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统计》2013,(3):38-39
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新村建设。在乐山成功迈进全省“千亿俱乐部”的豪迈征程中。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秀美乡村”主题,乐山“三农”.工作成功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的好成绩,与二、三产业一起比翼齐飞。  相似文献   

2.
数字     
《四川省情》2007,(10):47-47
苍溪县新农村建设突出“五到位” 近年来,苍溪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突出“五到位”,在全县启动建设生态小康新村97个,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成功探索出“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惠民”的模式。得到了省、市乃至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CCTV-7《乡村大世界》“新农村路上”栏目全国首站走进绿色苍溪,先后有9个省200多个县市前来考察学习。  相似文献   

3.
声音·数字     
·声音·苍溪县新农村建设突出"五到位"近年来,苍溪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突出"五到位",在全县启动建设生态小康新村97个,稳步推进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谭书 《四川省情》2006,(10):53-54
书记走进“人民村”2006年2月9日,省委书记张学忠冒着新春后的第一场春雨,来到资中县鱼溪镇人民村考查新农村建设,顺便给村民们拜年。村内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一尘不染,一幢幢富有川南民居浓郁气息的小楼房耸立两边。山坡上的经济林——塔罗科血橙长得枝叶繁茂,一片郁郁葱葱;山下一口连一口的鲢鱼池映着新村的倒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园林图,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张学忠书记在农家小院里与村民们亲切交谈,得知村民们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700元,不少农民家里有电话,身上有手机,由衷地高兴,对该村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  相似文献   

5.
杨秀彬 《四川省情》2006,(12):48-48
资中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大县,总人口132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余万,工业化程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2005年以来,资中县按照“围绕资源建企业、围绕企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建新村”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了新村建设前期规划和部分村、社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对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围绕资源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中典型的盆地丘陵地貌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气候造就了资源丰富,土特产品众多,是全国商品粮、瘦肉型猪、水果、特种水产品基地县,是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资中冬尖”、“球溪鲶鱼”享誉全国。充足…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具体要求。本课题根据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情况,按照“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建立了包括25项指标的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开展专项评价,提出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海 《四川统计》2014,(1):62-62
在充满希望和期待的2014年,郫县郫筒街道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县委、县政府“水润蜀都,生态郫县”要求,突出以沱江河综合整治为首的重点项目推进,创新城市社区社会建设管理及细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并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力促干部队伍效能进一步提升,奋力打造“美丽富裕,和谐幸福新郫筒”。  相似文献   

8.
王存志  李茂鸣  潘忠 《四川省情》2007,(9):40-40,23
四川省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新农村建设在四川开展以来,特别是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农村干群关系相对融洽,出现了"幸福梅林"等农村超越城市的典型。但是,丘陵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省委、省政府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十大工程”之一,重点推进。本文试图结合黑龙江省及黑河市开展新农村建设七年来的实践,借助统计方法总结、探讨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工作对策,为深入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贾翔 《四川省情》2016,(12):20-21
“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四川民族地区在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不割断民俗传统的前提下,全域规划、连片推进,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住进了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承载现代生活的新村新居,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用那特色的乡愁味道吸引了八方的游客。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自己的新生活,村民们的幸福故事讲不完……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泸州应按照“坚持一个中心、抓着两个着力点,推进三化,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加强五项建设”的思路(即新农村建设的一二三四五)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建设新农村投资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开局之年,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军号角,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勾勒出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结构的优化,为实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探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问题,研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机制,对于加快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构建和谐新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贵州统计》2009,(4):47-48
道真县委、县政府针对新农村建设实际,在全面调研基础上,依托207省道在全县境内改扩建之先机,提出了沿207省道在县境内的沿线作为打造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百里示范长廓”,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看有形象,学有榜样,做有经验”示范,以此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作为统计部门,本着“党委政府决策到哪里,统计工作就要服务到哪里”的工作理念,为使县委、政府全面客观真实了解“百里示范长廊”建设状况,我们专门组织了这次调研,并形成此调研报告,仅供县委、政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点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第1期四川省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分列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一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目标,推动农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起点。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当前四川“三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收入增加,但是这些变化是建立在低水平基础上,并没有从…  相似文献   

15.
孟祎旻  刘立国 《山东统计》2007,(5):30-31,24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全市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声音·数字     
·声音·当前新农村建设有“五难”一是农民主动投入难。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中,自己是受益主体、建设主体、投入主体,把自己当作  相似文献   

17.
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意义非常重大。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三农”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略。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了我们党驾驭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本领。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问题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金融机构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我区依托传统优势和地区资源优势,把建设内蒙古现代化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积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在内蒙古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梯次推进、典型示范、村民主体的原则,立足实际,因地  相似文献   

20.
吕琳 《四川省情》2006,(5):16-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是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农村,脱离农业形成了惯性巨大的趋势。农村新增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