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冯翔  喜饶尼玛 《民族学刊》2021,12(6):82-94, 125
五世热振活佛是近代西藏历史上一位倾心内向的活佛,曾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改善做出过贡献,并戳破了英国人在“西藏问题”上苦心经营的“道德”形象,但热振辞去摄政职务时,国民政府对此的反应却是轻慢的。当1942年“外交局”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在治藏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沈宗濂作为蒋介石属意的官员出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曾积极投身藏事,改善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对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发挥了较大影响。但是,20世纪40年代末,西藏地方发生了若干事件,国民政府却无所作为。对此,沈宗濂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然而在沈宗濂态度转变的背后,更本质的原因则是国民政府的消极治藏政策。  相似文献   

2.
一九四九年七月八日西藏地方反动当局曾以国民政府驻藏人员中有共产党员为借口,要求国民党政府驻藏人员和内地在拉萨工作的某些人员离开西藏。本文就已经收集到的材料,试将该事件的原委作一初步探讨。 (一) 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已故的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主任秘书、代处长陈锡章曾写道:“一九四九年七月八日噶厦派员请我去有要事面谈。我去到那里,在座的有三噶伦,  相似文献   

3.
王川 《中国藏学》2023,(5):58-70+213-214
抗战时期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科长戴新三(1907—1997)是人生大多数时期活动于四川的历史人物,他于1933年通过了南京国民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并于1934年1月到蒙藏委员会任职,先后出任蒙藏委员会参事室荐任科员、《蒙藏月报》编辑主任、蒙藏委员会编译室主任等职。1940年8月被任命为驻藏办事处第二科科长,1941年4月启程入藏,直至1944年11月离藏返回内地,在驻藏办事处任职共4年3个月。在驻藏期间,他被派遣到日喀则、山南、江孜等地开展布施、调查等活动,并以《日记》的形式,逐日记录,撰写了数十万字的三卷本《拉萨日记》。返回内地后他在服务川康工作之余暇,立足于《拉萨日记》,积极撰写了多篇文章,主要是他对于当时西藏地方的观察、纪行、政论,发表于《康藏研究月刊》《风土什志》和《边政公论》。这些文章成为世人观察那一特殊时期的重要窗口,极具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戴新三在民国后期公开发表的考察西藏地方的多篇文献,结合新发现的戴新三《拉萨日记》第二、三册,分析戴新三公开发表考察文献、未刊日记的异同,发掘戴新三西藏地方观察的内涵,以进一步全面地呈现相关史实,阐释...  相似文献   

4.
张双智 《中国藏学》2016,(2):170-176
国民政府深信藏传佛教在治藏中具有的举足轻重作用,尊重和团结藏传佛教高僧和喇嘛,委派黄慕松、吴忠信入藏,广结善缘,布施西藏寺庙和喇嘛。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也承担了布施的重任,每年传召法会时,都按照惯例,熬茶放粥发放藏银。国民政府也不定期的以蒋介石名义捐赠锡德寺、木鹿寺等重要寺庙,展现了中央德意。以三大寺为代表的寺庙是支持中央,反对英国侵略势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王川 《中国藏学》2012,(2):58-66
文章介绍了新发现的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政务科科长戴新三先生居藏4年的日记——《拉萨日记》(1940—1944),作者从中节选和整理了1942年10月至12月的10余日日记,并作了必要的注释,以为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基本史料。  相似文献   

6.
<藏文白话报>作为蒙藏事务局主办的三种白话报之一,鲜明地反映了民国初期的对藏政策:倡导五族共和、维护国家统一;改革涉藏机构、全面管理藏政;关注西藏民生、鼓励兴办实业;开办蒙藏学校、普及文化教育.梳理这些政策,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研究民国时期的涉藏政策,从而阐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公元13世纪,西藏已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公元17~18世纪,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掌权时期,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全面行使了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力.西藏地方事实上是一个行省.西藏地方政府完全隶属于清朝中央政府.本文试图就清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政策进行探索,总结一些历史经验教训,并通过历史事实说明西藏地方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清朝中央治理西藏地方政策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派遣驻藏大臣总理西藏事务,是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国时期,蒙古人罗布桑车珠尔曾与十三世达赖喇嘛有过二十多年的交往,是近代蒙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190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驻锡五台山及晋京期间,罗布桑车珠尔作为随员参与经办事务。1912年民国初立,蒙藏事务局总裁贡桑诺尔布授命罗布桑车珠尔,选派西藏驻京僧人罗桑班爵等秘密入藏联络,历经曲折,避开英印封锁,成为第一批成功入藏的中央政府代表。1913年,罗布桑车珠尔会同西藏驻京僧人江赞桑布等办理国会西藏代表选举事宜,具有重要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藏学领域诸多课题的研究中,围绕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而设立的驻藏大臣制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驻藏大臣在西藏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都曾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并做过细致的研究探讨。但有关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相见礼仪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笔者在参与编辑《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过程中曾接触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深感在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相见礼仪的嬗变这个表象的背后,反映着更深层次的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喇嘛在西藏地位及作用的看法和政策,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见到邢肃芝君是在一九四四年的拉萨。当时我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英文秘书,初到西藏,人地生疏,我们只匆匆一面,再未接触,印象不深。但我记得邢君已在哲蚌寺学经多年,告一段落,正准备返回内地。又记得就在那年,他去过一趟山南的扎里名山。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一部份在缅甸经商的云南商人退入西藏,加上原来在拉萨的内地人,人数不少,但据我所知,去过扎里的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海关行政管理权也落入代表外国侵略势力的外籍税务司手中,致使海关不能独立自主地行使缉私权.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趁机收回部分海关主权,整顿加强海关缉私工作,逐步确立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缉私制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