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次旺 《西藏研究》2016,(2):33-42
吐蕃时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主要包括宫殿建筑古迹、宗教建筑古迹、墓葬建筑古迹、石碑铭刻古迹、历史文献古迹资源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了解和认识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十分必要,尤其是探讨其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吐蕃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宗教文化、佛经翻译、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西边关要塞古村镇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地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军城到治城的发展,聚积了多元、多样的文化资源。伴随着村镇功能的演变,右卫镇逐渐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既包括传统的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又蕴含现代的绿色资源。因此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探讨右卫镇的保护,应提倡传统文化与绿色资源相互结合的多维、立体保护模式,一方面增强绿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打造传统文化的绿色环境,这样才能实现边关要塞型古村镇的合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在国内外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它们与人文历史、自然山水一起构成旅游目的地的“四大板块”。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集体文化记忆视角观察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以个案形式探索并阐明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共融促进关系.通过对云南双柏李方村的实地走访与考察分析李方村特色文化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提出进一步对应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策略,包括基础设施改进与文化建设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共融合,丰富群众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5.
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阐述构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基础和条件,探索了构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思路:通过整合西部各地区宗教旅游资源,将西部宗教文化旅游圈打造为带给人类心灵宁静的神秘旅游圣地.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宗教旅游文化圈的实施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可以将宗教理解为信仰性资源与合法化规则的神圣同盟。教理教义是宗教的合法化规则,教规、戒律、禁忌是宗教的支配性规则,宗教仪式是宗教的表意性规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减弱宗教合法化规则中的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加强宗教表意性规则中的文化功能,发挥宗教支配性规则中的伦理规范功能和心灵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精神财富,是见证历史神具有重要意义。鄂西北是红色文化的沃土,有无数的革命烈士,在此书写着辉煌的革命历史,红色遗存数量众多,分布着上百家红色旅游资源点,研究鄂西北地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系统的梳理和摸清红色文化家底,对于促进当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十堰市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从六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义,包括其特征、分类、开发利用等,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是鄂伦春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儿女的家庭教育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中自成体系,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等独特方式把生产生活技能教育、传统习俗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礼仪教育等家庭教育内容融为一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鄂伦春族现代家庭教育中文化内涵和元素遗失严重,家庭教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不尽合理。鄂伦春家庭教育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要秉持传统家庭教育精神的自信与坚持力,争取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利用大众传媒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保持现代鄂伦春家庭教育的活力,促进其良好的进行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论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促进乌江流域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例,对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资源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同时具有精神和物质双重属性,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可分为国家维度、学界维度和社会维度三方面.文化资源传承的局限性表现在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处于濒危状态、整体保护缺乏统筹规划、文化资源保护形式单一等方面.民族文化资源移动码书建构设计理念应该以保护和传承为目标原则,根据民族文化资源的特定属性而设...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要义之一。作为全国宗教和谐的典型代表省份之一,云南宗教文化融合的本土民族化、民俗化与世俗化,诠释着多元宗教兼容并蓄的"宗教生态平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推出一种源于笔者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调研实践和学理探索的理论模式-宗教文化类型。笔者概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整体情况,介绍本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探索过程,阐明了宗教文化类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并结合对人类学文化研究理论轨迹的整理和评述,论证了这一新理论模式之所以成立的认识论和实践基础。笔者认为,宗教文化类型是对当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诸多理论的继承和补充。利用这个理论模式,我们可以有效的进行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动态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能为宗教文化动态的宏观把握提供有效视角,而其应用价值则体现于能为局部地区宗教民族志的微观研究寻找合理的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宗教、习俗文化是青海城镇文化的一大特色。青海是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重要园地,执政者推崇备至。宗教文化之兴盛也反映在城镇的建筑文化之中,宗教的节日活动也成为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城镇经济之发展,使其成为五方之民杂处之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居民,构成不同的文化需求层次,使城镇习俗文化既有共性,又具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4.
论广西旅游对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文化经济时代为人文学者提供了巨大的用武之地 ,因为他们最大限度地享有文化经济这一经济形态最重要的资源也就是文化资源。刘三姐文化资源是广西宝贵的文化资源 ,作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近年来它已经获得了有形的开发。广西旅游应该充分开发利用这笔丰富的资源。文章对广西旅游如何开发利用刘三姐文化资源提出了具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广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 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演变过程较为完整, 考察其历史, 从建立、维修管理、经济来源、世俗和宗教活动、功能演变等方面做研究, 可以发现影响伊斯兰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国家权力、商业活动、社会运动、人口数量、民族成分等方面。本文认为在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运用, 有效地结合田野资料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统领文化资源开发价值导向。作为民族地区的赤峰市是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文化资源开发是赤峰市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内涵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本文从赤峰市丰厚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入手,根据实地调研并运用系统论思想,构建赤峰市文化资源价值联动机制框架,试论分析由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形成经济价值,进而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互动,同时兼顾社会价值引领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达到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三者联动协同发展以及价值联动机制对促进赤峰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忽视文化生态保护,致使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由此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民族生态位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也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资源受到破坏主要是由文化生态受到破坏而引起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主要是保护该文化生成的最为主要的条件,即保护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赫哲族作为北部边疆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对赫哲族文化资源的分类梳理,从文化建档、资源整合、数字人文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将赫哲族文化元素构建成系统、完整、丰富的资源体系,并论述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震之后,重建成为玉树最为急迫的问题.结合玉树的地区实际和现有资源情况看,文化产业重建成为玉树重建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玉树文化产业重建在自然、人文、历史、民族、宗教方面的资源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玉树文化产业重建目前面临的显性和隐性矛盾.在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思考之后,本文提出了从人力开发、观念破壁以及推进玉树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切实稳步拓展玉树文化产业重建之路,以恢复玉树的发展,并借此契机实现其经济与文化上的腾飞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西藏传统体育是西藏人文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在西藏高原地域环境和地域条件及藏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并在西藏经济社会的进程中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得到认识。它和西藏历史、宗教、艺术等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西藏地域特点和丰富多彩的藏民族文化,深入开发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存和发展具有藏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全民健身机制,使传统体育资源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