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题组通过自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调查问卷",从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以及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来考察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调查发现:四川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且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的践行存在脱节的现象;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推行力度不够.为此,本文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化、大众化;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强化农民的参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文化。在沿海开发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而要培育和打响富有沿海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须在强化生态意识、深入规划研究、创建生态城市、发掘历史遗产、发展生态旅游、建立长效机制诸方面有新举措、新作为,以此推动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3.
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人类受自然界影响作出内生性的理念意识塑造,生态意识的培育则是生态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自觉、主动地利用法律、政策、媒介、市场等对人的行为实施强制约束、意识改造、激励引导.生态意识的觉醒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代,表现为对自然的懵懂认知和敬畏;工业文明时代,表现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反思和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生态文明时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代表的现代生态意识,开始科学认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辩证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张生命共同体理念进行协同保护和全球治理.在生态环境的培育上,媒介要发挥信息传递和知识普及功能,增强生态科学意识;用好宣传教育和思维约束功能,唤醒生态道德意识;借助示范说服和案例引导作用,激发生态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4.
从农民理性的视角出发,采用在荆门市X镇“二村一社区”的调研数据,研究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农业清洁生产和农民绿色生活状况,分析农民在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生态理性等特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水平总体较高,农业清洁生产并不理想,农民绿色生活方式有待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尚不明显;政策认知、清洁生产分别与绿色生活正相关,政策认知、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各自与建设成效正相关。据此提出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政策认知水平、形成生态意识行为自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发展农村绿色文化、培育农民绿色生活方式,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格局等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福祉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客观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共在、共存、互为伙伴关系的生态自然观。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策略和路径,一是必须让大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解决该问题的紧迫性;二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是现代生态问题的直接根源。构建生态文明,就是在意识层面改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强化人与自然的平等,以构建生态意识文明;在法律层面健全法制而约束人类行为,以构建生态法治文明;在实践层面注重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构建生态行为文明。这些都是要使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想深入到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相似文献   

7.
中央精神和现实考量均要求沿海地区明晰海洋发展的基本情况、探寻海洋发展的规律。为此,从战略高度和地区视野,开展沿海地区海洋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对于深化海洋发展内涵认识、科学把握决策依据和方向、沿海地区横向间比较借鉴、审视以往海洋发展评价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沿海地区海洋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把握海洋发展的时代内涵与海洋发展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其涵盖的内容既体现当前沿海地区海洋发展的过程与取得的成就,又顾及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对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海洋管理、海洋保护等人海互动过程中所显现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综合程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与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要破解生态难题,必须唤起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系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强调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高校培养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结合现有的工作经验,首先简要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意义,随后阐述了培育的内容,最后阐述了“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以供相关人士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的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在文化伦理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本文主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上位文化,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要求性。文章认为:在发展这个目标上,非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非遗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独特价值;而对二者矛盾或冲突之处,应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再认识非遗保护,以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生态性;与此同时,非遗保护工作还要体现培育国民生态素养的积极义务。  相似文献   

12.
梳理海洋生态文化零散的、多学科的内涵与相关实践,以多元主体及其互动为主线的综合视角诠释海洋生态文化的形成、体系和实践模式。研究认为:(1)海洋生态文化认知经历了“观念萌发感性认识理性响应理性-感性交融”过程,且认知逻辑上实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资本逻辑向保护逻辑,继而向服务逻辑的转变;(2)海洋生态文化涵盖物质、行为、体制三层面,不同空间尺度下起主导功能的主体不同,不同主体在建设海洋生态文化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且相互掣肘;(3)海洋生态文化实践体系包括以政府主导的规划编研及其实施、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法人管理文化、公众的海洋意识与生活行为等,且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实践过程存在政府强势推动,法人组织与公民海洋意识淡薄且缺乏行动指引,海洋生态文化实践亟待提升科学普及与媒介引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是实现国家与社会协同共治的决定性因素,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当下和未来的公益广告应将生态文明传播作为一项主要任务,致力于解决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现实问题、突出问题,在坚持价值导向的前提下以提升知晓度、践行度为主要目标,以知识传播和促进环保行动为着力点,将引导绿色生活作为一个主攻点,倡导在日常消费中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应像商业宣传那样用心、用力做好公益广告,认真进行生态文明传播的策划和效果评估,努力达成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实效目标。  相似文献   

14.
生态意识是一种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意识,是人类千百年来通过与自然相处、通过付出沉重的代价、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命意识。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文明的表现。语言生态意识也是如此。当今世界语言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语言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中国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于积极向上的公民意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实情况,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湖南省不同类型的十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生态意识不强、课程体系不全、专业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各高校须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运行机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和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以充分发挥高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众的海洋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阐述海洋意识的界定和海洋意识体系的构成,基于大连7.16油管爆炸事件后网民在论坛上发表的意见,探析当前沿海地区民众的海洋意识,并提出中国公众海洋意识体系构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文明的组织构架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由生态物质、生态技术与投入、生态精神三方面构成.生态环境意识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动力和逻辑起点,生态环境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保证,生态技术与投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媒介、手段和助推剂.文章从上述方面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向的今天,将“文化自觉”理论运用到生态文化领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想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从认知角度来讲,生态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又是一种生态价值观,其本质是生态理性,具有历史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实践角度来讲,生态文化自觉的实现要遵循继承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民众生态意识的发展水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影响,是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变革的驱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经历了建国后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反思启蒙、新世纪以来的基本确立及新时代的深入推进阶段,中国民众的生态意识也从最初的无知无觉到在危机中萌芽生长,再到觉醒发展。回顾这一变化历程,可以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策层生态认知理念的深化,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法制建设的完善,培育宣传工作的推进,大众媒体发展等方面总结其影响因素,反思其发展规律和发展条件。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充满着未知的风险与挑战,要想稳步推进中国民众生态意识走向积极成熟,需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民众生态意识成熟提供物质基础;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生态立法和监察执法,为促进民众生态意识成熟提供重要保障;把握着力点,完善生态意识教育体系,为促进民众生态意识成熟提供必要文化基础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