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华文女作家聂华苓的两部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名篇巨作。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寓意、身份认同的隐喻乃至小说结构特征三个方面都呈现出作者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意蕴:不同时期对中国形象的表征;家国认同的转变及作者对海外华人身份及作用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2.
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是作者赴美后创作的一部最具艺术探索精神、最能反映其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的作品,一直受到中美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不少评论家将桑青、桃红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几个不同地理和文化空间中的漂泊流浪看作是一种被动的迁徙.我则认为,桑青/桃红的迁徙尽管带有被动的特征,但更多的是一种主体的自觉行为,是她对抗父权文化、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霸权话语,颠覆美国迁徙神话的一种积极策略,是一种"对抗的迁徙".  相似文献   

3.
4.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这是中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为千山大门所题楹联。在通往千山风景名胜区的千山路西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题词“南有黄山,北有千山”赫然在目。千山,是鞍山人的骄傲。2002年,鞍山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考虑到学生的培养特色和顺应世界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6.
革命的无产阶級文学,是为无产阶級政治服务的有力武器。“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創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講話》)这就要求无产阶級的作家艺术家,不是一般地去再現历史和現实生活的一般发展过程,而是在历史的和現实的阶級斗爭的生活海洋里,通过艺术的概括、提炼,从一个方面反映时代的面貌,特别是描繪現实生活中的阶級斗爭,揭露斗爭的实質,指出斗爭的发展前途,并且用无产阶級革命理想的光輝去照亮这种前途,热烈地去歌頌一定历史时期的新的阶級,  相似文献   

7.
李小兰 《江汉论坛》2007,4(7):103-105
关于《庄子》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学界注重"说什么"(思想内容)而忽略"怎么说"(文体特征).本文拟从文类、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探讨《庄子》文体特征与古代文论批评文体之关系:《庄子》的"泛文体"与古代文论的"无文体",《庄子》的"寓言体"与古代文论的"隐喻体",庄子的"汪洋恣肆"与古代文论的"形象游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世说新语>一般被认为是小说,然而也有人认为它是史书或史料,出现这种争议的原因主要是:<世说新语>本身所特有的文体特征和古今对小说、历史概念的不同理解.对待<世说新语>既应尊重其小说地位,又要科学分析其史料价值,而不能偏重其中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李婧 《理论界》2010,(2):148-149
音训释名是汉代以来兴盛的一种小学训诂方法,以刘熙《释名》为代表。在经学训诂上有很深造诣的刘勰,将之引入《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独创"释名以章义"之体例,并吸收了《释名》及《说文》、《尔雅》及经书中有关文体名称的训释。由于对各种文体更为精熟,刘勰对一些文体的释名,较训诂专书更为精辟、深刻。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就吸收了刘勰对文体的训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就孔子《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的语言文字特点、修辞学特点、逻辑学特点三个方面,比较东西方的直线型和环型两种思维模式,并作一些初步研究。一以象形性为特点的汉字构造异于以读者为特色的希腊字母文字。从文字学史上看,汉字尚处在表意文字阶段。“六书”的确定就说明了这种文字的重形轻音性。它易给人的视觉造成一种“临近感”,一种蒙太奇。读者往往是以字观物,以物构象,形成意象的复合体。尤其是汉语中的拟声词,如“轰隆”,“唏嘘”或“咭咭呱呱”,它们同时刺激你的眼耳,造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的文体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在文体特征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根源于由来已久的分类思想与分类体制,也得益于传统的语录文体、答问文体,更表征着雅尚清谈的时代风尚,当然也与编撰者远实用而近娱乐的赏心目的与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勰之前,中国古代文论文体分类存在着这样两种方法,一是推源溯流,描述各种文体的性质和特点。一是共时静态分类,概况各种文体的特征和风格。前者是纵向的、历时性的,后者是横向的、共时性的。刘勰继承了前人在文体分类方面的传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纵横交叉的立体的文体分类的理论体系,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论文体分类理论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3.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08,(6):124-124
《辞赋文体研究》(郭建勋著)2007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辞赋文体纷繁复杂,极具兼综性与边缘性,这种特殊品性,使其在中国古代文体尤其韵文文体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书旨在对辞赋文体形式和表现特征进行全面的厘清与总结。其中第一、二章分别探讨了骚体赋、诗体赋、文体赋、“七”体、律赋和宋代新文赋的形成和文体特征,属于辞赋的分体研究;第三章论述大赋与小赋的区别、各自的形式特点及其兴衰流变,着眼于对“大赋”与“小赋”这两个重要范畴的清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14.
《文选》文体分类再议穆克宏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诗文总集。它的文体分类,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值得注意。关于《文选》的文体分类问题,一些研究者已有论述。本文拟对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文选》的文体分...  相似文献   

