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国笠  徐鹏 《人才瞭望》2014,(12):48-48
花大力气引进的海归人才,水土不服的情况并不鲜见。相关专家建议—— 近日,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及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教育改革校院长交流研讨会上.全国多所高校的校长及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道出上述苦恼。近十年来.国内各高校先后加大力度引进海归教师.取得一定的效果.提升了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2.
报告显示,近七成企业管理人士不会优待"海归",67.2%的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年薪起薪不足6万元。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海归就业报告》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国内企业雇主对留学生的选择也逐步趋于理性。《海归就业报告》显示,近七成的企业管理人士不会优待"海归",甚至7.97%的人力资源专家表示不爱雇用"海归"。"唯海归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海归人才人数增加,海归人才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何弥补政府服务中的"难以顾及"或服务低效?有专家近日撰文建议,鼓励民间组织参与为海归服务. 专家认为,我国大多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海归人才服务的方式过于单一,这产生了"政府难以顾及"难以满足不同海归群体的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4.
海归人才是国际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归人才的开发和管理是中国参与人才竞争的重要环节之一.海归人才具有技术、语言、管理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回国创业、工作、生活中仍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针对海归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管理体系和措施,以更好地利用海归人才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国际人才交流》2011,(2):30-30
不久前,安徽省面向全省公推公选27名副厅级干部,并将报名者的范围扩展到皖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意味着海归亦可竞争副厅级领导职位。无独有偶,5年前,79位留学美国、日本、乌克兰等国的海归博士与安徽省滁州市签约,分别担任了该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商务局副局长等要职。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同龄人、从北京的理想云端落人云南边陲严酷现实的青年、工农兵大学生、恢复高考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法国里昂贝尔纳大学博士、四川最早的"海归"之一、博士生导师、临危授命的大学校长。在见到刘家铎校长之前,我虽然想不出这样一个集中国时代变革于一身的传奇"海归"应该是什么样子,但当我们在成都理工大学见到刘家铎校长时,还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外:他儒雅谦逊,笑容都带着书卷的气息。在他身上,我们没有看到命运的沧桑,没有看到多年地质工作留下的粗糙,只有一份岁月粹炼出来的从容和淡定。教师、专家、管理者,这是刘家铎的三个身份。一般人做好一个领域就相当不错了,因为无论有多少雄心壮志,人一天毕竟只有24个小时,而他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认识他的人中,他被视为一个"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7.
随着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海归"数量也与日俱增,但他们回国后的就业情况却大相径庭.从来自人才市场的分析看,只有文凭的"海归"已不再"珍贵",不再受欢迎,他们归国后同样就业难,同样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某市举办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据了解,与会的5000多名各种应聘人才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海归”人员,但是这些“海归”们实际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的并不多,一些“海归”明确表示自己找工作的期望值最少在年薪30万元左右,而不少用人单位对此高标准打了退堂鼓,更有单位对高薪”海归”是否“物有所值”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甚至  相似文献   

9.
去年留学出国人员39万,回国20多万,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空前的留学潮和海归潮。十八大以后的海归人才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创新与突破,未来海归创业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22岁的甘晓晨(音译)毕业于国际新闻专业,她在今年的求职过程中感到些许不轻松。她发现身边的求职者都是些海归,他们语言能力强,举止优雅,拿着一流的学位。"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一次集体面试中,我发现3/8的求职者都有海外留学经历。"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甘晓晨如是说。"英语好已不再是我的优势,我必须要通过逻辑和推理来证明自身优点。"甘晓晨最终得到了这份工作。如今,许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与海归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吴帅 《国际人才交流》2012,(8):40-41,64
“目前为止,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已有80多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近日批露了这一数据,海归回国创业已成为一股潮流,比例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北京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附加条件是“有留学背景者优先”。原以为很难吊起“海归”的胃口,结果竟然引来3名喝过洋墨水的“海归”硕士竞相面试。同为“海归”的该企业老板唏嘘不已:“在国外学习两年,最少也要20几万元,以这种工资水平,不吃不喝也得10年才能收回投资。”该老总说,他们公司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土”硕士,月薪最低也有6000元。看来,在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海归”自降身价实属无奈之举。北京一家媒体以“留学两年花费人民币20万(大多在领有奖学金情况下),换来月薪人民币2500元”为题…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中国高校,已经踏上国际化的快速通道,出国留学访问与回国任教讲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越来越多的“海归”,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战线的骨干力量,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现在已涌现出一大批“海归”校长。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各自学术领域国际领先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研究成果,更令他们拥有开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作为中国高校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人才交流》2007,(11):13-15
8月20日上午,曾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地留学、刚回到深圳创业的凌杏园博士,从深圳市副市长刘应力手中接过深圳市出国留学人员资格证书,成为了深圳市第一万名海归.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以来的3年,在青岛工作的海归人才增加到1348人,仅2008一年就达757人,占3年总量的56.2%,增幅达128.7%;今年一季度,来青岛市报到的留学人员仍快速增长,达243人,比去年同期增长65.3%。  相似文献   

16.
海归人才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理念,当他们回到中国并投身于中国发展的时候,他们将以国际化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深深地融入到中国发展的每个领域,参与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6月30日,在以"创业基地与人才特区建设"为主题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介绍:目前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汇集4万名优秀海归,兴办15000多家企业。各高新区已出台80多个专项计划,建立了140多个国家级孵化器,吸引和帮助海归创业。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和建设“人才特区”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8.
入世后,我国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是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上海、广州等开放度比较高的城市早已加入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他们纷纷承诺给高薪,投资建立创业园,为精英们搭建施展身手的舞台。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的天地越来越宽阔,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新热潮正在到来。 但与此同时,随着大量留学人员回国,往日笼罩在“海归”头顶的神话光环却在逐渐失去色彩。近期信息表明,“海归”人才在国内水土不服,更有甚者在国内面临失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大批留学人员回国,他们的身价似乎已大不如从前,不仅很难找到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自主创业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普遍的共识是,并非海归人才“掉价”或失宠,而是中国人才市场日趋走向成熟和理性回归的反映。那么,作为海归人才该如何适应“生态环境”,尽快提升自己的价值呢?端正心态是关键。常见一些“海归派”牢骚满腹,抱怨国内的一些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不高,抱怨国内的一些用人单位目光短浅,不识“真金”;找到一份工作,又抱怨难以适应那里的文化,或报酬太低,或得不到重用.....总之,出了几年国,自己好像变成了天外来…  相似文献   

20.
诸多科技工作者和科研体制研究专家指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严重科技造假事件,折射出当前科研人才机制存在的诸多偏差,现在必须打破“海归”迷信,把好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关口,不要热衷于制造科技明星,不要过于迷信利益驱动对科技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