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闯琦 《唐都学刊》2004,20(3):122-125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思路的分析,清理出近20年来对当代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和制约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并对这四种文学史观之间的内在冲突和对抗事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蔡爱国 《社科纵横》2007,24(4):93-95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所体现的文学史观体现着当代的认识水平,它的“引言”部分引出了对通俗文学的评价问题。当前的研究证明,通俗文学无论在思想还是美学上都是有价值的,这个认识导致文学史观的转变。在教学中要贯彻这种文学史观,首先就是要尽可能保持客观。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它决定文学史著述的著史态度和体系建构,决定对文学史目标的任务的阐述,决定对文学史发展原因、规律的探寻。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述作为考察对象,根据中国文学史学科发展的实际,将建国前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并依次对各个时期中中国文学史观的发展变迁进行描述,力图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流变过程的运行轨迹,探讨文学史家们在中国文学史观方面的优长和不足,着眼于21世纪文学史观的发展与建构,力求做出客观的总结和公正的评判  相似文献   

4.
徐中原 《学术交流》2007,(9):148-150
纵观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编撰,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史观,主要有20—40年代的进化论文学史观,50—60年代的阶级论文学史观,80—90年代末的多元化文学史观,包括美学文学史观、心理文学史观、人性文学史观、进化论文学史观、体式文学史观,等等。  相似文献   