15.
西汉武帝初年,举贤良文学,策问诸儒,董仲舒对以《天人三策》,东汉时始收入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流传于世。董仲舒三篇对策很可能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在唐代颜师古校定《汉书》时,才将三者合为一体。《天人三策》并非该文章固有之题目,而是《汉书》颜师古注本出现之后,由唐宋学者赋予的特称,此篇名直到南宋时方才广为人知。《天人三策》虽然对后世试策文章影响很大,但就其本身而言,文体性质应属于奏疏一类,而不是专门的考试性文体。  相似文献   

16.
乐歌传统与《诗经》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敏俐 《学术研究》2005,(9):141-145
《诗经》是一部具有多种实用功能的乐歌,其艺术成就不是依赖以述说为主要形式的诗,而是依赖以歌唱为主要形式的歌来实现的。因为《风》、《雅》、《颂》是三种不同种类的乐歌,所以才有了三种不同的诗体;正因为《诗经》是乐歌,所以古老乐歌形成的套语与曲式传统就直接左右了《诗经》的语言。从乐歌传统入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经》的文体特征,也有可能对中国古典诗学法则及阐释传统进行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7.
《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这一语词既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文学存在的历史指称,更是对文学意义的价值表述。就其文学意义而言,它主要体现为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现代性”和“中国性”(民族性)的价值追求。回顾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它的“内容”的“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研究和阐释要比研究它的“形式”意义深入、复杂得多,应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的“现代性”和“民族性”也是其获得独立性和丰富性的重要标志。所以,探讨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渊源与流变、独特性与丰富性问题也就显得日益重要而紧迫。关于文学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8.
刘熙<释名>共八卷二十七类,其中<释言语>、<释书契>、<释典艺>、<释乐器>四类涉及加余种文体,是汉代人记录和训释文体类别最多的著作.<释名>作为一部训诂词典,着眼现实,大大拓展了汉代文体的著录和训释范围,反映了汉代文体的实存情况和当时的文体观念,即重视应用文体甚于文学文体.<释名>在文体的著录范围、声训方法、解释内容诸方面,都对后世文体论著作如<文心雕龙>等产生过一定影响.从文体史眼光研究<释名>相关材料,有助于理解汉代到魏晋六朝之间文体论承上启下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朝拜语言的圣地——读童庆炳的《文体与文体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向来相信,语言是一个颇为神秘的领域,而文学之中的语言恐怕更其如此.或许覃研文学是不应该回避这样的问题的,譬如为什么那些犹太血统的作家身居异国他乡还要无比执着地在写作第一稿时使用古老的意绪语?这种语言的“情结”或者这种语言所伴随的心理过程想必是极其独特、微妙和深刻的.因而,语言绝非只关形式的蕞蕞小节,更可能是揭示文学堂奥的重大契机.童庆炳先生的新著《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使我读毕大有豁然开朗的感受,也加深了心中原本就有的对语言的那份敬畏感.  相似文献   

20.
《葛底斯堡演讲》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简短精辟 ,思想博大精深 ,结构紧凑严谨 ,是享誉世界的演说名篇。本文拟从文体学角度 ,即 :句法结构、句子类型、修饰手段等方面来分析这篇演讲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