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民间法具有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是一种内生文化性规范。社区治理是民间法作用的一个重要场域。民间法在社区治理中具体的存在形式有日常交往习惯、与特定文化传统或民族节日有关的仪式或习俗、婚丧等的特殊事件和日子中的仪式要求或行为准则、民间商业或交易惯例,以及与民间信仰相关的一些仪式、禁忌或习俗等。民间法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指南针""粘合剂"和"传输器"等作用。改进民间法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应当从规范合作的视角改进民间法与国家制定法的联结关系,促进民间法与社区治理公共政策和软法等规范形式的良好互动与衔接,并强化民间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区治理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艺界出现了“东北热”。今天,东北风格的文艺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东北文艺现象也引起了更多关注。东北艺人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对弘扬东北文化的自觉追求使源自于东北地域民间文化的东北文艺现象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与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紧密包容的主流性文化和文艺,改变了中国当下主流文化的品质和格局,对中国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历史都将产生重要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旅游背景下,苗族民间技艺从以前的秘而不宣走向世俗化、简单化以至舞台展演化,娱神性质已经大大减少,现在已成为向游客作展演的一种谋生方式,几乎不再带有宗教色彩,尽管在表演时仍然沿用了"鸣锣开道"、"请法师"的仪式.民间技艺这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群体文化"是一个从"惧感"到"神秘感"的文化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是传统社会生活模式的折射,城市是现代化生活方式上演的舞台,城市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景建构,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矛盾与共生的体现。论文从福州民间信仰仪式中的“游神”活动入手,来探讨城市化环境下,传统民间信仰仪式声音景观的建构与变迁。一方面,在快速流动的现代化社会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音空间被重塑,城市“噪音”为其塑造了新的声音基调,信仰仪式活动中民间艺术的传统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新的声音和新的“传统”不断诞生,丰富着城市的多元声音景观,而民间信仰及其孕育出的传统音乐文化,则是城市地方声景和文化记忆塑造中不可或缺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文化体系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组成,文艺杂志要在这一文化体系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充分融合这三种文化元素,使之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从大众文化的影响来说,文艺杂志应该充分尊重市场、挖掘民间意识;从精英文化的影响来说,文艺杂志应该承担起营造文学梦想和履行社会公知的职责;从主流文化的影响来说,文艺杂志应该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自律的基础上时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艺制度是相对于“官方”及其文人文艺制度而言的隐性、无形、潜在的民间约定俗成的文艺制度形式,它的构成主要有:在原始巫术、原始宗教、原始崇拜和礼仪仪式中保留、传承和发展下来的原始文艺制度形式;依附于民间风俗惯例和文化传统的习惯法、自然法而建构起来的文艺制度形式;民间文艺在传承、传播和发展中建构起自身保护和保障的文艺制度形式。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成民间文艺制度整体,成为社会文艺制度必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地方戏曲是形成并发展于民间的一种地方文艺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和民间文化内涵。我国地方戏剧大多源于农耕文明时代,与工业文明时代兴起的都市文化存在着差异和错位,它需要在现代都市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不断调整姿态来与都市时尚文化相融合,以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介绍了功果桥白族民间的一个求子仪式过程,并借助学科理论解读了仪式的文化内涵。认为求子习俗借用了一些象征手段,并且求子现象与白族民间的传统信仰有关,同时,该习俗也充分体现了白族民间传统医疗文化中的"神药两解"思想。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伴随天主教逐渐深入民间传播,其在民间医事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传教士不仅通过施药治病以换取社会好感,直接吸引民众入教,而且通过围绕疾病所建构出的一系列社会想像,在民间社会中与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为争夺宗教传播空间而展开激烈竞争.在传教过程中,天主教的圣水、十字架、念珠等物品及各项圣事仪式的驱魔治病功效,曾经被传教士与教徒有意识地加以放大.清前期天主教医疗故事中所呈现的与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之间的仪式对话,是天主教医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仪式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庙会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性活动,有其特定的寓意、独有的程式和丰富的功能。现代社会剧变不仅对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形式外表产生影响,更给传统民间仪式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带来深刻冲击和改造。当下,政府部门对繁荣乡村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对民间仪式的强力介入与征用,为传统民间仪式的再造增添了强大动力。但是,在此过程中,传统民间仪式的文化本真性却日渐剥离,这必然使其原本的象征体系难以复存,形式也终将难以为继。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既要着眼于促进其内生的价值转换机制和能力的发挥,更要着眼于仪式文化合理精神内核的挖掘与弘扬。