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同志对发展商品经济与克服拜物教思想的关系重视起来,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有的同志提出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两重性”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又有消极的一面,会导至拜物教的产生。“我国的商品经济虽然是有计划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但它毕竟是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商品拜物教这种社会意识的产生。”(见1986年6月4日《羊城晚报》《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两重性》一文)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是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拜物教的,因此我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科书也从来不写商品拜物教,一般都认为它只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物。可是事实‘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观念。我们的任务不是照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把它凝固化,而是要从实际出发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条件、表现,以便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它。马克思为什么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有的同志不敢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这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既然"市场引导企业"成为商品生产者的指挥棒;既然不能被市场承认的劳动为无效劳动;既然一切劳动都要表现为商品;既然衡量人们经济活动的尺度是看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既然社会主义经济大系是商品经济;既然价值规律在发挥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制作用,那么,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就是一种必然.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凭主观愿望予以否定.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的利弊权衡及如何制导.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权力拜物教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特征,但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两者奇妙地交杂在一起,成为我国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中的两大“痼疾”。对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视。 权力、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权力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是特定的历  相似文献   

5.
三论“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宋福僧我于1963年写《“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甘肃师大学报》,1963年第4期),1988年又写《再论“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甘肃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  相似文献   

6.
对商品拜物教的含义问题,国内外经济学界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商品拜物教是产生于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崇拜商品的迷信观念,权且称为观念派。二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抽象,即物人格化、生产关系物化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概括,且叫作生产关系特征派。三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物化的经济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崇拜商品的迷信观念的统一,可称作综合派。第二种意见过去有过,去年又有同志撰文重申,我赞同这种观点。下面主要针对观念派说一点粗浅的看法。拜物教这个范畴,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是怎样提出这个范畴的呢?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结构。该章共分四节,马克思从商品出发,第一节分析商品的两因素,第二节分析决定两因素的劳动二重性,第三节分析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什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此为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展开,正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大力发展商品经营活动中,相当一部分人“同一些违法分子、不法外商互相勾结、互相利用。钻改革的空子,买空卖空、倒买倒卖、  相似文献   

8.
二十五年前曾写(《“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①一文。现在回顾前文,有些观点,不但带有时代的局限性,而且在理论分析上也还受到教条主义僵化思想的束缚。鉴于“商品拜物教”的问题,对我们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爰就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之际,对前文重新认识,以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9.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资本论》第1卷,第89页)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既然凝集在产品中的劳动仍需通过商品及其价值形式来体现,那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难道就不存在某种拜物教性质吗?它的拜物教性质难道不随着它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而具有新特点吗?长期以来,我们回避或者否认这个事实,现在提出  相似文献   

10.
在八十年代中期至末期的文化艺术长廊,一个幽灵在徘徊。这个幽灵就是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商品拜物教(简称“艺术商品拜物教”,下同)。其足迹所至,使文化艺术的崇高社会理想与审美理想陨落了,革命文艺的优秀传统消融了,艺术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扭曲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艺术商品拜物教,开始有所收敛,但余风犹存。在艺术品作为商品全面进入市场的今天,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一重大而复杂的精神现象与艺术表现,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的命运和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应当进行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1.
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经济理论界关于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探讨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标志是:1、分歧争论的焦点逐渐明晰,集中在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本意的理解,对商品拜物教产生根源、存在条件的认识。2、讨论的方向已经明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践。3、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不正之风、“一切向钱看”等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无必然联系,是否等同于商品拜物教意识的问题成为争鸣与探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人们对商品拜物教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超出马克思的贡献。我们所需要做的仍然是,在认真弄清马克思有关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前进。1.商品世界的分化一提到商品交换,今人就会想到买卖,想到纸票子。连摸都不愿意摸的人也不会离了它的。一根火柴就可化为灰烬的纸钞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毕生的关怀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运作下的人的处境和命运,这也是我们分析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主要着眼点: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为视角,以"从后思索法"为处理原则来考察马克思理论中制度与人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制度伦理视角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诊断以及对其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出路。  相似文献   

14.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并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而表现为"生息资本"以及"三位一体公式"。由于利息形式的产生,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关系让位于两类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的商品结构——对象性形式与主体性形式这两个方面来窥测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对物化的社会结构的消除,不仅需要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且需要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商品拜物教的破除。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6,(2)
阿尔都塞在晚期著作《相遇的哲学:晚期作品集,1978-1987》中,解读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幻象性,进而把意识哲学论域指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绝对界限";阿尔都塞通过翻转意识形态视域界定,在对拉康精神分析、葛兰西文化霸权等理论的充分接纳和推进的基础上,推进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化阐释,试图解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伪造并恢复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新"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逻辑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视域探讨,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理论偏执。  相似文献   

16.
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鲍德里亚批判了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只是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交换价值"的崇拜,而无法面对在今天居统治地位的能指拜物教.今天真正支配和奴役人和物的是符号,而在符号系统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不是所指,而是空无的能指.意识形态真正统治和支配人的地方不是异化了的上层建筑观念,而是无处不在的结构性能指符号编码.  相似文献   

17.
吴琳 《理论界》2012,(1):4-6
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并未使我们感到喜悦,消费至上的消费逻辑也没有给人们带来所谓的个人生活自由,人们感到了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愈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物的消费逻辑遮蔽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人的物化过程遮蔽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有机社会关系。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为理解和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存在呢?多年来,我国经济学界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几次广泛的、逐步深入的争鸣,但至今还存在着重大的意见分歧。在当前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新的探讨。结合对《资本论》的研读,本文试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来探求社会主义社会商品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敦福 《社会科学》2020,(12):69-78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济社会中劳动产品所具有的拜物教性质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经由马克思主义追随者的继承与再阐释,以及与心理分析知识框架的结合,在消费行为研究领域催生了新的研究范式。但是,当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误用了商品拜物教概念工具和理论,在他们的论著中,忽视了消费者群体的主体性、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物与商品的社会生命和社会意义,其道德性价值判断过于彰显,系统而扎实的实证经验资料明显缺乏。这一对物质欲望的"过敏症"无益于实证研究、有害于理论推进。当前社会学、人类学具体消费领域的一些专门经验研究成果,给这个主题的拓展带来全新的视野和景观。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高度符号化并产生了符号异化的社会,以符号拜物教形式表现出来的符号异化在现代社会里获得了蔓延的土壤.商品拜物教作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的一种弄化形式与现代社会的符号拜物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商品交换的发展是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关键因素,同时它也使符号拜物教的发展成为现实.文章试图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从商品拜物教出发来对符号拜物教的发展作一番分析和考察,以探究现代社会符号异化发展的经济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