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洪武八年(1375年)明政府正式发行大明宝钞后,数年之间钞法“已渐坏不行。”①从洪武到宣德,宝钞币值下跌惊人,与金银的官定比价一落千丈,②以致“钞滞不行”③。此后,“银日盛而钞日微”,④至弘治、正德间,宝钞终于退出流通领域。明  相似文献   

2.
明初朱元璋出於财政需要,滥发宝钞,引起通货膨胀。宣德正统年间为遏制宝钞贬值,又以增税办法大力回笼宝钞。但无济于事。景泰成化之交,宝钞已被完全排斥出商品交易市场。但宝钞仍被国家用来支付部分的财政开支,使官民受害,也导致宝钞倒卖行为的产生,干扰了正常社会经济活动。总之,发行大明宝钞,是朱元璋治国第一弊政,影响所及,约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3.
<正> 读《文史哲》八○年第二期孙达人同志《明初户口升降考实》一文(以下简称孙文)颇有启发。然而,对文中关于从洪武初至洪武十四年的十多年间户口增长661.6%,洪武十四年后明代户口基本上没有什么上升,及明初南北户口的升降已出现“绝然相反”的趋势等一系列论断,我们却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就教于孙达人同志。  相似文献   

4.
明代户部的初设不迟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设立之初,户部机构简单,可能主要负责铸钱,而全国财经工作则由司农司负责;至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定六部官制,户部取代司农司,成为主管全国经济、财政的中央机构。此后,户部的内部机构和职掌几经变迁,至宣德十年(1435年)基本定型。明初户部机构及其职掌的变迁,反映出明初统治者勇于探索,为调整和完善国家财经体制作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5.
洪武时期,内库财政收入特点有三:1.内库中制度性的常规田赋岁入不多,非常规、无定额的田赋改折在内库收入中占据重要份额;2.纸钞在内库收入中占据重要份额,其主要来源有田赋改折、商业税收及宝钞提举司岁造之数;3.商业税收收入对洪武时期内库财政而言意义巨大.内库财政支出特点亦有三:1.纸钞在其各项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2.各项公共开支在内库财政支出中占据重要份额;3.赏赐是洪武时期内库极为重要的一项财政支出.内库收支的这些特点分别对洪武乃至其后的明代历史和财政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初要巩固新生政权就必须加强对思想的控制,面对相对落后的社会文化,洪武政治必须对中国经学进行重构.洪武政治对经学的重构主要体现为:以循经致用为基础,在思想内容上宣传了正统思想;在形式上重塑了语言风格,提高了经书的可读性.洪武政治对经学的重构具有明显的汉学倾向,从而产生政权诉求与学术主流相背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都保制为洪武十三年前明代乡村基层行政组织之一,是理解明初基层行政组织的关键.明洪武年间的都保制,乃是承袭宋元乡村基层组织旧制,广泛存在于南宋旧地的南方地区,同时北方部分地区亦有所设置,文献记载多简略为"都"而非"都保".洪武十四年的里甲制,既非承元,亦非返宋,而是明代的制度创新.现有洪武十三年前明代乡村基层组织的论述,多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8.
蓝玉党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玉党案考吕景琳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间,几次兴起狱案。其中最大的是胡惟庸蓝玉案。它从洪武十三年(1380)摘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前后长达十四五年,牵连而死者四五万人,对明初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案子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胡惟庸阶段,李善长阶...  相似文献   

9.
明初的洪武时期, 是明代密疏言事发展的早期阶段, 这个时期密疏言事的特点是: 在对前代密疏言事特点继承的基础上, 明初又有了一定的制度性建设, 这种初步的制度性建设, 既使明初的密疏言事表现出与前代迥然不同的差别, 同时, 也对明代中后期的密疏言事, 产生了深远的直接的影响。历史地说, 明初密疏言事的制度化过程, 是和汉、唐、宋等朝代对密疏言事过程不断完善的趋势相一致的, 也是相联贯的。  相似文献   

