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想是想象的一种具体形态。为了阐明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想象,有必要对各个领域中的想象略加分析与比较。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04页)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精神掌握世界有四种方式。即除了“专有的方式”(理论的掌握方式)之外,还有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尽管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104页)对于这段话的理解,颇有分歧,但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艺术掌握方式”放在认识论范围内来加以研究。如不少同志认为这里说的是四种掌握方式,而这四种掌握方式都是指的“思维方式”,艺术只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是以形象贯穿始终为特点  相似文献   

3.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曾经喋喋不休地责怪马克思为什么不写一部逻辑学。列宁回答他们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三五七页) 《资本论》刚出版的时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不大为人所理解。许多资产阶级的评论家七嘴八舌,乱说一通。马克思对那些胡言乱语一概嗤之以鼻。唯独一位俄国彼  相似文献   

4.
一、理解艺术特质的一把钥匙?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正式?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艺术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呢?马克思在这里没有作具体的论述,但他在讲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说过这样一段极重要的话: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5页)这里,马克思把思维着的头脑在掌握世界上的不同,区分为四种方式.实际上也就是指出有四种不同的精神生产.这对我们了解艺术生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理论遗产中,《资本论》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正如列宁所讲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第357页)今天,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对于指导当前的工作,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德国学者汉斯·科赫在《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深有感触地指出:“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似乎还没有哪一个观点曾象这段简单的文字这样在美学理论中引起众说纷纭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缘起人们争议的这段话是大家都熟知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357页)我觉得,列宁这段话的意思还是清楚的:第一,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并不是三门独立的科学,并不是通常所谓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科学、客体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专门科学以及关于主体认识能力、源泉、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没有留给后人的就是这种“大写字母的”逻辑,亦即与“辩证法”同义语的逻辑学。第二,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应用  相似文献   

8.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执行的重要方针。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在阐述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时,就使用了“粗放”与“集约化”的概念。(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759、766页)。“外延(粗放)增长”和“内涵(集约)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①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和说明“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个命题的,但是这个命题蕴含着比思维方式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它既说明了人类精神在掌握世界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揭示和突出了人类精神在掌握世界过程中的能动特质。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人对世界的掌握”表现的是人同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问世以后,恩格斯指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页)《资本论》在工人中传播以后,立即被称颂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当前的世界同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上述对《资本论》评价的基本精神没有过时。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百科全书”,《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资本论》具有多重的意义和伟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列宁关于劳动地域分工的学说,其核心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马克思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方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这既包括部门、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资本论》第1卷第392页)即“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列宁全集》第3卷第389页)  相似文献   

13.
对《资本论》中两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申维辰《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以下凡引本书只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本文所要力图阐释的,是马克思关于矛盾发展过程的重要思想。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马恩选集》第1卷169页)。这是《资本论》从始至终都贯穿着的一个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自1885年问世迄今,整整一百周年了。一百年来,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资本论》第二卷同整部《资本论》其它各卷一样,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逻辑写成的一部伟大著作,在结构上具有严谨的逻辑联系。列宁曾经指出,不研究逻辑学,从而不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这一卷的逻辑结构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 要考虑事物的量变过程,首先需要对事物的量进行分析,而量同时具有内涵量和外延量两种内容。黑格尔认为,外延量是指“广量”,内涵量指“涤量”或“程度”。(参见《小逻辑》第225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是这样运用这两个概念。他把“工作日的延长”称为“外延量”,把“劳动强度”称为“内含量”。(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449页)内涵量直接决定事物的性质,是与质直接相关的量。而这种量一般又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示。比如,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国家的法制水平,上层建筑的完善程度,以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依然是批判当代 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研究和创作《资本论》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第11页)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一些《资本论》解释本,在解释《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价值形成过程时,为了解释生产资料的价值成为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使用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这一术语。如:张熏华、洪远朋的《<资本论>提要》说:“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张熏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1册,第101—102页)。陈征的《<资本论>解说》说:“一个产品的价值,例如棉纱的价值,首先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转移来的”(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册,第279页)。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资本论>释义》说: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和纱锭的“价值量却毫无变化地被转移到棉纱中去了”(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释义》(Ⅰ)第135页)等等。我们认为,上述提法作为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讲,其正确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是,上述几本书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已经一百一十周年了。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不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他专门以生产关系说明该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胳有血有肉。”(《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1页)所以,对资产阶级法权的剖析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这方面的论述,对于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深入揭批“四人帮”在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上散布的修正主义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论争已有几十年了。争论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一句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8页)1982年第7期《江汉论坛》刊载了许精德同志的文章《对<资本论>中一句译文的考证》(以下简称《考证》),对这句话又提出新的见解,认为这句话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应译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