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爱国主义是对古典爱国主义的提升。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与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孕育和推动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近代爱国主义产生、发展、成熟的三个阶段。魏源、谭嗣同、黄兴等三位湖南人,就是这三个阶段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是外国“新名词”输入的第二个高峰期。外来“新名词”在中国近代的引入,经过了输入科技新词语阶段和引进政治、文化新词语的时代。“新名词”的输入解决了中国原有词汇的不足,促进了中国近代文体的解放,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因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也提醒人们注意“五四”新文化及新文学运动并不是一个突发性事件,其中的诸多新思想在近代已开始萌芽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救亡”是指反抗外来的侵略势力和反对国内的腐朽势力 ,是属于“破”的范畴 ;“图存”既指保卫祖国独立和民族生存 ,也指建设祖国 ,繁荣祖国 ,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属于“立”的范畴。在近代中国 ,救亡图存这一主题包涵着反帝、反封建和建设祖国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80年中,文化变革作为中国社会总体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演进过程.近代中国文化变革是在中西文化彼此冲撞而又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外力的直接作用下被迫启动的.由于近代中国文化变革始终与救亡图存的政治主题紧密相连,因而其自身始终充满了浓重的功利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也由此决定了这一变革既空前激烈和急剧,同时又带有不彻底性,从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将“创新”与“保守”看作价值相反的两极,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文化态度便成为孔学研究的一个争论焦点。事实是,任何文明或文化要平稳前进,必须有“创新”和“保守”两股力量。对于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不必讳言“保守”,亦不能讥其“保守”。进言之,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来说,孔子的“述而不作”,正可以纠现代学人一味“创新”之偏。  相似文献   

6.
文化虚无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滥觞于“五四”时期,喧腾于二三十年代,余绪不绝于当代。它的误区在于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这一根本特性.且以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表现出一种完全的西化价值取向,是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轻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无人可及的地位。本文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的近代小说观的得与失、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欧洲近代民主的影响。尽管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但其中“重民”、“德治”、“吏制”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对于17—18世纪欧洲一大批启蒙学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开创近代民主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如何救亡图存、富民强国?是否符合民族性或时代性要求?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往往是学界对近代中国特别是晚清社会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功过是非,对政府和各社会阶级阶层的救国方策、行为措施做出评判结论的依据。事实上,坚持民族性与坚持时代性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也因各类人物思想认识的不同而具霄壤之别。只有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分清传统爱国主义和近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是否符合时代性要求、坚持民族性立场的爱国主义,作为评价一切晚清历史人物、事件功过是非的标准,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反洋教斗争呈高发态势且日趋激烈,参与的社会阶层和地域越发增多。酿成教案的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传教士参与侵华活动是主要原因。但本文认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之间的两种异质文化冲突,即潜伏于中国人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习俗与基督教会教义、仪式的相互隔阂、对立则是近代中国“反基”教案发生的深层次的、内在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是西方资产阶级建立“东方从属于西方”这样一个近代世界新格局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出现了三种回应:1.闭关主义——导致误国的回应;2.甘当附庸——卖国主义的回应;3.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的回应,即在坚决反抗“侵略的西方”的同时,学习“先进的西方”。这最后一种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开端的最为重要的标志。本文提出的“挑战与回应”问题,作为一种研究近代中国的理论架构,同西方学者的“冲击与反应”模式,字眼相似,但内涵不同。  相似文献   

12.
梁柱 《中华魂》2013,(9):16-19
这些年来,在某些高校或学术团体中,常常以五四时期“兼容并包”的口号相标榜,或为营造科学文化发展所要求的学术自由的氛围,间或也为某种错误观点、错误思潮的出现作辩解。诚然,兼容并包作为学术自由的一种主张,在近代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要重复过去这样的口号?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这个主张?这确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图书馆是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方式的图书馆的影响之下,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之下,在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和从西方移植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虽然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与资产阶级的局限,近代图书馆还不可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但它在普及文化、社会启蒙、破除封建旧文化、建立新文化以及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校“中国近代音乐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通过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针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5.
近代广东旅美华侨与岭南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文化互动,一批敢闯天下的广东人在旅居美国之后,以不屈不挠的生活信念和执着的文化归属感,使中国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成为跨海之风,吹向太平洋彼岸,显示了近代岭南文化奇特的对外传播功能。分布在美国各个城市中的唐人街是保持在西方社会中的岭南文化“飞地”,一些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广东侨民,以保持完好的独特的岭南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粤语、粤菜、岭南服饰、岭南建筑为载体的中国岭南文化因此而渐成近代世界文化交流史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近代爱国主义是对古典爱国主义的提升。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与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孕育和推动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近代爱国主义产生、发展、成熟的三个阶段。魏源、谭嗣同、黄兴等三位湖南人,就是这三个阶段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教案与传教士之文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案、反洋教斗争和传教士问题是中国近代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与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文化史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教案与反洋教斗争,乃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制约与影响下发生的,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酿造出教案与反洋教斗争的二重变奏;由士大夫、官吏、秘密会党和农民倡导并为主力的近代反洋教斗争,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爱国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杂揉和交融;而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是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的,担当了文化传播与文化渗透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的无人可及的地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近代这一大的时代和政治、文化、文学背景,而其出现则使近代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更有声色和内涵。本文拟以近代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即他在发现了小说的同时又丢弃了小说)及对近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可以约略概括为从“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过渡的历程。在此历程中,除了西方武力入侵这一重要的强制因素外,由中西文化交融所致的文化观念之变异绝不可被忽视。西方文化传播中,世界地理知识的传入挑战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世界秩序观念,对近代中国“国家”、“民族”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转型期 ,容闳投身于救国图强运动中 ,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教育 ,有着超越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阐发者和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