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宪政的价值基础是为何?西方学者多认为,宪政是基督教精神的产物。可以说,宪政的产生有关于基督教的罪感文化。本书由宪政论的宗教基础问题入手,依次考察了西方历史上古代的、中世纪的、新教的、自然神论的和人文主义的宪政论,明确展现了宪政论的发展线索,并以此为铺垫,向我们展现了作者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宗教信仰由原始时期共同的鬼神信仰与祖先信仰开始不断发展演变,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宗教体系。在西方主要表现为基督教这一统一的宗教体系,在中国则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宗教体系。然而,不管外在宗教形式如何变化,产生宗教这一信仰体系的人类内在的心理指向,即恐惧心理是唯一不变的。本文从不同宗教的信仰仪式出发深入分析隐藏在仪式背后的人类内心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3.
在各国的宗教文化中,轮回的观念都已深入人心,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圣者几乎都揭示了生死轮回的存在。生死轮回中的永生源于基督教的身体永生真道从而得到上帝所赐永生之福。而轮回出自佛教,强调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西方世界的延续永恒和东方世界的无余涅槃,即如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将从延续性的永恒转向轮回式的再生。[1]  相似文献   

4.
许多著名音乐家创作的作品都与当时所处的社会时期有着必然的联系,巴赫所处时期的德国是巴洛克风格占主导统治的时期,因此他的音乐创作具有典型的巴洛克特点。巴赫以在音乐的异化—宗教音乐中遵循着他的生活,开创了独特的风格,创作了世人无以伦比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钢琴艺术作为一种西方音乐的表现形式,自从引入到我国与我国传统音乐相融合后,呈现出更多的东西方音乐混合的表现方式,本文基于这一认识,通过对钢琴艺术文化内涵的分析,阐述了钢琴艺术与演奏者的关系,指出西方的钢琴艺术已经深入的根植在我国的文化艺术环境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由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两大文明的宗教起源入手进行分析,指出二者同许多早期文明一样,对农业与繁衍神的原始崇拜表现明显,而通过同样存在于两大文明早期的南北对峙局面影响,导致二者宗教中诸神存在双重名号、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随着文明的发展,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多神崇拜都走向了一神崇拜的方向,为以后的犹太教、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间一定存在某种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茨的政治伦理思想包括政治伦理价值观、规范论和手段论,形成了一个规范的体系,当然莱布尼茨政治伦理观离不开基督教作为信仰根基。莱布尼茨主张个体的生存、发展与自主、政治宽容以及东西方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该文阐述了中西音乐的风格特点,通过对中国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的分析,展现出中国音乐古典、悠扬的风格特征,意境幽远,韵味悠长,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给人以无尽的想像空间;而西方音乐则主要体现出气势恢弘的风格特征,场面宏大,音乐逻辑感强,配以丰富多彩的和声,给人以强烈的立体音响效果。通过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风格的对比,得出结论:音乐的发展应当讲究实用主义,海纳百川,互通有无,东西方融会贯通,让东西文化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将音乐艺术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高胡 《人才开发》2008,(3):55-56
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古代中西方的科学技术有两峰对峙的局面。中国和希腊都曾达到古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高峰。5世纪后,西方在基督教神权统治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缓慢了,中国超过了西方。从14世纪后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19世纪近400年期间,西方科学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西方超过中国。从中西两峰对峙到中国超过西方,再到西方超过中国,其原因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电影是一种充满人文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宗教、爱情等主题。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电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在英文电影中演员所用的俚语是非常地道的英语表现手法,再加上电影中塑造的环境、人物的表现手法对英语学习者的角色带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看英文电影对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提高英语使用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圣经》是西方基督教的经典,源于《圣经》的习语、格言、典故已经渗透到英语语言的各个方面,其富于联想的表达让人回味无穷。在英语语言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关于宗教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追溯东西方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哲学基础来探究汉语和英语中语言认知差异,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好外语,让英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更好地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3.
"小泽不仅改变和修正了当时中国音乐人的音乐观念,还使中国交响乐事业在西方有了指引。"提到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Seiji Ozawa),喜欢音乐的中国人并不陌生。这位世界级音乐指挥大师,不仅是西方舞台上最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基督教作为西方的舶来品逐渐在中国传播。由此引起的民教冲突不断。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作为不平等条约的附属物,更是引起了广泛的民教冲突。在这些教案中,充当主力的一般是平民,而封建士绅则往往起着领导和策划的作用。本文即是对封建士绅及其介入反洋教斗争的原因作出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学家。他的名著《新音乐的哲学》对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梳理了阿多诺关于现代音乐的若干重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音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批评。文章最后强调了对阿多诺思想进行深入挖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音乐及其先进理念被不断引入,与中国的民族音乐一起,越来越成为表达感情、沟通心灵、陶冶情操、推动中国文化步入世界之林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是爱。西方的社会工作的爱是基督教的博爱,而对中国本土性社会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仁爱。本文通过对中西爱的对比,试图理清中西社会工作的异同点,希望对社会工作本土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音乐及其先进理念被不断引入,与中国的民族音乐一起。越来越成为表达感情、沟通心灵、陶冶情操、推动中国文化步入世界之林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多媒体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就此问题在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即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资源,西方美术和建筑图片,西方音乐、歌剧的视听资源,和西方文化纪录片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在高校开设《圣经》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专业上在生活上都能有所收益:对《圣经》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历史、精神与文化三个方面来更好地了解西方人文精神,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基督教有一个全面的,历史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