5.
温潘亚 《唐都学刊》2003,19(2):72-75
文学史观由文学和历史两种观念构成 ,在撰史的过程中首先应强调文学史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来观照和把握文学史现象 ,以文学的观念来贯穿史的观念。这种特殊素质主要包括 :强烈的主体精神 ,文学现象完全属于人的存在 ,背后具有主体的一切属性 ,文学史研究就是在体悟、直觉、反思中完成对创作主体和研究主体相关联的文学事实的认识的 ;收敛与发散两种思维模式兼具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 ,文学史家的主体思维都是不健全的 ;树立文学史研究的独立品格和个性标识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杨洪承 《学习与探索》2006,2(1):159-163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要重新强调史料建设的意义,应该在过去文学史编写、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在对某些问题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文学史学科史料建设的思路,重建现代文学史丰富性、复杂性的认知.文学史的现代性在文学与历史互动实践中体现,在史实、史料开放性的历史叙述、差异性辨析、文学生态、文学语境、文学话语的生成中,建立起现代文学史观.史料是过去的历史也是"现在"的,史料永远不会被挖掘穷尽.任何时代的文学史的重写、研究和教学,都不可能脱离和回避历史层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一个真正的文学研究者,无不需要历史的眼光,对文学史诸现象作出独特的阐释,并尽力对以往文学传统的当下意义和将来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近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专著《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蒋承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9月版)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本文拟从文学史观、作家与作品阐释和西方文学对我们现时代的指导意义三方面,对该书发表几点看法。首先,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学史观的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性追求。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基本上留于社会历史批评的直观反映论立场上,尽管八十年代中期以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当代作家文学观流变史研究的新课题。对作家文学观的生成、发展与变迁的把握,将使我们获得关于当代文学发展的深层动因的认识,从作家创作的内在机制上更好地梳理出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这就为我们敞开了一种必要与可能,追踪当代作家文学观的发展流程,展开现象扫描与理性建构,以求建立起当代文学史的一门分支:当代作家文学观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90年代以前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分期,大体有三种类型,反映出三种文学史观和编作方法:(一)承认文学历史与社会历史有不同的发展轨迹,文学的演变史是文学本身的逻辑发展过程,虽然同时受社会变动的影响,但文学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与朝代更替“整齐划一”。(二)视阶级斗争规律支配文学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史即文学发展史,因而文学发展阶段可以和朝代的更替“整齐划一”。(三)把文学的演变史看作是文学服务于社会历史的过程,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使用和发展的,文学的特征便是被使用的表现,因而由“作用’的发展反映文学的变化。90年代以后,虽有新版本出现,立论新颖、眼光独特,但尚未完成科学化的文学史体系,仍是一部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史的过渡之作。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目前流行的观点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强调五四文学革命直接受益于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构成,其价值取向直接来自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想象,晚清以来的主流文学作为一种渐变的铺垫,在新文化运动之际终于发生突变——这是“文革”结束以后,大陆文学史普遍采用的一种的文学史模式;另一种是世纪之交舶来的思路,即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强调晚清以来被大陆文学史忽视或“压抑”的非主流文学(狎邪、公案、科幻等小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学研究的视点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正涌动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电脑网络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当代大众文化正以强大的声势渗入到文学中,因而,对于当前文学中显示出的问题作出前瞻性的思考,就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理论上的必要性.这种前瞻在大的类别上包括作者写作方式与状态、文学传播途径与类型、文学的接受与影响、文学史关系、文论研究的整合五个方面;也可以将这五个方面论及的问题分为十个具有挑战性的论题,也许能够成为未来几年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化研究反映了文学史内在结构调整与文学史演进的必然要求 ,是学科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反映 ,是文学研究进一步回归学术本体的学理性选择 ,是学科资源结构优化的要求。经典化的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经典性的认识上 ,总体上可以认同一个基本性原则 ,即现代性、原创性、审美性和影响的历时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史少博 《阅江学刊》2013,(5):132-136
浅见纲斋在《养子辩证》的主要阐明了父子、兄弟之伦理不可乱,故而不可以异族之子为自己的养子。如果随意交换应有的位置,是很荒谬的,所以著书说明。《养子辩证》中某些观点虽然不免偏颇,但是通过浅见纲斋在《养子辩证》中引用中国历史上大量的事例来看,他一丝不苟、引经据典、博览我国儒家群书,不愧为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儒学家和哲学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字狱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历代文字狱成狱特点、发生原因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阐释 ,认为文字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继而指出 ,权力与知识、权力系统与知识系统、政统与道统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封建统治阶级制造文字狱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是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科学回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开放意识有机结合;广采博取的精神与辩证思想的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有机结合,从而决定了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并领会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Literature is the art of language, so in the light of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Chinese literary forms it is appropriate to presen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the art of languag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arts with the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s reje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promotion of the vernacular. This language revol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during each subsequent historical period have exerted a profound inf1uence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literary forms, and hence have become an inner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nd of the shaping of their main characteristic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s well as the rules governing this process will not only disclose the universal linguistic context of literary creation creat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but will also enable us to find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the phenomena of literary genres and forms, writers’ choice of literary styles,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works, etc., and will offer a correct expla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May Fourth vernacular movement and the subsequent series of new literary forms and styles. This is instrumental to achieving a better summation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nd to finding historical clu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esent-day literary forms.  相似文献   

17.
鲁迅文学史思想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潘亚 《学术交流》2004,1(1):148-151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深刻而独特,以1927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天才主义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后期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文学史,注重对文学史自身发展规律的探寻,敢于冲破儒家正统观念,在文学史研究中贯穿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现代意识,重视作品的艺术审美研究。在文学史研究方法上将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与西方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这一切均对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理论与学科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翔  薛勤 《求是学刊》2000,(3):95-100
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论争,就其性质类型而言,可分为探索文学发展方向、研究文学内部结构因素诸方面,且具有相应的地域色彩,前者又可分为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现实道路两个层面。两地论争的异同,表明了作家、批评家为地域文学建设所付出的艰辛而巨大的努力,并显示了其特有的文学史价值意义。而两地区文学社团的涌现,回应了文学发展的规律。其活动方式、人员构成、规模影响、政治色彩、理论主张有异,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整体介入。  相似文献   

19.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05,21(1):141-145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具有现代品格的"真的人"和文学大师.她辉煌而独异的创作历程,表明她不仅平生始终犹如"飞蛾扑火,不死不止"般地执著追求光明与自由世界,而且以非凡的直觉感应力和理性透析力,审视与摒弃一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