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2.
喻包庆 《江汉论坛》2014,(5):120-12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幸福的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幸福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生态环境等方面,幸福的实现则要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以破除资本主义束缚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种种枷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构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加强个人修养以及依靠社会支撑以推动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共同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对当代中国幸福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是相对于"劳动时间"的哲学范畴。自由时间表征了人的积极存在,内蕴着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以及人的个性的丰富和潜能的发挥。"自由时间"并不是常识意义上的"休闲时间",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它直接关涉着工人阶级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自由、幸福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民自由发展与乡镇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乡镇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化权力的制度安排,这种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限制和束缚了农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多轮乡镇机构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没有抓住“促进农民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关键。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认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根本在于中国人民“基于自由的创造”。完全的个人自由和充分的个性发展,不仅是个人幸福所系,而且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农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离不开乡镇体制的重构。在托克维尔看来,“在各种自由中最难实现的乡镇自由…  相似文献   

5.
那种认为马克思不讲个人、不注重个人自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马克思的哲学和自由主义的差别不在于要不要谈“个人”而在于如何去理解“个人”;不在于要不要讲个人自由,而在于如何才能真正抓住个人自由的本质问题.自由主义所讲的个人是天生的、自然的、独立的,马克思所讲的“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社会的、关系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身在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从事生产的社会个人.仅靠在价值观念中宣称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或者只靠在政治国家层面保障个人自由权利是不能实现个人自由的.只有进入物质生产领域,关注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生产关系,才能抓住现代个人无法自由问题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还是要在社会中,在理顺个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实现.  相似文献   

6.
自由既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幸福,是具有创造性的或有所创造的生活的幸福,也就是取得了创造性成就的幸福。实现创造性幸福,一方面需要人们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由,激发和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潜能;另一方面,国家要通过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给人们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当社会和个人对自由价值的追求形成共鸣、共振和共生之时,创造性幸福才能得以完满实现。  相似文献   

7.
亢安毅 《天府新论》2006,3(4):17-21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是理解和连接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中介和平台。主体条件通过个人生存自觉的注重、个人生存空间的扩大、个人生存感受的丰富等奠定实现的基础;生产实践条件则主要通过消灭旧式分工、增加自由时间以及生产劳动同智育的结合等途径提供实现的可能;外部客观条件通过物质发展及其运用方式、周围人的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榜样及同化作用等达到实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人的发展问题既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又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给予深切的关注和探求。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考察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开始,即从现实的、历史的个人出发,通过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过程的研究,最终使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旭丽 《中州学刊》2003,42(4):137-139
幸福作为人主观上的满足和愉悦状态 ,其特性在于人最迫切需要的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利益和幸福的最本质要求 ,二者是一体两面、并列并存的  相似文献   

10.
李忠华 《北方论丛》2015,(1):120-123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建构了科学系统的人学思想体系。在这一庞大的思想体系中,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统一的人的存在论是其基础;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个人”与“类特征”相结合的人的本质论是其核心;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在共同体中“联合起来的个人”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其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本主义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思考,但没有给予幸福以科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为幸福是物质实现与精神实现的统一;幸福是享受与创造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从幸福的维度来说,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实践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必须坚持"和谐"、"公正"、"可持续"原则,使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环境保护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12.
幸福思想史上的思想家们总是以人性为出发点来认识人的幸福,马克思的人性论是科学的人性论,人的本质是最根本的人性,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人的需求本质决定了人追求幸福的动力和内容,而人的现实本质揭示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邱荷 《理论界》2014,(4):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他们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指出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个性自由的理想人格。他们的理想观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术》2007,(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否定的基础上,以适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本文从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个人所有制"的共产主义实现条件这几方面对"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加以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对我国目前实践中的公有制进行了初步比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论消费异化有悖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中的一些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就是消费异化。它忽视物质能量的转化规律,在社会化经济行为中改变了生产、消费和需要三者间的关系,最终使消费背离它的终极目的。消费异化有悖于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它使人的需要得到畸形满足,一方面是物质需要的过度满足,另一方面是精神需要满足的物质化。在异化消费中,人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由,也没有真正获得幸福,更没有在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乔荣生 《河北学刊》2012,32(4):182-185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问题是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遗憾的是,多年来,中国理论界过多地集中在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上,不仅对"人的自由发展"关注不够,而且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的标准问题"缺少必要的研究,而这恰恰是说明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科学性的一个关键。通过梳理和考察马克思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衡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的标准和尺度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17.
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皮家胜 《江汉论坛》2003,39(8):34-37
人生是人追求实现自身目的与价值并不断否定超越自身的活动过程。人生目的是在生活之基础上生成的,人生目的是引导生活向前发展的力量,它是终极性的、永恒的和唯一的。幸福是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在能力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根据人生目的的性质、特点与要求,只有幸福能够被确定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得出这一结论前,我们必须对幸福的含义有所界定,在此之后,则必须对幸福作为生活之终极目的的疑虑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幸福社会,幸福视界中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的、动态的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幸福的前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幸福的保障,人与人的和谐是幸福的标志,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幸福的核心。我们应在多重和谐关系中为人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幸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伯林明确提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概念,但其内容早在密尔那里就得到全面而又中肯的贯彻。密尔将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集于一身,很好地展示了自由与幸福之间的统一关系:广义自由和广义幸福是一回事,而狭义自由是狭义幸福的先决条件或实现手段。密尔的不伤害原则为区分公权和私权、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尽管它本身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或改进。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价值与真理统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观,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我们可以大体地预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目标,应该是以价值与真理的高度统一作为其标志的理想状态——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不是单纯的人的本质和能力,也不是世界的现成秩序及其内在必然性,自由的问题,是人的主体尺度和外部世界客观尺度的统一。而已往对自由所特有的内在矛盾的理解,往往表现出某种片面性和抽象性。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历史过程,是化外部必然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只有在把握必然性并使之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目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得到自由。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自我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运动,构成并推动着人类全面自由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