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欧洲文学史上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个截然有别的文学流派 ,它们在文学理论、创作主张和创作方法上 ,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单就德国文学而言 ,其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却有着相当多的相似和联系。究其原因 ,除了 18世纪风靡全欧的启蒙主义在德国没有多大市场外 ,还因为德国的启蒙主义文学缺乏独立的形态 ,是附着在德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之上的。 1797年是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野 ,从此 ,德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如何对待古典文化 ,如何看待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如何理解民族性和文化传统等问题上 ,逐渐显示出了不同的思想倾向 ,并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2.
古典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主义是一种反映和谐审美理想的文学思潮。根据对启蒙现代性的态度,20世纪中国古典主义文学可分为国粹式、政治化和消费性三种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态的古典主义文学的消长起伏,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3.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全欧性的文艺思潮,在法国发展得最为充分,对其如何评价,历来未有共识,本文从横向比较和纵深变化两个方面考价其历史面貌,认为:古典主义决非偶发事件;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传统有悖离否定,也有继承发展;它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段站,虽使路面有所变窄,却在有的地方又有所拓宽。  相似文献   

4.
对欧洲20世纪前各种文学思潮中的理性元素的综览显示:只有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文学才堪称理性文学,此前彼后文学思潮中的理性倾向则只能称之为文学理性.而理性文学得以形成是顺应了近代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同为理性文学,古典主义与启蒙主义又在反封建、狭义与广义、方法论与认识论上各具差异。理性文学曾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形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新古典主义是发生在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处于暂时妥协的一次思想文化潮流。它和老“古典主义"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世界上各个国家,尽管社会历史发展的情况不同,但都有过“自己的古典文学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罗马在艺术繁荣时期,都创造了人类最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十四到十六世纪的欧州文艺批评家,一般都以希腊、罗马的优秀作品为典范,称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为古典文学。而新、老古典主义都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罗马对希腊文艺就有过尊崇、学习、研究和摹仿的过程,也就是欧  相似文献   

6.
中西古典主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冠华 《南都学坛》2001,21(5):46-49
过去我们总是大讲西方的古典主义,其实,中国整个古代文学遵循的都是古典主义的原则。中西中典主义的一致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强烈的理性主义倾向;类型化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推崇前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中西古典主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一是理性的立足点不同,其二是学古与革新的关系处理不同。  相似文献   

7.
康德力图调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矛盾 ,但是康德对法规、理性、趣味、道德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强调实际上压倒了他对天才、想象、自由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推崇 ,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已构成了对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解构和否定。康德在不自觉中偏向了古典主义而非浪漫主义 ,这才是康德艺术观的本来面目。时代环境、传统教育以及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造就了康德的这种古典主义的偏向。  相似文献   

8.
公元四世纪前期,西方经历了“同希腊化”阶段,罗马统治下的很多地区的文化教育以及语言都是希腊的,所以罗马顺理接受了希腊的文艺,因此古典主义在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公元三世纪的修辞学家朗吉努斯经典的美学论著《论崇高》就是一部古典主义理论专著,他在书中引导当时的文学家向古人学习,强调学习古人伟大作品中的“崇高”风格,他围绕着五个方面阐述了“崇高”的因素,并且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与自然的关系、古典主义创作方法技巧等方面阐述了古典主义的“崇高”品质.朗吉努斯使得“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引发了后世哲学家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尤其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布瓦罗影响深远,为18世纪古典主义埋下了美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古典主义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典主义发展源流的论述,大致梳理出中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渊源:源自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经过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整合,在20世纪形成了一种淡去古罗马政治理性而更强调古希腊道德理性的古典主义。白璧德的这种古典主义实际上脱离了政治的目标,是一种以批判现代性、重建古典审美人生为旨趣的文艺。这种古典主义在20世纪20-30年代经由学衡派与新月派的先后努力,终于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在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法国古典主义对德国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欧洲文学史上,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童年”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几百年一直被誉为文艺的最高标准,向希腊罗马古典文学艺术学习几乎成为整个欧洲古典作家的夙愿。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倡学习古代优秀文化以来,崇尚古典文化的运动蔚为大观,其中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运动就是一场最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的影响之大,足以便古典主义这一名称成为十七世纪欧洲文学思潮的标志,一百多年后,在西欧的另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1.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重要的思潮和文化运动。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说,它是一个阶段,正如胡里契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中说的:“浪漫主义实是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与否定,这一点在法国尤其明显。事实上,这个时期在德、法、意、西等国复活的古典主义总的说带有鲜明的复古倾向。但是浪漫主义又不是对古典主义运动的简单否定,而主要是抛弃了它那过时了的内容和形式。拜伦、雪莱是这样,普希金是这样,雨果也是这样。他用历史比较方法,从文学演化的立场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底蕴隐伏着一种以儒家为内核的浓得抹不开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这俨然也是"古典主义"这股文艺思潮得以在20世纪植入中国的土壤与契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典主义"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建构产生了清澈澄明的深刻性影响及隐秘性规范。然而"古典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最初冷遇,这是不可思议而又极为耐人寻味的文艺思潮现象。这种极点的冷遇背后诚然有着更为深层的文学精神的渊源、审美期待的嬗变、历史演进生成、时代社会变局等复杂成因。这一深切关联的内因亟待当下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做出别样思路的有效性史实整合及实际意义上的合理性理论辨析。  相似文献   

