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三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实际上存在着三重内在的困境:第一是“此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普遍有效性问题;第二是“本真”生存的先行设置和“此在”中心主义的嫌疑;第三是不关心存在者而带来的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这些困境是其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其反传统的动机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对于《存在与时间》的研究来说,把握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看法并考察其论述中的现象学理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说明,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现象学的观点,不仅使他有可能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且给予了通过此在的现象学来开显存在意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极为晦涩难懂,将其通俗释读很有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以陈嘉映先生《<存在与时间>读本》“导论”第二章第五节为蓝本的内容进行通俗改写和补加释解,我们发现,这一节内容展现了该著的宏观思想脉络:通过对此在进行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分析,揭露此在最后的根据和最根本的本质就是以“本真时间”来标示的伴随生存活动而有的不自觉的理解活动。而对“本真时间”的阐明,为显露“存在”本真含义完成了最后一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极为晦涩难懂,将其通俗释读很有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以陈嘉映先生《<存在与时间>读本》“导论”第二章第五节为蓝本的内容进行通俗改写和补加释解,我们发现,这一节内容展现了该著的宏观思想脉络:通过对此在进行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分析,揭露此在最后的根据和最根本的本质就是以“本真时间”来标示的伴随生存活动而有的不自觉的理解活动.而对“本真时间”的阐明,为显露“存在”本真含义完成了最后一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在 《存在与时间》 第 82 节对黑格尔时间概念及其与精神之关系的展示是在此在的生 存论时间性分析语境中, 对此在的时间性与世界时间之关系的一种反衬。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时间与精神之关 系的分析, 仅满足于否定之否定这一形式上的统一性, 而未有对否定性本身的彻底思考。 否定性问题不仅是 《存在与时间》 中断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是 《存在与时间》 之后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争辩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存在论代表作,其中的此在分析论是生存论的"还原-建构-解构"的实行。按照《存在与时间》中的展开线索,根据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还原步骤,"看"技术是如何显现的和被给予的。通过现象学-存在论的"看"和"领会",逐步回溯还原展示出"技术现象"的三重显示:在此在的生存状态层面上,技术显示为"揭示";在此在的存在结构(操心)层面上,技术显示为"寓世存在"的方式;在此在的存在的意义(时间性)层面上,技术作为绽出的"通道"而被给予。  相似文献   

7.
由柏拉图奠基的传统形而上学是一套视觉性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使存在的意义这个属于存在论层次上的问题陷入存在者层次上的窠臼,一直隐而不显,处在被遗忘的状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借助以“Sicht”(视、看、见)为核心的一组视觉性的词,来表达作为Dasein(此在)的人在世界中与其他存在者打交道的情形。海德格尔试图赋予这些视觉性的词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意义,来突破传统形而上学语言的桎梏。最终,海德格尔意识到了这种努力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在《存在与时间》出版了三十五年后,海德格尔作了题为《时间与存在》的演讲,后者与前者遥相呼应。篇名的“倒置”预示着思想的转变,经由“此在”来思考“存在”的立场转变为直接沉思存在本身,人从理论场中滑落了。这种滑落造成了人在存在论中的一种尴尬处境——人依赖并顺服于存在和时间,但人却要去思考和道出“存在和时间如何显示”这样的问题。存在论由此仿佛与人脱离了直接干系,成为了自在自为的纯粹道理之展现,成为了关于存在的“圣经”。但人所创建的任何理论都是不可完全脱离人的,否则就会丧失作为理论的内在价值和指导意义。就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打破了认识论的传统哲学视角而言,其创新性和深刻性不言而喻,但人何以为人的问题依然没有被彻底解决。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存在论植根于一种力图阐发何以为人的活生生的理论中,而不是将存在论退化为一种静止着的纯粹思考存在的神谕。  相似文献   

9.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一般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从表面上看是要纠正西方人在存在论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实际上却是以存在论问题为进路思考时代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把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变成事物的意义问题的同时,也把理论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当哲学的理论问题变成哲学的实践问题时,哲学也就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是恢复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地位,开始了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1.
"存在之领会"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存在之领会"有三种基本形态:前存在论形态、传统形而上学形态和现象学存在论形态,使"存在之领会"得以可能的,是此在的有限-超越的在世结构。存在之领会的现象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这种相互共属关系表明了存在的真理与人的在家之感的同一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存在论差异"思想即"存在者与存在的不",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一条红线。本文从二者追问的对象与方法等方面论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在追问存在的对象上,存在相对于存在者是深层次奠基意义上的追问;在追问二者的方法上,对存在者的追问是主客对立意义上的计算性思维,而对存在的追问则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之思。但是,二者也非水火难容,而是"亲密的区分"。  相似文献   

13.
终其一生,海德格尔都是行走在通往形而上学本质的存在之"思"路中,对他来说,这一思之路乃是通往存在的现象学之路:通过现象学还原,返回到存在的源初含义未曾被遮蔽的古希腊思想的开端;通过现象学解构,重新阐释由柏拉图发端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史,以获得关于存在问题的源始经验;通过现象学建构,在新的地基上寻求一种解说存在意义的新境域,从而为我们开启一条通达形而上学本质的"林中路"。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从开端以来一直将存在视为最终的本原或根据。德里达对这种传统的存在本原观进行了解构。他认为,存在远非最终的根据或本原:在存在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延异”;而存在自身,也早已是“踪迹”。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语境下的老庄"有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构主义语境下解读老庄“有无论”,可以发现老庄“有无论”与解构主义有以下相似之处:思维方式上反中心重边缘、反二元对立重关系、反预定重生成;语言表达上融矛盾对立于一体;思想追求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即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6.
存在显现难题与海德格尔的审美主义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的真谛在于,现象不是存在者的表象,而是存在的显现.但存在具有超越性,不在场,因此存在如何显现为现象就成为难题.海德格尔前期哲学试图通过此在的在世体验--畏来使存在意义显现,但由于其主体性和非超越性以及无对象性而不能实现.要使存在显现为现象,只有通过审美.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使存在现身为审美意象,从而克服了现实生存的局限而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后期海德格尔哲学转向审美主义,通过诗意地安居(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以及诗性语言,来使存在显现为现象,并且领会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继"三个有利于"之后,"三个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与发展."三个有利于"侧重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三个代表"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又侧重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领导这一事业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有机结合了起来."三个代表"是"三个有利于"的必然结果与重大发展.将"三个代表"落到实处,尚需坚持采取一系列果断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