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系统地论证了"经验教学"与"理性教学"对于声乐教育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即经验是声乐教育发展的基础;经验教学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因素;声乐技术知识的难言性与声乐理论的局限性;经验阶段向理性阶段的跨越;重视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建立声乐科学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育中“主体间性”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胡赛尔先验现象学和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均对科技理性予以批判,但在构筑他们各自的哲学、揭示社会现象与问题时,站在了不同的方法论立场上,导致对"主体间性"认识视角不尽一致.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在法律、各项学校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下的相互理解的关系特征.在学校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主体间性应是相辅相承的.为了实现主体间性,要注意运用平等对话与交流及交往等教育方式,但这些教育方式并不能排斥其他教育方式.教育改革过程应树立"主体间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转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平等的"主体-主体"关系,是对主体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益于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主体间性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转向包括4个方面,即教育关系:从"话语霸权"走向"平等对话";教育理念:从"教育条目"走向"回归生活";教育方式:从"单向灌输"走向"交往互动";教育过程:从"强调预设"走向"关注生成"。  相似文献   

4.
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塑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对榜样教育的研究多半是在"单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等教育理论基础上加以分析与研究。"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为榜样教育理论及其教育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更广的层面上丰富了榜样教育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改善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传统主体性说教的缺陷,要倡导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注重民主教育、加强理解教育、突出自我教育、重视互动教育,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的共进作为方向,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灌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灌输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还是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灌输论要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模式是一种以师生精神交往为基础,把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师生共在共构、互通共通的行为方式。哲学教育实施这种模式应采取互动、体验和对话的策略。师生互动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互动,促成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体验作为哲学教学"转识成智"一个环节,要通过建构"体验情境",从中检视主体的哲学思维,领会哲学教育文本的内在精神和意义;对话有多重多样性,师生主体间对话应强调互识共识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8.
声乐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其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关系到声乐教学的成败。本文从师生间“主体问性教育”的理念的确立、“主体间性教育”中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体间性教育”中因材施教原则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主体间性教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指认知主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相互交往和交流的特性,主体间性理论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和深化.中国进入21世纪后,受哲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影响,对于教育主体的研究开始进入共存与互存的天地--从师生孰为主体转向师生如何共为主体,即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主体间性维度下的对话不仅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更是一种理解过程和认识过程,语言是主体间信息和意义的传递手段,意义不是主体自身形成的,而是在主体间形成的.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1.
“双体”与“互动”是依据《教学论》和《学习论》的一般性原理 ,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从“教”和“学”二个侧面探讨主体性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把教师的“教”置于学生“学”的活动之中 ,学生的“学”又融于教师“教”的过程 ,最终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最佳临界点  相似文献   

12.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完整的教学设计。基于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传播理论指导下的系统观教学理念,要求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之间保持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衔接的一致性,有利地构建一个有效的大学课堂系统观教学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与实施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主体不应当从教学对象之外去寻找,而应当着眼于教育和教学对象——大学生身上,将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的核心。这是我们党教育方针的要求,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形式的统一,并将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创新和丰富,由此才能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任何教育活动都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动。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将班级这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和教育活动的基本组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按照师生互动的理念来建构 ,能够形成促进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良好的教育情境。由此建构而成的班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可以使班级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获得比较合理的对待 ,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利于建构教师主动施教与学生自动学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新课程体系以来,从教学的总体效果上看,它更好地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面临看来自多方面的现实挑战。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以教育环境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革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入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实践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践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的实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看,两者之间的精神实质的一致性决定了其在内容上可以有效对接,时代要求的一致性决定了理论发展规律与理论教育的融通,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其目标的有效互动,实践标准的一致性决定了学科建设发展走向与课程教学实效性可以有效呼应。有必要对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的实现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多元智能理论展现每个人具有广阔的潜质发掘空间,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地学习,它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说明,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从身体运动智能方面、人际关系智能方面、自我认知智能方面、空间和音乐智能方面、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方面入手,来指导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推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现代人力资源培训及教学中所涉及的建构主义理论的一次系统性的总结。首先归纳了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共同主张,然后对建构主义的流派进行了总结,并对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两个主要流派进行了阐述并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