13.
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是印度美学思想的成熟形态。古典主义艺术是印度艺术的典范。本文分别论述了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思潮产生的文化背景,印度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于古典主义美学的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印度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它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印度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上的独特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有关梁启超思想与文论的研究中,却较少见到把他与欧洲启蒙主义的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相提并论来进行比较研究或追溯其思想根源的。这一发现,令笔者多少感到有些意外。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梁启超思想及文论与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及文论的关系。全文在梁启超的自述、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梁启超文论与欧洲启蒙主义文论的比较三个层次上展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及俄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伊·普宁的启蒙主义诗歌,进而论及他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他以启蒙主义诗歌为武器推行资产阶级启蒙教育的伟大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史上一股潜在的重要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它在中国的命运大可分为译介、传播、接受、误读、尘蔽、沉寂与敞开的消长沉浮阶段。古典主义在中国20世纪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四个问题面向的现代性综观:一、古典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契机;二、学界对古典主义的偏误性解读;三、古典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合理之处;四、古典主义在中国20世纪的研究概况及尚待拓展的研究空间。通过此一论题的考察与把持,让一度被遮蔽、低视甚至隐而不显的古典主义思潮出场,为人们所知晓。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古典主义的消亡,在十八世纪后半期,欧洲文学中出现了新的文学流派,这就是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中小资产阶级)对现实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哀怨情绪。它兴起于英国、流传于法国,波及到德、俄等国。感伤主义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作家斯特恩(Lawrence sterne)。他于1768年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自此,感伤主义流派即以此得名。就它的原意看来,感伤的旅行者,并不重视旅行途中所见到的法国、意大利的风俗、人情及生活的真实图景,而旅行者沿途的感觉和印象,才是被描绘的对象。感伤主义认为:  相似文献   

18.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曾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风靡一时,占居文坛的统治地位。那是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至十七世纪末,也即法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当政的时代,由分崩离析的封建割据逐步形成统一的法兰西帝国,国王的声威空前显赫,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为适应封建王权的需要,古典主义应运而生。不过,古典主义从它形成之日  相似文献   

19.
1941年下半年至1942年春,延安在解放区工农兵文艺主潮之外,兴起了一股短暂的文艺新潮。这一思潮承继“五四”启蒙主义思想,主张对现实、文艺的批评与反思,影响所及几乎涵盖了文艺界。对其引领潮头之作《三八节有感》、《野百合花》等的大规模批判,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是解放区文艺走向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标志着文艺界思想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20.
晚清民初革命派文学是革命古典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芽,它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而出现的。其所蕴含的革命古典主义特点有:一、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宗旨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二、强调民族主义的集体理性;三、崇尚以民族传统文化来陶铸国魂;四、尚武精神和悲壮风格;五、平民气质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