骚扰”和“光头姐抗议教育部”等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性别事件,文章分析了街头行为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抗争行动手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相比近年来抗争政治研究整体蓬勃发展的局面,国内学界对抗争行动形式库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首先对这一领域的理论视角和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然后简要呈现街头行为艺术在中国抗争政治景观中的兴起。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这一抗争行动手法的三个关键词——街头、行为和艺术,结合近年倡导性别平权街头行动的实证资料,详细阐述了它们各自对于抗争行动的意义及其对实施效果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从政策改变、参与动员和文化变迁三个层面,评估运用街头行为艺术进行诉求表达和政策倡导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张严 《阅江学刊》2010,(6):141-145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设置入艺术作品的真理的考察,探讨了真理、艺术与存在三者的关系,阐明了人与存在在艺术中的关系。相对于海德格尔以前的作品,《艺术作品的本源》大大提升了空间的地位,更多地从空间的角度来探讨存在,并对艺术进行规定。艺术作品是存在的真理所照亮的澄明之境,是人与存在共属的"位置"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程长宁 《唐都学刊》2006,22(6):143-146
中国戏曲艺术6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是无产阶级对戏曲艺术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其改革发展深受毛泽东“推陈出新”文艺思想的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毛泽东“以苏为鉴”,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一种彻底的辩证法思想。“推陈出新”既包含着客观普遍性、历史的具体真实性,又包含着生动直观性,把民族历史与民族传统的哲学、美学相统一了起来。今天,我们仍要不断地赋予中国戏曲艺术以现代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19.
浅谈装饰     
装饰艺术是生活学升华 ,它有着更高的艺术境界 ,由于装饰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装饰艺术造型就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 :简练、概括、夸强、变形、追求完美的意境 ,它给人以更广阔的艺术想像空间 ,是现实生活和自然的升华 ,是理想化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现代艺术实践的诸多创新和实验使传统美学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和非艺术界限的模糊迫使美学家们对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使我们的关注从"何为艺术"的关涉艺术内在属性的本质主义追问转移到"艺术品资格何以获得"的体制性的外部研究上来.美国社会学家贝克进一步发展了迪基的体制论,将艺术世界视为艺术实践的参与者在惯例的作用下反复合作的动态关系网络.无论是在后分析美学还是实证社会学的路径下,"艺术界"理论的演变给当代美学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即摆脱传统哲学思辨的束缚,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