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培养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行业中发挥才能,抵御诱惑、守住道德和法律底线,与开展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密切相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做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人才战略,形成社会良好职业道德风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主体互动规律、知行同一规律、"边际效应"规律、协作共建规律、层次渐进规律等职业道德教育规律,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吴娜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2):193-19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是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变化过程。仪式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的反复操演,仪式能够将抽象的、处于意识形态最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纪念英烈仪式,具有构建集体记忆、凝聚社会共识、巩固政治信仰、形成价值认同的教育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生动载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陈峰 《中文信息》2013,(6):75-75
情商教育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职学校要特别注重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本文主要分析了情商教育的内涵,并且阐明了高职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促进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最终能够促进大学生日后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赋予当今青年群体特有的爱国表达样态和情感表征。青年群体借助即时性弹幕技术缔造起互动仪式,不仅在虚拟空间下的集体狂欢中衍生了特定意义与信念,更是通过建构情感符号和国族身份来询唤现实世界的国家意识,由此创设出一种新颖独特的认同建构机制。在文化价值多元和集体记忆淡漠的当代社会,深入新媒介语境再现和重构国家象征符号,探索和嵌入创新性话语逻辑,成为巩固国家观念、凝聚价值共识和深化身份认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高校务必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探索和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努力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洁晨  连灵 《南方论刊》2023,(9):110-112
政治认同不仅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兴衰,更是保证政治系统有序运转的关键。全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网络舆论生态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深化与弱化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的机遇与挑战。全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需从内外因深入剖析,通过大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主流媒体从业者巩固主体地位、思政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家长变革教育理念等方式奠定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基础、增强政治认同情感、培养政治认同能力、铸牢政治认同信念,合力打造“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新格局,全方位、全过程探索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多维优化路径,培育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适应经济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国家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源头,面临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新课题。就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探索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以大学科技园为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从而构建完整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谢红勇 《兰州学刊》2010,(6):159-161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就业为导向,在高职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国家职业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文章通过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探索,以期揭示满足就业市场要求,具有高职特色的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中的"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工匠型"教师的评价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研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工匠型"教师的评价目标,建立由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了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确定了国家财政投入、学校投入、培训项目质量、企业投入、校企合作规模和国内培训基地等指标是"工匠型"教师培养的6个主要影响因素,明确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型"教师队伍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中的"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工匠型"教师的评价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研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工匠型"教师的评价目标,建立由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了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确定了国家财政投入、学校投入、培训项目质量、企业投入、校企合作规模和国内培训基地等指标是"工匠型"教师培养的6个主要影响因素,明确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型"教师队伍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肩负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应充分结合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重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这对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通识课的课型发展具体要求,以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为理念完善课程建设,打造体系化课程,融入地方文化与学校特色,拓宽与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途径,依据课程需要构建师资队伍,深入思考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立慧  夏风云 《理论界》2023,(11):71-77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高度契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导向,是我们培养高校大学生爱国爱乡、劳动奉献的生动教材。大力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推动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彰显劳模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文化价值,也有助于高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体和中坚力量。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从而为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提供可行途径奠定基础,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世英 《天府新论》2008,(4):159-16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人才后备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责任意识、维护边疆安全的时代使命,也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其对高校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接受度参差不齐,互联网和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也产生一定冲击。注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机制的构建,要客观看待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文化认同机制;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形成情感认同机制;深化具身认知,形成行动认同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推进常态跟进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传统四大研究领域之一,考察仪式中的空间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面向。安龙仪式是土瑶社会中常见的重要仪式,师公企图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将人与神、鬼之间关系以及所属空间置于秩序化状态。安龙仪式的空间设置和仪式过程都蕴含了丰富的空间象征意义,镶嵌着土瑶人独特的多层次多维度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抗战历史记忆场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遗存的重要遗址、遗迹,包括相关文献资料、学者的重要著述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抗战故事等。将抗战历史记忆场所融入高校"思政课""纲要"实践教学中,对于建构大学生与抗战历史记忆场所之间的情感关系与文化认同,强化"纲要"实践教学对抗战精神认知、认同和践行渠道,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实效,培养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青年人才,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家认同的实现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特点,文章分析了当下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从三方面对国家认同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的价值意蕴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提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做法和思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接续奋斗.培育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一代是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时代任务.如何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注点位.回顾党领导的青年劳动教育的百年发展进程,总结其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益于深入探究新时代"培养什么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靠谁培养青年"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进而为实现中国梦培育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创新者,奠定人才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