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尼采的反政治与反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一生贯穿反主题的立场.他的反政治观点是这一立场的运用与表现.尼采赋予"反政治的"以积极肯定的意义,指从文化角度对现行国家政权予以批评.尼采是反政治的,但非政治冷寞症者.尼采的反政治观导致两种立场要么产生一种旨在推翻现行政体的反抗话语和抗争策略,要么隐于政治之外冷眼旁观.对尼采政治思想的阅读必须和他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惟此才可达到对尼采思想的恰当把握和评判.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反暴力的渐进革命观、英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以及反工业主义、反物质主义、反竞争的社会观的形成与罗素、肖伯纳、韦伯的思想及英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政治与社会理想虽然破灭了,但其不为追逐时代而抹杀自己个性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五四”时代之伟大。  相似文献   

3.
反文化与其他文化类型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对权力的解构和对政治的诉求,但这种诉求即使在最强烈的时候也没有演变成政治革命,而是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反叛和对艺术形式的丰富,妥协为一种关于政治的想象和有限度的实践,并具体表现为对"乌托邦"这种理想主义的政治概念的推崇。在激进的反文化者眼中,乌托邦就是无政府主义;在稍有节制的反文化者眼中,乌托邦就是公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反文化者都不可能将其作为可行的政治秩序在现实中真正实现,但他们在此过程中秉持的批判观念,对人本身的尊重,对更好社会形式的向往以及它提供的可能性,是反文化为政治留下的可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二三十年代,蒋介石总的战略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由他本人实行独裁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共和国。为实现这一目标,蒋介石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联美、抑日、反苏的战略;在对内方面,则将“攘外必先安内”定为国策。他最早提出的“安内”,是针对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反蒋派,其后才把主要矛头指向共产党,但也没有放弃讨伐国民党内的反蒋派。1997年2月,台湾开放蒋介石档案即《大溪档案》,它为研究二三十年代蒋介石军事政治战略,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理查德·罗蒂与斯坦利·费什两人往往都被文艺理论界简单地斥为"反理论"者。事实上,就罗蒂而言,这与其反本质主义的哲学立场紧密相关,所谓"反理论"即是反本质、反实体、反基础,而且,虽然罗蒂否定哲学充当文学的基础,但他并不认为文学完全可以摆脱哲学的影响;就费什来说,尽管其"反对理论”的口号的确易生误解,但他实际上反对的是大写的、本质主义的不变理论。这是他们"反理论"的共同真相及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记住希拉克     
是年轻时候的狼还是老年的雄狮,希拉克的政治遗产不止是反对伊战人们习惯在一个政治人物结束时盘点他的政绩,挖出那些最不为所知的幕后故事,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不再享有特权。但对于如  相似文献   

7.
评论布哈林革命的政治生涯,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他的过渡时期的理论问题,这一点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但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有两种倾向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一种是以苏联学者为代表,他们全盘否定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理论,认为他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反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党内反苏富农路线的右倾机会主义代表人物;另一种是以西方一些学者为代表,他们为了全面否定斯大林,特别是否定他的农业  相似文献   

8.
休尔姆是他时代的新观点的代言人,但不是新观点的创始者。他夸大了他的“现代主义”,把这种态度的改变形容为由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转变为“宗教态度”的复兴;他把自己时代的一切变革全看作是“文艺复兴精神的崩溃。”文艺复兴精神被他定义为人类可臻于至善的信念表现,而促使其崩溃的则是原始罪孽信念的复兴;其结果在哲学上是从理性主义到反理性主义,在政治上是从自由主义到保守主义,在艺术上是从表现主义到抽象。休尔姆的反浪漫主义现在还很流行,但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一些没有为他预见的事情却为人们看出来了。政治上人道主义的崩溃带来了法西斯和集体屠杀;他的徒众中,德米朱为佛朗哥送了命,路易士赞揚希特勒,庞德为墨索里尼广播。休尔姆的“保守哲学”是一堆混乱、模糊、不完整的艺术思想和形而上学思想;他坚决相信权威主义,相信秩序至上,行动至上,而这些原则的狰狞可能性他却没有感到。体尔姆的影响在诗歌上最为直接,但他提倡的意象主义并不是他首创的,而且意象主义在诗歌史上也只是短短的一章;他自己只留下五首泛泛的作品。总之,休尔姆是一个名气远远超出自己成就的人。  相似文献   

9.
冯雪峰认为,“文艺团体是一切作家,一切文艺工作者的自由结社”,“文艺上的团体,绝不能代替政治的结社”,也就是说,文艺社团的灵魂是自由的,文艺社团与政治组织应当有区别,这表明他对文艺社团高度政治化、政党化、行政化倾向的警觉。冯还认为,文艺团体的根本目的是为推进人民的精神自由服务的,这又表明其文艺社团观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作为一种理论预设,这本身就蕴含着不可调和的逻辑悖论。即一方面把文艺社团看作一切作家、一切文艺工作者的自由结社,另一方面又把文艺组织看作是革命斗争的工具。解放后的冯雪峰一度身居文艺界高层要职,既享受到体制化、政治化文艺组织给他带来的种种政治、经济上的实惠,又饱受体制化、政治化文艺组织给他带来的一系列灾难。虽说他和他的同道者们举办同人刊物理想的破灭了,但它对建国初期文学生态的体制化与反体制化、政治化与反政治化的双方力量消长,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伯恩施坦实践活动与思想理论初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伯恩施坦从一个反封建的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 ,转变为一个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者 ;他长期流亡国外 ,奔走呼号 ,为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作出积极贡献 ;他参加苏黎世三人团 ,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但认识错误态度诚恳 ;他在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等报刊编辑的 15年 ,是他马克思主义者的 15年 ;他坚持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主张 ,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中有不少合理因素 ;但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