10.
夏元吉传略     
夏元吉是明朝初年稳健的政治家,也是湖南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经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任户都尚书二十七年。“外兼台省,内参馆阁”,忠谨奉职,宽政恤民,对明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明初历史上应有他的地位,其斐然政绩不可湮没。夏元吉(1365——1430年)字维吉吉,祖籍江西德兴。父夏时敏为湘阴县学教谕,掌管教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史家们每每以让步政策来阐述朱元璋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至于洪武年间对人民实行的“重典之治”,则很少提及。还有的人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尚未对明初法制做全面研究,就从“让步政策”的结论出发,把明初的“刑用重典”解释成“治官不治民”的。我认为,这种笼统地谈论让步政策而不能正视明太祖朱元璋“重典治民”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明初对劳动人民到底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政策呢?为了揭示事实的真相,就有必要对朱元璋的重典政策与让步政策的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明初冀东地区的移民队伍中 ,有一种类型比较特殊 ,这就是故元官属遗民。此类移民主要发生于洪武和永乐两朝。明政权在建立之初 ,退守漠北的故元残余势力时常南下骚扰 ,对明朝新生政权构成威胁。在这种形势下 ,明政府一方面在北部边界屯驻大军 ,以随时抵抗蒙古势力的进攻 ;另一方面则实行“空边”政策 ,即将塞外边民大量迁入内地。这些被迁往内地的降民 ,大体分远近两种类型 :远者迁至江南、四川等地 ,如洪武元年 (136 8年 )八月将一批元故官迁往南京 ,洪武二年(136 9年 )迁幽燕之地的蒙古降民于南方 ,洪武三年 (1370年 )迁蒙古降民于四川 …  相似文献   

13.
明代"私铸钱"与国家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社会中,铜钱铸造历来是政府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无论在明初宝钞的推行期,还是明代中期以降朝野率皆用白银的银钱并行时代,铜钱的铸造和使用基本未曾断绝,与官铸钱并行的私铸钱伴随其始终。政府虽然不允许民间私铸,但面对私铸钱的出现,政府也并未简单地加以禁止,而是默许其流通,甚至还确立了其与官铸钱的兑换率,俨然已承认其存在之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明初洪武年间,是中国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总结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使用政治权力更加粗暴地干预思想文化,实行更加严酷的思想统治,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本文拟就朱元璋的文化专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洪武三年五月,明廷为开科取士事颁诏天下,具体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然而诏令对当时全国12直省乡试录取名额的规定,在现存明清史籍中至少有5种说法,分歧主要集中在两广解额上.明初两广曾有合行乡试的经历,但这一事实并不广为人知,这或许正是引发洪武三年乡试解额出现诸多说法的原因.依据相关文献,大体可以推知:洪武三年开科诏计划在全国乡试中录取举人500名,其中应天府百人,河南、山东、山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陕西、北平9省各40人,广东、广西各20人.这与学界目前普遍采用的<明太祖实录>中的说法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李绍强 《齐鲁学刊》2004,(4):156-160
明初官营工商业控制了绝大部分战略物资的生产,以此作为支撑王朝运转的物质基础。明中后期私营工商业日益发展并取代官营工商业后,明廷也逐渐由控制实物向征收货币转化。  相似文献   

17.
明初军额考     
明代军队分京营、边兵、外卫三种,其军额变化情况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明初北边官兵约有69万,而《万历明会典》有关明初军数“原额”的记载只有大同一镇比较符合史实。京营方面,洪武朝“居重驭轻”之制根本没有得到贯彻,永乐时期才是真正的实施阶段,而且不久便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8.
在有关郑和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贸易采办的番货,解决了明朝国用问题,如用胡椒、苏木折支官吏军士的俸禄赏赐即为一例,因此而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贸易采办活动有利于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云云。然而笔者认为俸赏析支椒木,是明初专制皇帝因国库空虚、财政支出困难,而转嫁于百官军队的一种剥削方式。以下拟对明初俸赏折支与郑和下西洋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洪武元年(1368),朱元津称帝于应天,明朝建立。在明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全国的许多省份相继落入明军手中。洪武元年八月,明军攻入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仓皇逃亡蒙古草原。明军挥师西进,到洪武二年底,山西、陕西的大部分地区也被明军攻占。原盘踞在这里的元朝重臣扩廓贴水儿败退至甘肃北部。洪武三年(1370),明军又从两个方向对元军发动了新的攻势。一支由李文忠和冯胜率领,出居席关,攻打元帝所在的应昌路(在达来诺尔附近),另一支由徐达、邓愈与汤和率领,出西安,攻打扩廓帖木儿。两路大军均大获全胜。…  相似文献   

20.
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正式建立申明事,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榜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及其过错行为,并由老人主持轻微诉讼的调解,以此"申明教化".这一制度是在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和明刑弼教的指导思想下,为了解决当时越诉、诉讼泛滥等情况应运而生的,并且逐步形成了明初的一项重要乡里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