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新文学运动中,朱自清以其独特的散文成为白话散文的模范。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语言的创新外,更关乎他的艺术审美趣味:一方面,他接受了“为人生”的文学观念,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另一方面,他接受了白话文的理念,但又借鉴了传统文学的语言观。由此,他早期的艺术趣味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内涵——以语言哲学而不仅仅以文学革命的理论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就会重新领略朱自清早期散文艺术的另一方面的真实趣味。  相似文献   

2.
《绿》和《荷塘月色》同属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佳作。《绿》坦露了作者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苦闷旁徨的寂寞情绪,两者格调上存在很大差异。《绿》和《荷塘月色》都设置“文眼”、寓情于景、比喻生动、注重叠词运用,表现手法上是相近的。两文相互补充,基本反映7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观念与理性的超越─—论朱自清早期抒情散文的审美心理尹钟宏艺术感觉是艺术创作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是艺术创作审美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力,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感觉又是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4.
晚清早期维新派在向西方探寻救国之方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的科技富国裕民观、科技人才观和科技引进观。晚清早期维新派的科技观不仅是当时维新思潮的重要内容,也是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探究晚清早期维新派的科技观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晚清早期维新思潮,而且对当下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海子诗歌文本的解析和对他人生轨迹的考察,探寻其内心的矛盾.发现海子的信仰世界经历了一个由诗歌圣徒走向理想破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反暴力的渐进革命观、英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以及反工业主义、反物质主义、反竞争的社会观的形成与罗素、肖伯纳、韦伯的思想及英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政治与社会理想虽然破灭了,但其不为追逐时代而抹杀自己个性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五四”时代之伟大。  相似文献   

7.
李维明 《小康生活》2005,(10):69-69
他儿时的“野心”很大,想当个麾下有百万之众的总司令。这个理想破灭得很快,一位强势小男孩挤进他们的圈子里。在接下来的“游击战争”中,那男孩的“军衔”始终在他之上。他退而求其次,仅仅当了几回“军长”。  相似文献   

8.
柳湘莲并没有新兴市民的气质和属性。他有仁侠仗义的一面,更有封建保守的一面。他的悔婚,使尤三姐理想破灭而自刎,反映出他的封建正统思想。前八十回柳湘莲就有了结局,未如脂砚斋所批,日后做了强盗。  相似文献   

9.
中日长篇小说《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堪称世界古代文学双璧。曹雪芹和紫式部两位作家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建构了一个理想世界——“大观园”与“六条院”,随着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观照,他们的理想又走向了破灭。  相似文献   

10.
一枚硬币     
凤凰 《社区》2007,(14)
春运期间,一票难求。从清早排到下午,总算轮到他了。他伸手掏钱,突然一惊,口袋里的钱没了。500块钱呀,几乎是老婆一个月的工钱。钱是昨天夜里老婆交给他的,让他一早来买火车票。什么时候丢的,他不知道。也许是清早在公交车上有人撞他一下的时候被摸走的,也许是在排队挤来挤去的时候丢失的……反正,买车票的500块钱是丢了,票是买不成了。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是西方古希腊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之一,他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研究政治哲学的先河,他的"德治"或"哲学王"治国的思想给后人留下许多美好的遐想;早期他由于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使他心中存有一腔报国之志,决意创建"理想"之国;现实的严酷却粉碎了他的理想之梦,他意识到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目的,必须辅之以"法治"的帮助;而以"德"治国又是他一生之中永远不愿撒手的理想情结,故辅以"法治"时又把认识善的理念之"德"置于法律之上,这就充分表现了哲学家的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无奈心境.作为后人,我们应该从柏拉图身上吸取和学习他那对治国理想的不懈的实践追求精神.  相似文献   

12.
汪曾棋是一个士大夫式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对美好人性的自觉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讴歌决定于他所接受的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的传统士大夫精神和内儒外道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一方面使汪曾祺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题材,另一方面使他的创作表现为对现实的逃遁.  相似文献   

13.
茨威格的一生有33年时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度过的,他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辉煌的文学成就的取得,都与那个太平时代密不可分.世界大战剧烈的"地震"把他抛到一种与过去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中去了,他的著作从自己的语言环境中消失了,一生热烈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化为泡影,作为犹太人又被迫重温犹太民族两千年的苦难史,他彻底绝望了!于是,"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了他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对调查研究的重视,为他后来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起了重要作用。从伟大而崇高的理想是促使毛泽东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动力、为救国救民而储才蓄能是毛泽东读书的明确目的、务实求真的优良传统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调查重要性的认识、现实性的思想性格促使青年毛泽东深入实际了解中国等四方面分析了毛泽东早期重视社会调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一生毁誉参半 ,然而至今中国人还是喜爱他 ,不只是因为他的诗 ,他在文坛上的贡献和地位 ,因为他在一个古老历史的国度里展现了对“新的政治 ,新的人生”的理想执着及对信仰、真爱的热情和豁达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作者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反复阐述生命重于轩冕利禄,生命至上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是<庄子>的作者对现实的深沉忧患而产生的.为此可推断出<庄子>的作者萌发了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觉醒,他渴望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同伴、自身分裂的和谐.即消除异化的思想.并由此生发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而获得逍遥自然的自由精神,最终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17.
沈约是齐梁之际的著名诗人和文坛领袖 ,其文学活动包括诗歌创作、提励文学新人、参与文学集团与倡导以“三易说”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思想四个方面。他所提倡的“四声” ,引起了声律说的广泛流行 ;求真向俗的文学思想更在当时起到了革除晋宋诗歌生涩僵硬的弊端的作用 ;而这种文学思想却又导致了后代诗人对沈约的批评与冷落。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的“魏晋人”人格理想,高歌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理想人格期待和现实角色扮演的吊诡性,促使其正视板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强烈的担当意识催生朱光潜顺时达变的人格救赎模式。从“魏晋人”理想到出世——入世说,这不但刻勒了时代变迁的印迹,更体现他顺时达变的人格建构活性。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田园诗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批判了污浊的社会风气,鞭笞了统治者扼杀个性自由的行径,体现了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流露了对淳朴民风的热情向往,表现了改造社会的理想主张。他的田园诗,是一个心怀悲悯、孤独寂寞的贤士唱出的乱世悲歌,在看似诗意的田园生活中,透露出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生命意识入手 ,论述了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思想。笔者认为陶渊明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 ,因而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但是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 ,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而对死亡的来临充满了焦虑和痛苦。本文不同意时下流行的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某些评价 ,而认为他是一位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杰出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