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播,更离不开具体的传播媒介。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后来的舞台、剧场传播,再到之后的广播影视传播,传统戏曲艺术无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有所发展和变革。在新的时代,传统戏曲艺术由于新媒体的介入而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给戏曲艺术的传播发展留下鲜明的时代烙印,并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慧 《东岳论丛》2012,33(12):186-188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和话剧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相比,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曲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与戏曲自身音乐、舞蹈的审美并重,甚至后者超过前者,这是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戏曲最初是一种源自民间的表演艺术形式,在戏曲艺术漫长的发展轨迹中,从没有隔断与广大民众的精神联系。它深深打上了民间智慧的印记,这也成为戏曲艺术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戏曲文学中那华美的篇章、典雅的词句、超然空灵的意境之美,与其世俗的文化面目并不矛盾,中国戏曲在华贵典雅"诗"的外衣下吟诵的正是芸芸众生世俗灵魂的主题。戏曲艺术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破解形式陈旧的樊笼,以鲜活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国众多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戏剧的保护成为戏曲研究与传承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戏曲遗产保护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和独特性,以及各剧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实施.保护戏曲文化遗产应该遵循在系统性原则下进行整体保护、在市场化体系下进行动态保护、针对剧种差异进行分类保护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对传统戏曲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是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传统戏曲独有的艺术特征,决定了对戏曲艺术的保护要遵循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及审美价值,决定了戏曲艺术的保护应当是动态的保护,在强调其文化价值的同时,不断改进,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7.
田汉由于从幼年时就开始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熏陶,因而在他以后的话剧创作中,自然地继承了戏曲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戏曲丰富的艺术养分,形成了他话剧创作独特的艺术情趣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李军 《河北学刊》2007,27(6):243-246
迄今为止,现代生活题材的戏曲剧目大多没能走出话剧加唱式窠臼,传统戏曲艺术中的身段和念白在这类剧作中却丢失了大半。因此,话剧加唱式的戏曲改革模式是不成功的。为了突破这种模式的束缚,很有必要重温齐如山的戏曲改革理论。他认为,戏曲艺术的本质是以歌、舞为艺术语言的写意性艺术,戏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当是强化、突出戏曲艺术的这种因素,因而他强调现代生活题材的戏曲艺术更要突出这一特点。深入研究、合理利用齐如山的这一理论,在排演现代生活题材的戏曲剧目时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9.
当戏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入戏曲建设阶段,我们应当关注和尊重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重视民族优秀传统剧目的改编和创新,努力保留传统剧目的风貌和神韵,重视民族戏曲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法。本文试以当代剧作家的改编剧作为依据,分析其中继承与创新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内涵,以利于戏曲文学与戏曲艺术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吴庆利 《殷都学刊》2012,(2):114-116
戏曲服装是一种艺术化了的服装,随着传统戏曲人物和舞台表演的需要,传统戏曲服装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程式美、装饰美、色彩美、蕴含文化特色等,通过对传统戏曲服装特点的探讨与分析,可以不断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7,(7):137-142
吴梅弟子是晚清民国戏曲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传奇杂剧表现出共同的思想特点、艺术趣味和文化品格,堪称传奇杂剧终结时期的突出成就和重要标志。吴梅弟子以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对时代的、民族的思考及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坚守,从而使古老的形将消亡的传奇杂剧获得了新的精神生命。在戏曲体制上,吴梅弟子既坚持传统戏曲的艺术趣味和体制规范,又能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变,尤其重视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的统一,及戏曲的音乐性、舞台性和文学性的协调。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现代转换之际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中国现代话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曲一统天下的舞台格局,形成既相对峙又相对流的话剧—戏曲二元结构。中国话剧—戏曲的这种二元结构依然稳定如斯,它们之间的对立交流从未停止,但它们的基本形式特征却并未更改,话剧就是话剧,戏曲就是戏曲,它们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形成强大的张力场,共同丰富和提升了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3.
古典舞是在继承戏曲、武术、书法姊妹艺术的基础上,借鉴芭蕾训练和其它学科先进经验并创新发展而成的新的舞种和表演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深厚的传统文化性、时代审美性以及高难度技巧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是集大成的传统艺术。它将歌舞、说唱、武术、杂技百戏等多种独立艺术形式融通创制。历经数千年历史的粹炼,一代又一代艺人心血的积淀,形成了海涵万状、神奇绚丽的艺术传统。今天,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传统戏曲失去了曾经独步天下的地位,与本土的、外来的文化品种一起进入激烈竞争的行列。中国传统戏曲深深扎根于历史的沃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戏曲能够继往开来,拓展出一片充满希望的疆土。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发展与戏曲传播格局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和精神,强调道德人伦教化和文化思想整合。戏曲所具有的这种对于主流文化的把握,使得它在自然经济时代(包括计划经济时期)赢得了受众的最大化。而当今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戏曲失去了昔日独大的基础。戏曲在新时期的自我定位应立足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凸现出自己文化娱乐的本质属性。戏曲的娱乐属性决定了戏曲以传播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传播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传播技术的革新为戏曲的生存发展和传受提供了多元选择。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由理学迈向朴学之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戏曲评点理论发生转变的关键期.清代戏曲评点在清初顺、康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以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较清初而言,乾嘉时期的初戏曲评点在延续中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戏曲叙事结构理论的延续与变异、形式批评的崇尚和反剧场化的艺术追求.这是时代思潮规训和文人戏曲评点家忽视戏曲综合性艺术的"类"特征二者合力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戏曲评点日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7.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该门艺术的基本功。其中,"做"、"打"均与武术有着直接关系,"武戏"的形成更是离不开武术。传统戏曲的早期形态——傩舞、百戏均受到武术的影响。由唐代至明朝,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也借鉴了武术的格斗技法。由于传统戏曲在表情达意上的直观性,使之不仅能天然地吸纳武术动作,而且还能补充戏曲表现手法,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必得走改革之路.戏曲与电视的融合是戏曲改革,继承发展戏曲艺术的必然.电视戏曲是有别于舞台戏曲的一种站立在电视和戏曲两大艺术肩上的新的艺术形态.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规范及艺术特征的形成,取决于电视与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10):75-80
鲁迅的戏曲论并非是从理论上探讨戏曲文本和舞台表演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得失,而是从文化批判立场出发、通过戏曲作品与舞台表演所反映出的问题而对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进行的深刻思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戏曲,是文艺"瞒和骗"的一个样板,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粉饰现实之缺陷,鲁迅有关论述揭示了中国戏曲代表的传统文艺突出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优秀的戏曲节目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既体现着民族之魂,也象征着民族之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戏曲艺术尤其是地方戏,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而且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在新时期如何让地方戏曲随现代文明的进步散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