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手风琴是一种节奏性强、和声比较丰富、结构较完整的乐器。它的表现力相当丰富。这一乐器运用得好可以相当于一个小乐队,然而,仅靠手风琴的这些优点,离开了演奏者的表现,以及在掌握一定技术基础上的再创造,不能演奏出优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2.
电脑音乐的音色优势与创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脑音乐的明显优势在于音色的丰富多彩。虽然严格意义上说来。电脑音乐系统所有硬件音源,和软件音源所提供的音色都是电子声音,但是依据电子储存制造波形采样的不同,产生的音色实际上可以分为管弦乐队乐器音色、民族乐队乐器音色、模拟音色、电声乐队乐器音色以及电子合成音色。充分发挥电脑音乐音色异彩纷呈的特点,以传统管弦乐队编制的乐器音色和管弦乐编配的技术规范为基础。以民族乐队乐器音色为色彩、以模拟音色、电声乐队乐器和电子合成声音音色为辅助的绚丽多姿的音乐创作编配方式,是电脑音乐创作编配的崭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这部作品描写战争题材,因而浓重的乐队编制与粗狂的中低音区自然是作曲家设计音色的重点。正是由于作曲家在整体音响设计上对乐队低音的偏重,造成声部之间的融合与整个乐队的音响平衡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整体音响平衡的偏离与丰满度的降低,这些特点都足以造成整体音响显现出极强的画面感。在此,着力分析这部作品中普罗科菲耶夫对于乐队低音区以及低音乐器的独特运用,试图阐释出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乐队技法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 音乐与语言的深刻的、有机的联系,表现在许多音乐旋律是从人类语音言调中产生的这一事实中。人类语音的音调在音乐的旋律的形成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决定性的意义无论在声乐或者是器乐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在某一个民族的音乐中,很自然地也反映着这个民族语言的整个音调和节奏体系。这不仅表现在旋律、和声复调中,也表现在乐器音色的特色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起源于人类劳动活动过程中有节奏的敲击动作。由于敲击乐器更有利于表现节奏,节奏艺术的成熟也就必然先于旋律。所以,先秦时期的音乐是以节奏为主要因素的音乐形式。音乐等级化的制定,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乐队编制,并初步向专业化迈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我们没有理由拒斥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有缺陷的。音乐以它独有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构成了音乐的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音乐在历史教学中至少存在以下三个功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曲和声乐曲的旋律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文章从音乐表现手法中的旋律、和声和伴奏音型三个方面对具有典型中国钢琴改编曲特点的《百鸟朝凤》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中国钢琴改编曲音乐表现手法的研究,为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德国音乐学院实行教授负责制,教授所开的课程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教授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材授课。但所有的带课教师必须是学校的老师,有较统一的授课标准。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四学期主要为:1,旋律:为基础听力作练习调内跳动的旋律,没有转调(低声部)。和声:单音向上构成音程、和弦、先现音,不同终止式(完全、半、阻碍)。节奏: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附点在不同的节拍中,拍子:6/8,2/4,3/4,4/4。2.旋律:合唱声部,带副属和弦的旋律和转调(两声部)。和声:开始和声听觉训练(不能跑调)。节奏:连音线和休止,拍子:4/2,3/2,5/8,7/8。3.旋律:特殊音阶的旋律(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多声部中的旋律。和声:和声性降低的听觉训练(多次转调、较长的转调)。节奏:大三连音、四连音、五连音,2对3、3对2、4对3、3对4变换拍子。4,旋律:音程练习(自由调性和无调性旋律)。和声:和弦之间没有调性作为联系,省略三音的三和弦。节奏:复杂拍子.现代作品。  相似文献   

9.
