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中国书法品评,习惯于将字与人联系在一起说,如书如其人、人品即书品。倘若某位书法家做人有愧,那么世人定要连带着否定他的字,即薄其人遂恶其书。这样的评论是否公允,历来为千古热议。时至今日,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客观,是评价一件艺术作品的基本素养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19世纪末,赫姆兰·加兰在他的评论《破碎的偶像》中曾经说过:“日益尖锐起来的城市和乡村的对比,不久就要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了”。邵振国的作品,似乎是对加兰预言的一种印证。自80年代的《麦客》和《祁连人》在文坛引起轰动效应,邵振国便走了一条“艰难而寂...  相似文献   

3.
1960年夏,至少有125名美国的东方学者参加了当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东方学会议.我们有些人从那时起试图在《亚洲研究杂志》及其相应的苏联刊物之间开辟一条供苏美东方学者的出版物进行评论和交流的正常渠道.遗憾的是双方的障碍终于使这些努力未获成功.例如,自1960年以来,在《亚洲研究杂志》上对苏联出版物就中国方面的内容加以评论的更是屈指可数.现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印刷精美的《苏联对现代以前的中国研究》一书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一文的后记中,海德格尔选用了黑格尔的一段文字,对他自己有关现代艺术的现状和本性的思考作了总结。这个选择绝不是随意的。相反,它再次表明,正是黑格尔思想所占据的中心地位,促使海德格尔对思想史进行批判和反思。黑格尔对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作过一个著名的、但又常常被人们误解的评论;“对于我们来说,艺术不再是真理获得其存在的最高形式。”他断言说:“就其最高的使命而言,艺术成了,并且对我们来说它永远成了某种过去了的东西。” 海德格尔承认,黑格尔所说的艺术之死事实上也许真的正在发生。艺术的死亡并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胡绳同志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而且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评论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写下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评论和时事政治评论,这些评论性文章文笔犀利,短小精悍,论述精当,鞭辟人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尤其喜欢读他所写的思想文化评论,这些文章或对文化学术界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进行评价,每一篇都写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他在《我对于现阶段中国思想的意见》一文中,针对有人把思想界的危机归结为各种思想的对立与分歧,他指出,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  相似文献   

6.
具体显现共象──读《影响中国文化的一百人》李洪岩由周积明、张艳国先生主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一百人》一书(武汉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从文化角度提供了一种理论,帮助我们解答了一个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个人文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对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7.
法国1989年出版的第507—508号《评论》杂志发表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学家对现代中国的研究文章,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经济、家庭、城市建设以及港台问题。这是近年来法国对中国较为全面的一次研究成果。尽管其内容在某些地方缺乏依据,观点过于偏激,但仍不失为国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尤其我们可以看到法国人是如何观察和看待现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中外学者在著作和评论文章中,都说郁达夫是富阳人,郁达夫自己在自传、日记中也作了肯定。至于他的祖籍,则从未有人提及,他自己在自传、日记中也从来没有提起过。198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传记两种》(日本小田岳夫、稻叶昭二著;李平、阎振宇译)一书,由都达夫之子郁飞担任责任编辑。书中第159页郁氏世系表,经过编辑郁飞订正后,其祖辈只追溯到郁达夫的父亲和母亲,连祖父的名字都无从查考,只记  相似文献   

9.
正顶着"乡愁诗人"头衔、也困于此头衔的余光中,去世后在两岸引发出几乎截然相反的讨论。国台办发言人指出,余光中的《乡愁》等诗作表达两岸骨肉亲情、充满民族情怀。《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谈其人与其诗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情感,并称"余光中,对于一个中国的叙事,是一束强光"。新华网及众多媒体也都对其去世进行了报道或评论。这远远超出一位名诗人所能得到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0.
《流徙文化论》这本书在文化学人类学领域内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我认为,对“流徙文化”这一专题的思考是应当从对文化的流徙性质开始的。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总和。它包含思想史、精神文明甚至物质文化等等诸多方面。在《流徙文化论》书中,作者建立了流徙的概念:“人类因为生存上的某种需要,总在进行迁徙和流动。虽然由于人类进化使得流徙内容不尽相同,但其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或建立一种优裕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数据结构、智能系统、信息网络等新技术的影响下,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变化。在文化艺术领域,作为艺术作品创作者的艺术主体虚拟化、虚拟主体间性的形成,展示了艺术生态的转型:数字化挑战了传统艺术形式,让艺术作品创作者的身份不再依附于特定的地点,不同的“语境”近在咫尺,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创造和重置“语境”的过程中,艺术作品变得具有“非物质性”和“交互性”,从而改变了艺术作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不再是“施动”和“受动”的关系,而是“交互”和“对话”的互动关系,此时的艺术主体不再是孤立封闭的形象,而是动态开放的形象,艺术主体间与欣赏者之间成为艺术共生平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评《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舒敏张丽著《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简称《文化魅力》)一书,是北京社科院文学所主持的“北京地域文学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以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学视角引人注目。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有一些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文学、评论文学的文章散见在...  相似文献   

13.
朱崇科 《浙江学刊》2003,(1):132-136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 :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 1 930 -1 94 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 ,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文学作品,特别是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作品,要塑造出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充分发挥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就必须真实地深刻地描写现实关系。一文学要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述,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不朽著作中,特别是在那些光辉的文艺评论和文艺书简中,曾经反复强调这一问题。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法国作家欧仁·苏的长篇小说《巴黎的  相似文献   

16.
张严 《阅江学刊》2010,(6):141-145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设置入艺术作品的真理的考察,探讨了真理、艺术与存在三者的关系,阐明了人与存在在艺术中的关系。相对于海德格尔以前的作品,《艺术作品的本源》大大提升了空间的地位,更多地从空间的角度来探讨存在,并对艺术进行规定。艺术作品是存在的真理所照亮的澄明之境,是人与存在共属的"位置"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早熟的人文文化,它在弘扬关心集体、克己利他这些美好精神的同时,也有对人束缚与羁绊的一面。西方文化传入后,中国人民比较成功地选择了马列主义,因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传统文化中许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冲突的部分仍然积淀在人们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妨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准确的理解。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创造了一个足以改变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环境,因而我们一定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的有益部分,剔除其糟粕部分,为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完整的人的成长,奠定现实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五十年前读胡绳同志著《理性与自由》一书,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是我在大学时代读的胡绳同志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对于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上了生动的一课。这次重读收入《胡绳全书》一卷一辑“思想文化评论”的一些文章,特别感到亲切。这些文章不仅是中国现代思想发展的一个真实记录,反映了当时思想文  相似文献   

19.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就是文化行为,即文化价值行为,通俗一点说,人的活动行为就是文化。如果我们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人的活动行为中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命需要;二是人的活动除了满足物质需要而外,还有精神需要;三是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只有在其生存过程中,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开始考虑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不是单纯地谋求生存的满足就完成了其最终的活动目的,除此而外,还必须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的最终意义是什么。这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20.
陈玉福 《社科纵横》2007,22(12):176-178
《中国方数文化思想方法研究》一书使人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体悟,是值得一读,并深入体会的好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