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杜拉拉升职记》宣扬的观点是"所谓的显规则,只是摆在台面供别人瞻仰的,要取得职场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到潜规则"这样一种观点,然而又有多少人知悉杜拉拉之所以升不上去,根本原因是因为对潜规则有所了解,而对显规则的了解却明显太少.与此同时,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另一本畅销书《凭什么升职》,宣扬的却是另外一种观点:通过潜规则达到职场成功的人有,却微乎其微,要真正意义上取得职场成功,最终还需要依赖显规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潜规则达到职场成功的人有,却微乎其微,要真正意义上取得职场成功,最终还需要依赖显规则  相似文献   

3.
官场潜规则与党的意志"中梗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宛夫 《领导科学》2004,(22):14-15
官场自形成以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规则,生活在官场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只有遵循这些规则,才能在官场站稳脚跟,直至平步青云,否则,是注定要栽跟头的。官场规则有显规则和潜规则之分。显规则是写在文件、规范、制度里的,往往是为了正确的目标而设定的,是维护官场清明的保证。潜规则则是在官场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股暗流,它裹挟着官员们按照自己的流向前进,一旦有人想逆它而行,就会有被吞噬的危险。官场潜规则对显规则形成了棚架和抵制作用,使得好的政策难以落实,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官场腐败。今天,在我们的领导活动中…  相似文献   

4.
防范“条子、关系、后门”因素破坏用人规则公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中,在事关干部成长、单位事业兴衰乃至国家民族未来的选人用人问题上,不乏领导机关以"条子、关系、后门"等潜规则影响公开、公平、公正用人显规则的情况,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生态环境.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思考,笔者认为,要破解领导机关"条子、关系、后门"因素破坏选人用人规则公平,坚持基本原则是根本,坚持基本导向是关键,坚持基本要求是前提,坚持基本程序是重点,坚持基本制度是保障.  相似文献   

5.
郑声 《领导科学》2004,(22):10-11
官场潜规则是官场运行中的一个顽症,久治不愈,约定俗成,并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它如风无形无踪,却又无所不在;它似水无色无味,却又无坚不摧。它悖于常理却常常被人遵循、仿效,成为古今官场的一大奇观。潜规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则,在操作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须言传。说白了,潜规则就是不登台面却势力强大的“陋规”。但是,不管官场潜规则如何千变万化,扑朔迷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存在形式。一是“显”“潜”互补。显规则是摆在桌面上的规则,是明文提倡的规则。潜规则与显规划的互补性有两种情况:一方面,当显规则不能为人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官二代事件频频见诸网络,从山东新泰集中提拔80后副局长到三亚社保局招考门事件,再到不久前曝光的江西省武宁县考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限招正科级干部子女,官二代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已经从潜规则转变为显规则。有网友称,某些条件都是为官二代量身定做的,干部选用制度和规则已经被当权者为我所用、随心所欲地恣意肢解、扭曲甚至篡改。官二代不用试飞就直升,无疑会让制度公平坠落于  相似文献   

7.
<正>干部激励的手段表面上看略显单一,主要有薪金激励、职位提拔晋升激励、荣誉嘉奖激励等手段,但是由于其中的"显规则"与"潜规则"都能够大行其道,因此,要保障激励的公平与有效,就有许多内容需要研究、需要挖掘。干部的薪金主要与行政级别、行政职位挂钩,因此显性激励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主要是职位的提拔、晋升激励,但是这种显性的晋升激励有自己难以回避的短板,即基层干部最多,层级越朝上,领导的职位数量越少,虽然我们鼓励每  相似文献   

8.
干部提拔靠什么?你如果回答说靠自身优良的素质、靠出色的政绩、靠组织上严格而科学的考核、靠群众公认,那么相信相当多的提问者都会报之以善意而又不乏嘲讽的一笑.因为在他们看来,你回答得固然不错,但答出的只是显规则,却没答出潜规则--关系,而对是否能够提拔,起关键甚至决定作用的却正是这种潜规则,所以你就显得太"嫩".随后,也许有人还会半是卖弄、半是无奈地告诉你一些升官秘诀:"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政绩巧装点,关系最重要."  相似文献   