乔治·格什温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之一。他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但《三首前奏曲》是其创作的唯一钢琴独奏作品,因此它的价值不容忽视。《三首前奏曲》创作于1926年,是格什温曾经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六首作品中的经典,后来,他把《三首前奏曲》单独整理出版,并把它们献给威廉.戴利。该曲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蔡俊超 《东方论坛》2013,(3):121-125
玛祖卡是肖邦独特的创作领域,从体裁上讲,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活泼、欢乐的色彩为体裁,节奏变化丰富,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并常有不断反复的短小乐句,陪衬着低音部连续空五度的和声(模仿民间乐器),有一种特别的清新感。另一种则有较多的城市气息渗入,略带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表情细腻,旋律与和声的处理都比较精致,有时使用半音来进行丰富的调性变化和复调手法,在感情上比较接近于市民阶层多愁善感的音乐。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其中记载音乐方面的史料异常丰富,因此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具有音乐文化意义的史书。《史记》中除了两个音乐专篇《乐书》《律书》之外,有70余篇涉及音乐,计220余处。内容涉及乐器,音乐人物及其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礼乐制度修订,音乐教育、音乐评论、音乐思想等方面。研究《史记》音乐文化,领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音乐的旨意,厘清《史记》音乐文化的内容概况与特征,剖析《史记》音乐史料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全面认知《史记》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前后蜀宫廷音乐在俗乐机构设置上沿袭唐代教坊。演奏内容上,俗乐化突出;演奏曲目方面,沿袭唐部分乐曲的同时,增加新创曲。从乐器及乐队编制看,乐器种类增多,尤其在龟兹乐队中,融入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然其具体形态如何?它在促使唐乐与北宋初期宫廷音乐转变过程中起何作用?促使前后蜀宫廷音乐继承唐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了解这些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宏观把握此时期的音乐发展概貌,同时对其中音乐形态、特征进行论说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对于艺术教育的研究与日俱增,关于艺术教育的呼声也增多,但是主要集中于对于艺术教育理念和音乐专业教育的探讨,对于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的传播与弘扬的探讨却少之又少。因而加强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音乐戏剧艺术 ,它融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歌剧的主题思想、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都是通过演员 (包括乐队 )的舞、演、唱 (奏 )艺术所塑造的音乐戏剧形象而展示出来的。歌剧艺术具有高度综合美的戏剧性、音乐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凉州籍诗人李益,其边塞诗在中唐独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考察李益的边塞诗会发现,他的诗歌极富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声律上极为讲究,诗句跌宕起伏、抑扬流转,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和音乐美感;善于在其边塞诗中运用大量的少数民族乐器(曲),以曲调悲凉的边地音乐为触媒,表现作者特殊的生活感受;善于将富有边塞特征的各种声音、音响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幽怨凄凉的氛围;以音乐感受深入揭示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在音响的美感中生动地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音乐与科学的不解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与声音科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声乐和器乐都与许多门类的科学相关。音乐具有启迪创造思维,开发创造力的功能。音乐学习能提高儿童的空间推理能力。通过音乐的物理作用、社会作用和情绪作用可以达到治疗人体疾病的目的。音乐还与动物和植物的生态密切相关。植物经络学说和植物控制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揭示了音乐农学将造福人类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乐记》中提出的关于音乐起源于人性、人情,音乐具有娱乐功能、化育功能与认识功能;人类有着生理与心理的共性因而在音乐表现方面也具有共性,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音质规定因而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音乐表现形式与内容相适应等一系列论断,有着美学的人类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文献中出现的“节”字,基本意义为“节乐”与“和乐”,同时还兼有“乐章”与“乐器”之意.“节乐”是实现“和乐”的前提和条件,“和乐”是“节乐”的结果.“节”的这一基本意义与音乐美学中的“中声”、“和”等概念范畴共同指示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方向大致形成于春秋末期.“节”的音乐内涵实际上处于传统音乐美学的中心层面.  相似文献   

19.
从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乐器与文献显示 ,楚国音乐在当时已处于世界巅峰 ,较之同时期的古希腊乐器与音乐 ,显然发达得多 ,进步得多 ,高明得多。然而 ,西方人经过不懈地改良改革 ,发展进步 ,终于在近现代将我们远远抛在后面 ,从而占据了世界主流音乐的地位 ;而楚国当年的乐器及相关文献不是泯亡失传 ,就是没有什么改进 ,二者间巨大的反差充分暴露了我们民族一定程度的固步自封 ,不求进取和相当程度地丧失遗弃优良传统的弱点。“古老的先进与现代的落后” ,当促使每位爱国知识分子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倚歌产生的时代可上溯至刘宋时代或者更早;音乐上采用独唱形式,乐器仅限于铃、腰鼓和吹奏乐器,常与西曲中的舞曲穿插在一起表演;其歌辞体式明显受到吴声的影响;从地域角度来看,西曲中的倚歌和舞曲主要产生于荆、楚、樊、邓之间,但同时又与吴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南朝时期地域之间频繁的商旅往来以及统治者的个人爱好等颇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