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对活生生的审美知觉的描述和向往,意味着人们渴望追寻到鲍姆嘉通aesthetic(感性学)的原意,返回到希腊人称之为"感性经验"的那种基本的和具体的人类原初经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的美学认识论的基础。审美知觉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的阶段和反思和情感阶段。审美知觉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性的现象学的知觉,是一种纯粹的知觉,也是一种能把艺术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它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归纳性的。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的审美观照理论史鸿文审美观照亦称审美静观,它涉及到审美活动中进行静心观赏的心胸、态度、意境、方式等众多问题,是现代审美心理学的重大课题。现代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布洛、维吉尔·奥尔德里奇、耶洛姆·斯多尔尼兹以及维瓦斯等对此均有独到的见解。而在我国古...  相似文献   

3.
审美经验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和现当代中西方美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审美领域扩张与重建。审美经验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成为新时代美学基本理论重建的首要领域和基本问题。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以重塑知觉在审美中的核心地位为基础,通过知觉的首要性、优先性、普遍性、直接性、一体化和身体来源等特征的创新性阐释,实现对环境审美经验结构要素的重构和发生机制的重释。这不仅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以来审美经验解释的二元论结构,也为新时代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提供了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4.
心理距离、审美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与空间造就了心理距离,心理的距离创造了审美,旅游活动恰恰就因为其自身时空变迁的特点,而演绎为了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是一种情绪上的认知,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往往有知觉的闭合原理和再造想象的参与,所以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呼唤关于景区景点的一种开放性的弹性结构,旅游者不仅可以审美、赏美,还可以创作,旅游者也因此在距离与审美、审美与认知、审美与创作中不断的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逍遥、游和康德的自由、游戏,本质上都是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庄子的逍遥、游主要是从日常技艺、人生和体道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不期然而然地吻合于艺术和审美的自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追求的结果,康德的自由、游戏主要从艺术和审美本身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他们两人的自由都指向艺术的自由,审美的自由。庄子与康德都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心灵上的自由,但他们都未把自由抬高到绝对无限的地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而是要受到其他条件制约的,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生产性的审美活动(审美价值生产为主的活动)和消费性的审美活动(审美价值消费为主的活动).无论生产性的审美活动还是消费性的审美活动,都需要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凡审美价值的生产,必须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由于审美主体的个性各异和审美对象的无限丰富多样,使得任何审美价值的生产过程都独具特点、与众不同.审美价值的生产形态大体上可以归为四种,即崇高(壮美)型、优美型、悲剧型、喜剧型.  相似文献   

7.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视野中庄子之"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是贯穿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属于艺术审美领域的范畴,是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人生、审美层次的呈现和展示."游"和"道"密切相关,道属于本体论层次的概念,游属于生存论层次的概念.庄子的"游"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在许多方面与后现代主义的运思理路相契合.文章从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消解、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和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等三方面对庄子的"游"作了后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9.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可供性具身认知内涵及其生态交互意蕴,对于理解数字空间艺术的审美活动本质与发展趋向具有导向作用,能促进创作者更好地把握数字空间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逻辑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得出结论,数字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多维感知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以生态交互关系为实现途径的审美活动,强调身体感知与内心情感相通的审美体验。数字空间艺术审美趋向是以审美知觉引发的身心契合体验为审美特征,通过虚拟空间对艺术与人的和谐整体事件的构建,最终通过唤醒人的自然性实现生态自我的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11.
庄子重视"心"学,要人突破"成心"之偏见局限,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并以开放的心灵去观照事物.本文就从庄子的开放性心态切入,从"无己"忘我的审美心态、"无功"无名"的超功利性审美、"虚静"空明地观照审美客体、审美中的纯素淡然之心4个方面阐述了庄子的开放性心态在美学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知觉研究对于解决美术与设计的种种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借助分析美学的研究成果, 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探讨审美知觉问题.正如分析美学对看、 听等日常知觉概念的分析所认为的, 审美知觉的意义也在于具体的审美知觉活动之中.日常知觉与审美知觉的差别, 只有在对具体"生活形式"的描述中才能真正区分, 这正是回答关于美的一系列提问和理解美术与设计的问题的关键.语言是密切介入知觉的, 语词在来源上与直接的知觉经验密切相关, 当我们知觉这个世界之时, 就已经准备好了用以整理客观事物并对它进行处理的工具--语言.  相似文献   

13.
建筑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 建筑审美活动的这种历史具体性决定了建筑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在审美文化学的视野中, 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审美冲突、审美分化、审美整合、审美调适等四个机制作用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庄子美学思想中三个具有辩证因素的问题。一、美与丑。指出庄子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人格美。二、“无用之用”。论述了庄子认为不能片面地强调审美活动的社会功利,应遵循审美本身的规律,最后实现它的社会价值。三、“大美”与“众美”的关系。庄子首先提出“大美”是绝对的,“众美”是相对的,“众美”是依存并服从于“大美”的。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美学重建中出现了一种超越康德的"审美学"回到鲍姆嘉滕的"感性学"的倾向。但对于一种更具有整合性、普遍性的新时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来说,无论是康德意义上的"审美学",还是鲍姆嘉滕意义上的"感性学"都是需要反思的。鲍姆嘉滕"感性学"的主体性原则导致对自然审美的忽视;"感性学"的感性认识能力对身体及"非完善感性认识"的排除,又使其无法很好地解释身体审美和当代艺术审美活动;"感性学"作为主要依据诗歌艺术建立起来的"自由艺术审美模式"也限制了它对自然审美活动的解释力。对感性学、审美学反思的目的,不是要完全离开"感性学",而是为了促进一种新时代的更具整合性、能更好地解释当下所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新审美学"的重塑。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主义的视野中, 审美知觉首先被经验主义美学家视为一种与"外知觉"相对立的"内知觉", 夏夫兹伯里与哈奇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他们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内知觉的特征.但内知觉究竟所指为何, 两人既未能提出明确的界定, 也难以提供确切的生理学、心理学上的证据.不过, 他们对知觉的重视, 使知觉成为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无论是费希纳的实验美学, 还是立普斯的移情美学, 以及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美学, 都以具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展开对审美知觉的分析, 这种分析, 既是对"内知觉"研究的一个修正, 也是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审美知觉论李天道登临探索,遇物斯感,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开展,都离不开审美感知觉对外物的感知遇合。《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庄子的"气"具有三种基本的意义。庄子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通过"听之以气"的途径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真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庄子的"气"论对中国哲学影响巨大,奠定了"气"的宇宙文化在中国文化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它生成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审美范式及其美学的独特品质,对中国美学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在视知觉层面阐述了审美心理动力机制,推动了审美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进程,但该理论过于专注视知觉直接经验建构的普遍心理基础和基本机制的建构作用,未能与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等方面的意义建立起联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实际上,不仅"纯粹的形式",而且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等方面的意义作为刺激物也会以力的式样在人的大脑中不断积淀并以同类型力的形式进行遗传。这样,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不仅能够在视知觉直接经验层面上解释普遍的审美心理基础和基本机制,而且能够说明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等因素在审美心理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解释了审美心理机制的历史差异和个体差异,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完善的审美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自然审美的一体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审美活动形式的分析入手,比照艺术审美,重新阐释自然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以及二者的关系,认为自然审美活动具有一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