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客家民间文化。客家人在向南迁徙和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也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新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和美学机缘。其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民俗,形成了客家民间艺术相对独特而又具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的地理区域,在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城乡一体化的加快能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城乡居民长久的文化心理也塑造了城乡居民不同的人格、思想和情感,因而在价值体系与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城乡文化交流.城市与乡村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各自有着自身的文化进化,从文化进化中寻求一条城乡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径来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早在13世纪以前,蒙古民族就与东西方世界各民族有了广泛的接触和文化交流,并相互建立了友好关系。随着蒙古汗国的建立和不断向外扩张,在客观上又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开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到了元代,与欧洲各国的来往和文化交流有了空前的发展。古代蒙古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等等。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丰富了蒙古文化。  相似文献   

14.
“义务本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观念。它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有产物,并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逐步深入到民众的观念中。“义务本位”观念之所以产生并能够支配人们的思想之久远,有着其历史和观念等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拟就“义务本位”观念予以分析,并阐述这一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今天的韩国,以祖先祭祀为本质内容的中秋丧祭文化既是对韩国人最重要、在韩国社会中覆盖最广,又是最具韩国人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实,从新罗开始至整个高丽时期的近千年,韩国人的丧祭文化还是以佛教式为主导。然而,从朝鲜王朝开始,随着朱子学的“一统天下”和《朱子家礼》的普及,丧祭文化逐渐转向儒教式。这种转向不仅在丧葬形式上,而且在生死观上也都表现出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在地两班”以“奉祭祀,接宾客”的生活方式,又为儒教丧礼文化在韩国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艺术设计自身具有的文化特质和丰富的实用艺术内涵 ,使其在开发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积淀丰厚地区特色突出的人文社会及本土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艺术设计与西部本土文化融合对艺术创新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新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创新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农村多元文化矛盾运动是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内源性的文化创新和外源性的文化整合及其交互运动是农村文化创新的主要逻辑路向,而文化和谐的和谐思维方式是农村文化创新最根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新农村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体系,有助于揭示农村文化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准确理解当代农村文化创新的本质内核。  相似文献   

18.
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是20世纪末出现的电视谈话节目之一种,它的出现体现了身处电视文化沙漠的人们对文化绿洲的向往和追求。《大家》于内涵丰富而客观理性的叙事中展现嘉宾伟大的家国情怀和动人的人生性情,《开坛》则在自由不羁的讨论中穿越时空、张扬人文精神,为观众奉献精神大餐。他们独特化、个性鲜明的节目制作艺术和共同化的人文内涵追求,是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成功的必备条件。但纵观当今电视人文谈话节目,人文精神的缺失正是扼住其发展咽喉的瓶颈。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找到市场与文化的最佳合力,既注重节目艺术个性的形成,又重视节目文化底蕴的挖掘,是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成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的"哄房子"活动不仅包含了宗教性的仪式——阿訇和满拉的诵经,也包括了世俗性的活动——亲戚朋友串门、吃席与答礼等。其不仅反映了传统村落社会中仪式活动对穆斯林社会的整合、对族群认同的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回族乡民社会中蕴含的民俗心理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20.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对儒家文化的误读,儒家文化被贴上性别歧视的标签,但儒家文化并非是性别歧视主义的。在性别问题上,儒家坚持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性别观,儒家不是抽象地谈论性别关系,而是着眼于具体的性别角色,儒家的“礼”为每个性别角色规定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规定了不同角色和不同性别的人之间互动所遵循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原则和“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恕道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