9.
清除集体领导中的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让”的原则,或是按照职务的高低,的类似议题讨论中,又会反过来还集体领导中的潜规则,是指那职务低者礼让职务高者;或是按照报“桃”之人以“李”,以实现“投些隐藏于集体领导中的显规则背资历的深浅,资历浅者礼让资历深桃报李”的不懈循环。后,为一些领导集体所默认并心照者;或是按照能力的强弱,能力弱者二不宣“自觉”遵守的非文本规则。这礼让能力强者;或是按照综合“实集体领导中潜规则的形成原因些潜规则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力”的强弱,综合“实力”弱者礼让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有四个。一锤定音型。这是一种领导集综合“实力”强者,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公平问题之所以上升到全党全国层面,主要是因为在社会领域中规则不公平或者破坏规则公平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在一些领导工作中,诸如"批条子"、"拉关系"、"走后门"等潜规则行为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甚至是司空见惯、横行无忌、畅通无阻,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社会规则,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期以来,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少数部门和单位,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与现行组织人事工作规章制度相背离的"潜规则"呈现蔓延之势。所谓选人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2.
论秘书行业的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两年,“潜规则”一词频频见诸报端:先有演艺界潜规则,接着又出现足坛潜规则、教育界潜规则等等。“潜规则”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人还总结出了不同行业的各种潜规则。在对秘书行业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本质探求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秘书行业也存在许多“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所谓潜规则,是拿不上台面,只能悄悄做,不能公开说,彼此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和行为方式。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比如说权钱交易、跑官要官、买卖书号,比如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用人"潜规则"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2009年5月召开的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再次严肃强调,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力度,用制度和机制遏制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5.
问题     
《领导文萃》2011,(5):134-135
荫官制度已发展为“照顾”官员子女的“显规则” 眼下,彼此照顾是很多官员之间已然达成的默契。甚至成为一些地方的“显规则”。而且,这样的“照顾”心态也是渊源有自。历代都有荫官制度,官只要做到足够大,子孙后代无须考试,便可直接为官,官阶越高,“荫”得越多。  相似文献   

16.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公务员法》,并于2006 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国家行政效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促进。虽然官场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公务员法》的有效实施,但《公务员法》至少是对官场潜规则的一个挑战,一种遏制,它的实施必将使扑朔迷离的官场潜规则逐渐失去市场。  相似文献   

17.
<正>官场哲学,一度被解读为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生存哲学。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上就有很多不成文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经过千年沉淀而形成的人身依附、裙带政治、唯"上"是从等官场糟粕,在当下官场仍然有大批拥趸。局外人看官场,似乎总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官员群体行为。十八大以来,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官风好转,整个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一些官场"明规则"逐渐发挥净化政治生态的功能,并对污染  相似文献   

18.
近年,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潜规则普遍存在于民营企业中,其破坏企业运行秩序,侵蚀企业财富,并对企业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潜规则,有效治理潜规则,并最终铲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成为广大民营企业经营的要务。结合民营企业潜规则的现状、特征和危害,从企业、立法、执行等角度提出的潜规则的优化管理策略,能够为民营企业破除潜规则危害、规范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子是中国人情社会的潜规则。作者在书中运用“人情与面子”这一理论框架,对中国历史上的官场运作规则给出了更透彻和深入的阐释,揭示了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0.
林 《经营管理者》2009,(13):96-97
2008年8月,南方周末以一篇《在华跨国企业求解"送礼"难题》的报道激起千层浪,跨国企业在华行贿这一独特的经济现象迅速引起了一场网上的大讨论,很多在华跨国企业都面临着一种"中国特色"的商业困境,若坚守西方商业伦理,则很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种简单普世的商业逻辑置于中国的游戏规则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强势企业文化的注入遭遇到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阻击,显规则一度让位潜规则,叵测变化的道德底线,暧昧不明的财富故事,中国语境下的商业伦理到底何去何从。本文将先针对中西方商业伦理范畴内对构建商业合作关系的理念差异进行剖析,并以历时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其各自文化互释系统的衍生过程,最后回到中国的商业环境中进行讨论,寻求解决文化冲突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