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说文段注》的“辨通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的"辨通别",代表了传统语言学对同义词辨析的最高成就,但迄今对此的研究往往陷入盲目崇拜既未确识其长,更不明其短.这对当今的古汉语同义词研究负面影响极大.事实表明,段氏"辨通别"真正的成绩在于一、继承了《尔雅》以文化词为主辨析的传统;二、辨别一义的同中之异,并力求富于对比性;三、用"浑言、析言"开创了兼明同异、重在求异的同义词研究模式.而其缺失主要是一、二词辨一,不成系统;二、囿拘旧注,主观推衍;三、浑言古今,以同代异.  相似文献   

2.
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同异矛盾的客观存在是形成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前提。为正确认识和深刻揭示这一矛盾的发展规律,妥善处理这一矛盾,以推动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提出了求同存异是解决同异矛盾的正确方法,也是统战工作应遵佣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记录同一个方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称为同词异字。方言词同词异字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方言词典或字典编纂中的立目、用字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汉语词汇吏、语源学的研究,对汉语方言文献的正确评价和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规范也有积极的参考作用,章太炎《新方言》中和今方言词有关的216组同词异字对方言词典的编纂有直接的参考作用,其中有2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漏收的词语有关,4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孤证有关,17组和汉语通用口语词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同、异品除宗有法”是玄奘与汉传因明留下的一把打开陈那因明体系的钥匙。这一规定植根于印度陈那时代的辩论实践,目的是防止立、敌双方循环论证,并非纯粹的逻辑问题。要把外来文化移植到汉地,就必须交待清楚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帮助汉地研习者正确领会陈那因明的本来面目。玄奘对陈那因明的译传,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这从唐疏四家强调同、异品除宗有法,到窥基《大疏》进一步强调同、异喻除宗有法,可以得到佐证。汉传因明的这一特殊贡献对解决国内外因明界近百年来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的分歧提供了方便法门。它起到了梵、藏文献难于替代的作用。本文是对近30年来国内围绕此一讨论所做的总结,回应了争论中的各种疑难。  相似文献   

5.
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识同是决定同义词辨释优劣高下的首要问题.在认识"一义相同"是同义词识同的标准后,就要解决如何识别一群词"一义相同"的问题.不少的研究者曾提出许多识同方法,但都由于不明同义词的正确界说和误解等义词而不能成功.事实上,从词义的相同程度,同义词可分理性意义等同而附加意义有异的异称词和理性意义有同中之异的一般同义词. 对前一类,可围绕异名别称,用"同一概念"和"同一对象"两种识同法;对后一类,可围绕一个词义的主要、基本部分相同,用"浑言通义"识同法;还应该运用可共用于这两类的文献训诂材料识同法、古人替换使用识同法.  相似文献   

6.
《广雅疏证》中有相当可观的同义词辨析语料,其中识同语料占绝大部分。借助这些语料,我们探讨了王氏辨析同义词在识同和辨异两方面的具体方法。在识同方面主要运用了文句归纳识同法、借古注识同法、用俗语识同法等。在辨异方面主要运用了语义界定辨异法、对文散文辨异法、别言合言辨异法等。  相似文献   

7.
选择"道体的特性"、"伦理的关怀"和"工夫的路径"三个方面,对朱熹辨别儒佛差异的情形加以梳理与分析。在"道体的特性"方面,儒学是"一",佛教是"二";在"伦理的关怀"方面,儒学是以伦理乃天地所赐于人而为自然,佛教则以绝灭为事而视伦理为赘疣;在"工夫的路径"方面,儒学是无心以动静顺时,佛教是刻意以栖心淡泊。因此,佛教与儒学不仅存在末用之异,也存在本体之别。朱熹对佛教与儒学差异的辨析,是对北宋以来儒者辨佛教、儒学之异的总结,对当今儒者辨别儒者差异也有启示意义,自然,朱熹在辨析佛教、儒学之异实践中所表现的对佛教的误读也是需要加以关注的。  相似文献   

8.
"异"与"同"辨--翻译的文化观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与“同”是翻译实践与研究涉及的一对基本概念。不可译往往源于“异”,而可译则基于“同”。与之相关,持不可译论者强调“异”,持可译论者则着眼于“同”。异与同的对立统一深刻地展现了与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通过“异”之概念的界定,可展示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揭示出翻译的跨文化本质;在翻译活动中,面对“异”与“同”之间的矛盾,文化立场的表达、翻译文本的文化重构和“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取舍构成了翻译主体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同书异号"是图书分类中的常见现象.<中图法>的改版、出版形式不同、各馆规定不一和有卡无书,是造成同书异号的客观因素;查重失误、改号工作的不彻底和归类模糊是产生同书异号的主观因素.针对"同书异号"对分类、检索和流通等工作的影响,必须统一、规范分类标准,关注<中图法>的改版,多角度、多途径查重并拓宽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研讨Fillmore & Kay的构块语法理论,尝试提出语言学研究的"同异律"--异中见同、同异互动、求同存异.我们认为,同异律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反映.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在观察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归纳其内在的普遍特征,然后用普通的语法规则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