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沛 《学术交流》2007,(6):45-48
当今经济发展下的多元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应抱以理性的态度来正视自身的地区文化差异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与交融,立足国情,弘扬传统,承认并尊重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及其对中国当下的深刻影响为主旋律,采用"政治生态"这一包蕴"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事架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维度,并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国革命遗产的价值取向、有关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全球共识,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新观念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为中国政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包容理念,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发展所亟需的价值理性构建提供具体设想,使中国的发展在与人类文明进程保持一致的同时,能够运用其传承了数千年文明的独特智慧,进而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巨大变迁中闪耀自身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在东北亚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受到汉字、儒家思想和"中国化佛教"等中国文化要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和朝鲜半岛为边缘,有着丰富的同质性内容和鲜明的共同演进逻辑的"文化圈",亦决定了以东北亚文化传统为基石构建面向未来的"文化共同体"的可能性.面向这一远景,同质性文化传统提供了东北亚文化未来发展的价值坐标,也指明了东北亚各国以共同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对话与合作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也是先秦诸子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有深刻影响,要言之,可分"继往"与"开来"两方面."继往"角度说,荀子在诸子中突出的批判继承了先秦学术;从"开来"角度言,荀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内陆型文化与西方海洋型文化导致了它们与协商民主价值之间的融合与背离。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民众在政治体系中始终处于附属地位;西方政治思想则始终体现出政治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人性善的理论;在西方则是人性本恶和趋利避害占主流地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积蓄了统一、尚同的思维惯式,而西方更崇尚竞争。协商民主价值原则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构建,体现出中西方政治文化比较中的兼容并蓄特征。要通过构建协商主体的独立政治人格,保证政治参与的民主性,注重对公民公共理念的培养,增强政治体系的包容性,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实现协商民主的合作功能。  相似文献   

6.
陈中 《社科纵横》2014,(3):111-1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观念极其普及,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观以爱物惜命、敬畏自然为标的,由此衍射出的文化观则以、兼容并蓄、以异存同为旨归。儒家文献《礼记·王制》篇便很好地体现了此自然、文化两种生态观,其中所透显出的现代性与普世性价值,对治理当今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邵亚伟 《社科纵横》2008,23(6):11-14
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又开始倡导"和谐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外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结.探讨传统文化资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理解和谐、体会和谐、构建和谐、共享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中来论证传统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学东渐以后,"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中西文化的会通之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于"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传统的"经"已经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建"致用"的"经",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担当起了"经"的角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经"来指导中国文化的重构和变革,本质上体现了哲学思想的范式革命,昭示着文化传统实现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中西方不同国家的腐败现象,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论题.本文墓于对中西方不同政治文化传统的比较分析,分别论证了传统中国"官本位"和西方"财富本位"及其相对应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心理,指出治理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必须在强化制度反腐的同时,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重塑反腐的道德文化之基.  相似文献   

10.
一种和谐文化.不应是一种话语的独白,而应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自然向人的生成"之独白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恰恰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文饰而包含着丰富的对话思想.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源于对身体的文饰,这种文饰意味着对话,而由身体出发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则是对对话意蕴的最佳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应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特别是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主要有"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和"义以为上"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都可以供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参考、借鉴,以形成中国企业文化中的"自律"、"正己"、"爱人"、"慎独"等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语境,本文重新反省了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文化传统的蝉脱与嬗变,以及隐含在这一脱变过程中的中国现代性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导并论证了这样一个基本学术判断:即近世中国企图脱出传统道德文化的自由与保守之两分,表明了"传统之后"的中国道德文化陷入了摆脱传统与持守传统的两难纠结,而最终的结果看似已然超乎"传统之外",实则仍然在"传统之中",只不过社会主义新道德以革命性变革的方式,在近代百年的"诸神论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流道德文化。然而,她并非超脱于"传统之外"的纯粹异物,而是且只能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性的新的延展,仍然是漫长、深厚、连贯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变体链"。  相似文献   

13.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4,(2):120-129
现代主义文学观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本土被接受,除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改良"、"文学革命"思潮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包括意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的零星介绍为现代主义的输入廓清了道路以外,本文认为,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方以道家文化为代表的思想领地,能够接受与"不语怪力乱神"传统"异质"的现代主义.我们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的情况可以发现,被接受的往往是在中国本土已有思想基础或者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的部分;而完全"异质"或者观念落差太大的那一部分,则往往难以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视域.文章对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观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之中,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是其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当今中国社会公平理想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既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核心价值内核,也有传统社会公平思想观念的"遗存".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提升和转化,要以传统伦理价值为底蕴和支撑,实现对传统社会公平文化心理的接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媒体于丹的市场成功展现了媒体在制造市场明星偶像和文化意义方面的巨大能量,其关键环节在于.媒体于丹不仅成为一个消费社会里受到人们广泛追捧的与演艺、体育明星相似的文化明星,而且她对中国传统经典的身边化、人情化、故事化讲述,使她的风格化"心得"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而且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借用成为人们复活内心中国传统文化家园感的渴望.  相似文献   

16.
孔子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在"文"、"质"原始独立、简单粗糙形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质并举,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必然的历史进程.有了人类就有了"文" ,在某种意义上,"文"比"美"等概念更能准确地说明中国人特有的积淀着丰富民族历史的审美意识.春秋时代人们对"文"十分重视.在"文"过分发展时,强调以"质"弥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和"为美的.  相似文献   

17.
张经武 《创新》2021,15(6):108-116
南宁"绿城"城市特色形象不仅要靠表面观感和森林覆盖率来支撑,还需要挖掘和传承"绿城"的文化传统以彰显."绿城"的文化传统可以从民族文化传统、诗文文化传统、政府治理文化传统三个大的方面去梳理.虽然物质层面的"绿城"建设成绩斐然,但是精神层面的"绿城"建设亟待加强.南宁"绿城"建设今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彰显和传播"绿城"的文化传统,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国"绿城",建设有民族文化仪式感的"绿城",建设诗意弥漫的"绿城",建设政府与市民和谐共建的"绿城",增添"绿城"生活的情趣、诗意,提升城市品位,让"绿城"绿得更深沉.  相似文献   

18.
王黎  陈伟芬 《江右论坛》2007,8(10):46-49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存在"合理内核"是它可以传承不息的根本原因.在现代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记录体.这一特点决定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极其必要.它不仅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文言文教学的深层教育目标.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文言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演进的历史,其核心是礼与法的融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演进是以礼文化和法文化的冲突、整合为主线的.史广全先生的力作<礼法融合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演进>,正是建立在礼与法融合的基础上,论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演进的历史.史先生将全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礼法融合的理性透视.史先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回顾与反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一部分是礼法融合的历史进程.史先生提出了礼与法融合萌芽、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新分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先生在成书说理上有着水的品性,把礼与法关系梳理得圆润稳妥.其作是哲学和史学的高度契合,是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张经武 《创新》2021,15(6):108-116
南宁"绿城"城市特色形象不仅要靠表面观感和森林覆盖率来支撑,还需要挖掘和传承"绿城"的文化传统以彰显."绿城"的文化传统可以从民族文化传统、诗文文化传统、政府治理文化传统三个大的方面去梳理.虽然物质层面的"绿城"建设成绩斐然,但是精神层面的"绿城"建设亟待加强.南宁"绿城"建设今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彰显和传播"绿城"的文化传统,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国"绿城",建设有民族文化仪式感的"绿城",建设诗意弥漫的"绿城",建设政府与市民和谐共建的"绿城",增添"绿城"生活的情趣、诗意,提升城市品位,让"绿城"绿得更深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