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回归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于其研究范式的创新.在寻求范式突破的过程中,中国马克思学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是势在必行.它借鉴了西方马克思研究的有益成果,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形成以文本解读为特色的研究范式.如其说它是传统文本解读范式的回归,不如说是一种以马克思本人文本解读为基础、以现实需求为目的,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为一体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研究:"历史科学"化,还是"马克思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建构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科学化等同于"马克思学"化的片面理解,它根源于一系列认识上的误区:在理论界域上将"马克思学"等同于或主要限定为"文献学考证";在理论范式上将"马克思学"看成是超越意识形态的真正科学研究类型;在理论旨趣上将"马克思学"看成是同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根本不同的纯学术研究.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苏联模式"的显性意识形态,决不能走入"马克思学"的隐性意识形态,而只能"历史科学"化.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文献学考证、文本学解读、思想史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三是思想史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进程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创新的重要铺垫.以往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文本的哲学内涵和历史地位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进行重新定位与评价.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新解读是马克思研究史、研究轨迹的创新,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整体研究提供了源头.这一文本体现了马克思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间的传承和超越关系.可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继<回到马克思>之后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通过再一次的文本深度耕犁,张教授对列宁思想样貌进行了理论重塑,在这种重塑中所应用的新的文本研究方法("思想构境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诠释学与后文本学的文本解读方法论.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拟文本"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其在文本解读乃至思想史研究中的作用得以被初次发现.同时,以"思想构境论"的文本研究范式去分析"拟文本"的理论尝试也体现了张教授文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方法论上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学研究:文本重读、学术对话还是现实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方法视角来看,当前中国马克思学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本重读"、"学术对话"和"现实反思"三种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对于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它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着自身的局限和困境.在中国马克思学领域,这三种研究范式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相生发展的关系.中国马克思学要在这三种范式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下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中国学者先后提出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创新问题.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关于解读模式的讨论更加引人注目.北京大学的王东教授新著<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以下简称<新奠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就是一部以详实的国内外学术资料直接面向马克思本身,力求在反思以往解读模式中,开创"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新解读模式,实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奠定坚实的文献学基础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范式,西方"马克思学"因其中立的研究立场而借助于学院(科)姿态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虽然在理论上,这仍然是一种容易证伪的范式,但是其提出的有关文本问题以及在"两个马克思"和"马恩对立"论上做出的论证却具有很大影响。这组笔谈从历史背景、理论旨趣和核心论题等多个角度考察西方"马克思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如作者们强调的那样,这种正本清源式的学术清理工作有助于澄清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理论问题。编者认为,自觉的方法论建设在任何时候对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拨开先前各种理论成见和迷雾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一意义上,西方"马克思学"具有案例性意义。稿件的学术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我们编发这组稿件,旨在推动对当前各种有影响的马克思解读模式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起、演化与终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一种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范式,西方“马克思学”因其中立的研究立场而借助于学院(科)姿态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虽然在理论上,这仍然是一种容易证伪的范式,但是其提出的有关文本问题以及在“两个马克思”和“马恩对立”论上做出的论证却具有很大影响。这组笔谈从历史背景、理论旨趣和核心论题等多个角度考察西方“马克思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如作者们强调的那样,这种正本清源式的学术清理工作有助于澄清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理论问题。编者认为,自觉的方法论建设在任何时候对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拨开先前各种理论成见和迷雾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一意义上,西方“马克思学”具有案例性意义。稿件的学术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我们编发这组稿件,旨在推动对当前各种有影响的马克思解读模式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范式,西方"马克思学"因其中立的研究立场而借助于学院(科)姿态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虽然在理论上,这仍然是一种容易证伪的范式,但是其提出的有关文本问题以及在"两个马克思"和"马恩对立"论上做出的论证却具有很大影响。这组笔谈从历史背景、理论旨趣和核心论题等多个角度考察西方"马克思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如作者们强调的那样,这种正本清源式的学术清理工作有助于澄清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理论问题。编者认为,自觉的方法论建设在任何时候对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拨开先前各种理论成见和迷雾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一意义上,西方"马克思学"具有案例性意义。稿件的学术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我们编发这组稿件,旨在推动对当前各种有影响的马克思解读模式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企图从理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也是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个学术主旨.