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的原则是法制定的必然要素,是法律实施、防止法律运行异化的重要需求。农业法原则是农业法制定、实施及主体参加农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农业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法学是新兴法律部门,加之经济法的自身属性,使得农业法的原则研究存在着多元化现象,学界对此还没有达成共识。农业法应属于经济法的子部门法,重构与发展农业法原则要从经济法这个本源中寻找答案。农业法原则为经济法的局部性原则,具体包括:"三农"利益协调与保障原则,"三农"实质公平、效率、安全共进原则;"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法用权与权责统一原则,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法律部门调整对象的研究中,法学界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是最多、争议最大的,并且至今尚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结论。因此,很有必要从法理的高度对经济法调整对象进行反思。本文选取了两个视角,一个是从法律部门的角度进行反思,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不能拘泥于传统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一个是从整个法学的角度进行反思,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是一个历史与国情相结合的范畴,也是一个经世致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自从经济法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兴起以来,关于经济法的地位特别是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话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调整对象的划分上.在经济法学界,出现了种种"调整对象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国法学界长期受苏联法学的影响,以调整对象和方法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法作为20世纪世界法律体系最重要的创新和发展之一,是在全球范围内适应时代需要应运而生的,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传统经济法理论是以经济为出发点和核心,其经济法的存在价值是通过经济法授予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对市场经济缺陷进行弥补,以实现社会经济在国家干预下的发展。但是,这一学说的经济法受经济役使,被定位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下的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成为经济法的导向。实际上,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法学界之经济法,并非以经济为其要旨。法学界之经济法有着独特的调整主体、调整工具、调整对象、调整目标和调整价值,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和国家协调机制从社会经济关系各主体间利益和需要的经济法权要求入手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经济法概念和调整对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重新确立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保证政府干预的正当和适度的法律形式,从性质上看属于"二次调整"的法律,是对民商法规范的经济关系的再次调整和矫正的法律。  相似文献   

6.
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法域归属问题存在颇多争议,主要是经济法的公法属性和社会法属性之争。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类别,对经济法的研究方向应作些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有益探索。尝试对经济法进行从单一视角转向跨法域的研究,探讨经济法同时涉足公法与社会法的问题,将能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原则及调整方法进行更为合理的解析。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在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传统公法与私法的理论仅从空间的角度对法的调整对象进行划分,具有局限性。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法律可以分为传统法和现代法,由此可对法的调整对象重新划分。经济法属于一种现代法,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法学界对经济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经济法调整对象是个争论得较多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确实是经济法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的研究。现就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有关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 经济法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以来,在世界各国仍是一个新的法律部门,在法学领域里是一个新的法律概念。关于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在我国,“经济法”这个概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的。什么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它的概念怎样确定,它的调整对象是什么,目下在理论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论证和比较一致的认识。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的问题,是经济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不从理论上论证和确定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就无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就无从确定经济法是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学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基石,但法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一直存在着争论。文章从法与经济法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已不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存在补贴依据的法律制度滞后,法律体系不完善和有立法空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内容分散、导向性提倡性语言多、可操作性差等三个方面的弊端。因此,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应构建以《农业法》为基本法,各专门法为补充的法律体系,明确农业补贴的立法目标、立法项目和补贴机关的法定职权、程序,完善农业补贴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2.
农业面临着全球化不断推进、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保证、世界人口增加、全球环境问题四方面的挑战.农业法有必要对此予以回应,为可持续农业发展创建具有强制力和可靠性的法律框架,支持和保障农民务农知识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对第三次农业革命进行法律调整,解决全球农业法支离破碎的问题.由于农业全球化,硬法和软法在多层次的农业法体系中作用重要,食品安全不仅需要国内法规范,还需要构建国际规范.行之有效的全球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尚未形成,应该建立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约束力的目标和原则.对中德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这一法律体系的构建,还有助于克服全球农业法的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13.
域外农业法律体系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世界农业法律体系呈现四大发展趋势:确定了核心的法律概念,形成了特有的调整方法和立法理念;农业法规范体系日趋严谨和开放,系统的法典化运动与解法典化运动构筑了现代农业法制框架;农业法律的技术性因素增强,农业标准立法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法趋同与统一趋势明显,农业市场全球化推动了农业国际规范形成,多边和双边农业协议和政策推动了区域农业法的统一。世界农业法发展的这些趋势,要求我国坚持农业法制自主性发展的同时,适当借鉴域外农业法制的基本经验,应对跨国农业法制实践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导致实现低碳发展的困难程度迥然,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是名副其实的高碳大省,如何在山西省实现低碳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发展的前进步伐。山西省高碳现状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效率低下,而更深层次的法律原因则是民商法与经济法这一对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制不到位。解决山西省高碳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适用民商法理顺市场关系,并且运用经济法实现高耗能产业转型发展,走一条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再思考为原则,实现资源低消耗、废弃物低排放、经济效益高的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通过分析延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从而推动延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延安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延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最终推动延安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地流转是解决农地家庭承包制与集约化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必然手段,法律制度是确保农地流转的基本保障。然而,相关法律在调整农地流转时却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完善: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对土地投资入股的方式与风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性质、农地流转的登记与农地流转的监管制度进行完善;二是完善《信托法》,增加土地信托的规定;三是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成员的出资方式、合作社的法人性质、合作社及其成员的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与行政法是独立的两法律部门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本文从经济法与行政法产生背景和本质差异的角度来比较两部门法中国家主体的不同,认为在经济法中国家主体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而在行政法中,国家主体地位是被动的、消极的,并从社会法之角度指出行政法与经济法在边缘上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法治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人类农业文明之前的原始社会是在自然法則支配下的社会,人作为自然物的一员也是按照自然法则行事,物种间和谐有序。人定法的产生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却打破了原始的自然和谐。面对社会的不和谐,党中央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法律这一调解工具必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不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农业法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法学是一门法学学科。农业法以调整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为对象,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民(或农户)等农业法主体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国家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有力工具。农业法具有自身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原则,农业法学已经成长为我国法学园地中绽开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0.
不能正确说明法律与政策的关系,法律与政策混同,这种现象在法学领域是"泛法律化",在政治学领域是"泛政策化",两者具有相同的问题属性。产生泛法律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错误的政策观念,对我国执政党政策和国家法律之间的现实关系不能给予正确的解释,并且习惯于把政策策略化;一方面是不能从功能价值、工具属性和主体分析上将法律与政策区别开来,导致法律的矮化。法律规范在一定意义上构成政策空间的制度约束,政策空间即政策主体进行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在严格的法理逻辑上,行政机关为履行其行政职能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该属于政策的范畴。"行政法治"是指合法的行政,而不能解释成用行政法去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