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从古地质、古生物、古气象等自然学科和三大茶树王为代表的人类发现———驯化———利用茶树的文明演进过程,以及普洱茶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提出并论证了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和世界名茶普洱茶申报世界遗产战略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东地区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诸多中东地区研究的通史性和专题性著作问世,国内中东史研究趋于成熟。2010年3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彭树智教授主编,王铁铮教授、黄民兴教授等撰写的《中东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地区通史性著作,《中东史》一书是对世界史学界的又一重要贡献,同时也是更好地界定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史中地位的一把标尺。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精神。经历了几百年的断代之后,中国茶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得以繁荣。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茶文化,以新的方式呈现着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其传承需借鉴日本和英国的茶文化,在经济与文化、高雅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发挥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发展本土茶文化。  相似文献   

4.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居住在云南省南部,主要分布在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元江、思茅、墨江和西双版纳等地,人口有120余万人。 哈尼族服饰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服装的式样、刺绣方法、花纹色彩等也有  相似文献   

5.
云岭高原馀脉,蜿蜒的澜沧江、李仙江流域,镶嵌着一块云雾缭绕、森林密布,茶园飘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神奇沃土,被人们誉为“绿海明珠”,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中国普洱茶的故乡,中国茶城——思茅。 绿色家园走进思茅,一个富有内涵和独特个性的生态园林城市的雏形便呈现眼前。在长3238米,宽40米的茶苑路上,1.7万平方米的有机茶组成分车带、隔离带正如一条绿色的纽带贯穿了整条大道。几年後,茶树组成的绿篱将和路旁的灯台树一道,形成一条富有思茅乡土特色的林荫大道。围绕着地委、行署提出的把思茅建成一个富有内涵和独特个性的生态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17日,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卫平教授在我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作了《形上智慧和生活世界--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趋势》的报告。陈教授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之趋向可以概括为"从'认识史'到形上智慧;从'认识史'到生活世  相似文献   

7.
马曜同志领导的联合调查组,得出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是封建领主制的结论,并向地委和省边委提交长达10万言调查总结报告。根据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西双版纳封建领主经济不同于封建地主经济的特点,又协助思茅地委,提出了有别于内地土改的和平协商方案,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践证明,西双版纳的民主改革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论三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峡在我国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茶树原产地、茶生活发源地、茶文化初创地。“三地”统一的地方 ,它在茶文化历史研究中发挥了奠基的作用、传承的作用和展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傣泐人又叫泐人(Lue),是傣族中的一支。在我国,傣泐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此外,思茅和红河地区也有少量分布。除了云南以外,境外的几个国家也居住有一些傣泐人。居住在境外各国的傣泐人,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云南的傣泐人已有了一些不同,在政治上也分别认同他们居住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仍然保持着对他们的故土西双版纳和他们傣泐人身份的认同。由于保持着这种认同,这个群体也就成为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10.
2001年5月,中国的昆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隔一年,吴新雷教授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它的问世,是中国昆剧界的一大盛事。主编吴新雷教授是中国戏剧史研究的知名专家,有《中国戏曲史论》等多部著作行世。其突出成就显著地体现在“昆剧学”方面。南京大学的昆剧和戏剧史的研究与教学,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发端。其  相似文献   

11.
三峡茶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三峡茶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分析三峡茶的历史发生、发展及其未来走向 ,从而为开发三峡茶文化 ,促使三峡地区茶事兴盛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茶在中华饮食文化中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客家人更是讲究喝茶的民系。数百年来,台湾客家人经受了严苛环境的考验,为了生存,不仅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性格,亦习惯于耕山种茶的产业活动。台湾客家茶文化蕴涵着浓厚的礼俗精神,其内涵常藉由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加以呈现。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客家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彰显台湾客家餐饮中的饮茶文化,并进而指陈未来台湾客家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崂山茶文化创新需立足于崂山特有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色。道教文化作为崂山文化的主脉,为崂山茶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沃土。道教文化与崂山茶文化融合,发展崂山道茶文化、养生茶文化与休闲茶文化,实现崂山茶文化历史与时代的接轨。  相似文献   

14.
早衰茶树是在茶树幼年期结束进入成年期的过程中受人为和自然因子的影响而表现出生长衰老的茶树。形成茶树早衰的主要因子有地力贫瘠、冬干、春旱、强度采摘、缺肥少管以及人为干涉等。运用深耕熟化、平衡施肥、行间覆草、茶行间作、留叶采摘等措施可改善茶园地体、地面及树体的生态条件 ,使茶园养成良好的宜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陕西茶文化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茶文化发展的每个历史节点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传说中的神农氏在陕西开创了五千年"茗饮之风";陕西形成了最早的吃茶习俗;陕西不仅把"茗饮之事"推广至大江南北,还将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陕西创制了中华第一茯茶。陕西茶文化不仅是中华茶文化的源头之一,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上宫廷贵族、文人雅士、僧侣道流、底层民众、秘密社会等五个社会阶层的茶俗存在明显差异,具有阶层性特征;茶俗、茶艺、茶礼、茶德和茶道有内在联系又各具特质。茶文化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走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陕西茶产业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千百年来,荼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之一。陕西茶叶由于产于秦巴山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也曾闻名一时,而今陕荼就像深闺中的小姐,优而不名、品牌多而不响,产品规模小,加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投入不足,经营分散。陕西茶叶产业如何突出重围,依托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借助政府组织和引导,加强秦巴茶文化研究与宣传,实施品牌整合和低产茶园改造,摈弃传统观念,做好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的推行和实施工作是陕西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茶禅论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禅,乃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禅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原产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国内流行的饮茶习俗就已经传入日本。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历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终于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经过千余年的历史变迁,日本茶道已经发展成为融合建筑、园艺、美术、宗教、思想、文学、烹饪等诸文化风格的以饮茶为主体的综合艺术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