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常态化和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有效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育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呼应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以及实践要求,才能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好地夯实其主线和纲领地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并积累了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总结了党领导百年民族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时代方位、科学内涵和路径选择,既能以史为鉴、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格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新胜利,也能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逐渐形成的,战国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开始走出农耕区的自然界限,与周边民族的疆土逐渐相接且互有伸缩,形成了各民族因疆土之争产生的碰撞与交融历史。北部边疆作为历史上中国疆域波动最为频繁、战略位置又极其重要的区域,自古及今都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战国秦汉以来各中原王朝与生活在北部边疆各民族之间势力的强弱变化,导致双方实际控制疆域范围发生波动,这一过程也促进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相互依赖且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历史作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工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取得了斐然成就又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应对新发展要求的必然措施,能够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伟大成果、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目标中提供话语支撑。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话语的生产传播以及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塑造的深刻共同性为话语体系构建奠定了可能性。加快构建这一话语体系,就要在实践推进中遵循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主导原则、在内容阐释上坚持创新理论的自觉、在传播载体上实现立体多样。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考虑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影响。藏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价值观念等心理认同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藏民族成员的“五个认同”,促进藏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汉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和社区环境,推动西藏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经济、文化、情感因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在西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西藏边境的安全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启迪思想服务于边境治理、凝聚共识抵御分裂势力渗透颠覆、汇聚力量推动边境振兴和发展。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铺展的全面、全体、全域和有形、有感、有效,统筹“边境西藏”和“西藏边境”的治理需求,通过政策梳理、话语认知和大环境分析,因循解放西藏、发展西藏、振兴西藏的历史进程,分析归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探讨西藏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功能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智能算法与数字传播的嵌构融合,已成为形塑社会价值图式的重要技术变量。运用智能算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为其教育工作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全新的发展契机:个性化推送系统将实现数字教育信息的靶向性供给;生活化传播范式将增强其价值逻辑的泛在性渗透;智能化场景设计将开启民族文化意象的具身性体验。智能算法技术的双重面向亦将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诸多技术性风险:“算法黑箱”引发数字环境失真化,遮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信息茧房”导致算法信息片面化,消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机制;“数字部落”致使虚拟交往圈群化,桎梏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情感流动。纾解智能算法的诸多数字症候,应以主流价值引领算法内容生产,以数字法规保障算法运行秩序,以主体培育驾驭算法技术风险,引导智能算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数字动能。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宝贵的可援引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历史契机,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目标互动中实现统一。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凝聚价值共识、强化集体记忆的作用,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通过发挥红色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提升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守正创新的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着力从情感共振、教育共铸、社会共进等三个方面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本科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同样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责任。政治导向和价值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的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与丰富的政治价值内涵,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逻辑,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与架构、教学思路建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设计则为实现融入提供了足够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4.
15.
体育援藏是党一贯坚持的民族体育政策在西藏的具体落实。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归纳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援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辉煌历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研究认为体育援藏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伟大实践,体育援藏通过提供制度保障、人才和物质基础、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动力机制、夯实广大农牧民群众基础、树立“西藏登山精神”成功典型,对促进西藏各族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从理论渊源上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创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总结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经验,弘扬与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科学内涵上看,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国家统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科学内涵。从意义价值上看,深入学习和探讨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理论遵循,为实现民族复兴汇聚精神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中央治疆方略中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之举和长远之策,是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重要基石.在新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具有历史课课程功能的《中国近现代...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深刻影响,正向积极作用体现在调动多方力量,促进知识普及;内容供给丰富,传播效果增强;信息生产便捷,重塑媒体格局。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一定挑战,主要是传播环境更加复杂,传播过程去中心化,技术发展的消极影响等。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必须加强正面宣传,掌握工作主动;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思想基础;加强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概念和话语表达,其深远意义和理论贡献在于推进了中国式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创新。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普遍面临着凝聚国内的民众成为一个整体性民族的变迁过程,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相互交织、彼此渗透构成了演进过程的特殊规定性。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综合性要素分析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理念、社会整合与国家建设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建设提供了中国理论与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