开创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前提是"解读"而非"解构".回到马克思,建构中国马克思学,必须对意识形态问题与科学问题有清醒的意识,自觉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体系,实现马克思"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借鉴西方马克思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范式,西方"马克思学"因其中立的研究立场而借助于学院(科)姿态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虽然在理论上,这仍然是一种容易证伪的范式,但是其提出的有关文本问题以及在"两个马克思"和"马恩对立"论上做出的论证却具有很大影响。这组笔谈从历史背景、理论旨趣和核心论题等多个角度考察西方"马克思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如作者们强调的那样,这种正本清源式的学术清理工作有助于澄清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理论问题。编者认为,自觉的方法论建设在任何时候对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拨开先前各种理论成见和迷雾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一意义上,西方"马克思学"具有案例性意义。稿件的学术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我们编发这组稿件,旨在推动对当前各种有影响的马克思解读模式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范式,西方"马克思学"因其中立的研究立场而借助于学院(科)姿态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虽然在理论上,这仍然是一种容易证伪的范式,但是其提出的有关文本问题以及在"两个马克思"和"马恩对立"论上做出的论证却具有很大影响。这组笔谈从历史背景、理论旨趣和核心论题等多个角度考察西方"马克思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如作者们强调的那样,这种正本清源式的学术清理工作有助于澄清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理论问题。编者认为,自觉的方法论建设在任何时候对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拨开先前各种理论成见和迷雾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一意义上,西方"马克思学"具有案例性意义。稿件的学术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我们编发这组稿件,旨在推动对当前各种有影响的马克思解读模式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穿越西方"马克思学"神话,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一种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范式,西方"马克思学"因其中立的研究立场而借助于学院(科)姿态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虽然在理论上,这仍然是一种容易证伪的范式,但是其提出的有关文本问题以及在"两个马克思"和"马恩对立"论上做出的论证却具有很大影响。这组笔谈从历史背景、理论旨趣和核心论题等多个角度考察西方"马克思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如作者们强调的那样,这种正本清源式的学术清理工作有助于澄清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理论问题。编者认为,自觉的方法论建设在任何时候对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拨开先前各种理论成见和迷雾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一意义上,西方"马克思学"具有案例性意义。稿件的学术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我们编发这组稿件,旨在推动对当前各种有影响的马克思解读模式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研究在近百年的探索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四套集理念和方法为一体的比较成熟的"范式".冯友兰范式主要包括普遍哲学模式和民族哲学模式两个部分,它第一次成功开启了以现代哲学视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道路.张岱年范式主要包括普遍哲学形式和范畴分析方法,它特别重视为中国哲学研究建立规范.侯外庐范式的主体部分由普遍哲学的基本问题与阶级分析的基本方法构成,它隐含着一个从现实针对性出发理解文本的深刻洞见.牟宗三范式第一次以超越西方哲学的姿态来解释儒家哲学,它试图建立一种超越康德的本体理论来揭示中国哲学的深度.这四个范式各有其优缺点,都一定程度上使古代文本在现代语境下获得了重新解读,但都未触及古代语境的自明前提.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除了我们熟悉的公开出版文本之外,还有多种未公开出版的秘传文本.借助于西方学者披露的<法哲学>秘传文本的内容,我们得以重新理解黑格尔政治哲学以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关系.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在<法哲学>秘传文本中,黑格尔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西方主流政治信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一个快要饿死的人有绝对的权利侵犯另一个人的所有权"的命题.黑格尔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激烈批判,显示了与马克思政治观点的高度一致性,也使近现代政治哲学中以财产权批判为标志的"异端"传统形成了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完整谱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现代实践哲学范式 ,它超越了作为理论哲学的实体性哲学与主体性哲学两种范式 ,构成了现代哲学之典范 ;其次 ,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超越于与市场经济实践方式相匹配的主体性哲学的现代实践哲学 ,能够通过社会批判而起到一种使现代市场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 ;再次 ,马克思哲学与作为古代实践哲学之典范的中国传统哲学同属实践哲学理路 ,在思维范式上所具有的亲合性 ,使之可能构成中国哲学重建的一个积极的、非常重要的中介。  相似文献   

17.
在创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过程中,如果忽视理论自觉意识,矫枉过正,就会执着于外在的文献、文本考证,忽视了研究的根基和目的,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西方国家的一些学院研究混同起来.从内在语境和时代语境角度看,创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必须坚持"学术化诉求"与"中国化问题"的统一,坚持"文本解读"与"以中解马"解读模式的统一.同时,创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一定要实现马克思学领域中的"两个文明对话",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能动选择与运用。国内很多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持不同的意见。孙正聿认为经历了教科书、教科书改革和后教科书三种范式[1]。任平认为经历了教科书改革、文本学—文献学研究、中西方思想对话、问题反思等研究范式;郭湛认为最根本的范式转换在于前主体性—主体性—主体间性—公共性[2]。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的关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构成了一种建设性的对话关系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通过破除和超越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及理论结构 ,马克思人学直接开启了确立着西方当代人学运动之合法性的哲学传统的现当代转换。二、马克思人学所包含的实践合理性蕴含着走出现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非理性困境、实现理性形式的当代转换的可能性及方向。三、马克思人学所包含的历史理性以及人类性立场嵌入并持续地影响着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现当代转换。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人学与当代西方人学互动的直接结果 ,与西方当代人学的对话也拓展了马克思人学的理论与时代视野 ,并指向于不断生成的马克思人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0.
库恩范式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体系时,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克服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