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冲击激发出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国思想界从洋务运动至五四时期先后提出“中体西用”和“西化”作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到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又以文化论争的形式出现,其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了以往。尽管这场论争存在着从文化层面探讨现代化理论而忽略其它层面等局限,但它所提出的“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以及直接用“现代化”一词表述的种种模式与理论,既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立的理论意义,又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京剧样板戏的兴起 ,除了与当时左的政治思想路线有关 ,而且还有 2 0世纪中国戏剧史内在逻辑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 2 0世纪 3 0年代的“主题先行论”、40年代的“旧剧革命论” ,它们发展到 50年代便演绎为一场粗暴与保守的论争 ,而京剧样板戏正是这一论争与特定历史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矛盾逻辑”思想的新理解———从非经典逻辑观点看桂起权众所周知,毛泽东的《矛盾论》成书于1937年8月,而在解放初正式发表时作了较多的修改,特别是删去了第二节“形式论理学的同一律与辩证的矛盾律”。原因是:该节内容由于受苏俄30年代哲学的影响而把...  相似文献   

4.
由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在《人文杂志》发起的关于“矛盾”理论的论争,由于马佩、邓晓芒、桂起权诸位著名学者的参与而格外引人瞩目。由于我的一篇文章(1)是引发黄先生思考和研究辩证矛盾理论的主要“触媒”之一,加之讨论中多处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我的学术观点,黄先生多次邀请我参与论争.最近仔细研读了争鸣各方的文章,感到这场论争的确具有重要意义,若能继续进行深入研讨,能够触及现代逻辑哲学及一般哲学研究的许多根本性问题。故撰写此文,以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展开。1.何谓“逻辑矛盾”?黄展骥先生把辩证学派划分为“鹰”、“鸽”…  相似文献   

5.
真理与谬误的较量——评四十年代巴金同赖贻恩神父的论战●杨益群四十年代前期,我国抗日文化运动中出现过轰动一时的论争,这便是杰出的爱国作家巴金同英国神甫赖贻恩关于“生活标准与道德标准”的论争,其时间之久,程度之激烈,规模之大,堪称巴金生平中绝无仅有,也是...  相似文献   

6.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范耀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人们一般是将它作为绝对对立的状态论述的。挑起论争的胡适更是被认为“思想荒谬,态度横蛮,理由薄弱,逻辑不通”;甚或认为他“流毒最广”,是“最狡猾的敌人”;“投入到...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文化论争,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五四”的激进反传统与80年代的文化热,“五四”的新儒学思潮与90年代的国学热,儒学的历史定位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此加以揭示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9.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评价李安增刘煜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关系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理论探讨,史学界曾给予长期关注与评说。一般教科书和多数论者认为,在论争中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了“猖狂进攻”,是“恶毒的挑战”,这场论争是“两种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两场围绕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之关系的论战。两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面之广,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都是少见的,对我国现当代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二十世纪中国逻辑思想论争的历史反思》一书(由我国逻辑学界前辈学者沙青先生与青年学者张小燕、张燕京合著,以下简称“《裂变》”),对这两场论战及其相关背景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梳理与深刻独到的剖析,值得所有关心当代中国逻辑与哲学的发展走向与历史使命的学人阅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回顾与审视三十...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围绕宪政民主路径的选择发生了三次论争。一是清末围绕“开明专制”的论争 ,论争双方都承认国民程度影响宪政道路的采择 ,但双方给出了不同的判断 ,共和立宪派更否定了依靠清朝统治者推行立宪的可能 ;二是民初围绕袁世凯专制行为展开的论争 ,论者较系统地批判了所谓的“开明专制” ,提出只有实行宪政民主才能促进国民程度问题的解决。在对中国宪政民主路径的采择中 ,孙中山的“训政论”日益系统 ;三是 30年代关于“新式独裁”的论战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新式独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4.
走向社会主义实际的实践唯物主义──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分析》张一兵在我国哲学界,实践唯物主义已经“火”了好一阵子。1988以降,这场讨论已经完成了一般外在结构和理论原则的论争,进入专题和深层逻辑的建构。这也是较为艰难的一步。由此,能在实...  相似文献   

15.
刘芳 《天府新论》1996,(2):80-84
对“问题与主义”论战意义的再认识刘芳“问题与主义”论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三次大的论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论争。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次论战的评价,更多的是从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以否定。以致使后人对这次论争的意义缺乏全面...  相似文献   

16.
日常语言学派风味的逻辑分析──评黄展骥的“悖论研究”桂起权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在香港从事逻辑与思想方法论教育约有30余年,又是《公教报》、《青年报》等多家港报的逻辑专栏作家,因此在逻辑教育方面对一代香港青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  相似文献   

17.
“一分为二”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乃至整个辩证法的简称或通俗的说法。它在中国的一代人中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不仅如此,“一分为二”还在20世纪下半叶引起过不小的哲学论争。如60年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又如八九十年代以至今天,“一分为三”与“一分为二”的争论。这足见“一分为二”之于现代中国哲学史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现在哲学界没有多少人谈论“一分为二”和辩证法了,而多忙于谈论“主体性”、“后现代”一类话题。但我们认为,哲学史总是需要不断地进行发掘和总结的,因为哲学史就是哲学。哲学通过对自…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左翼文艺思潮高涨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阵线与它的对立面,就文艺与文艺家的"自由"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不仅对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而且对新兴的无产阶级大众文艺运动的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对这场论争的意识形态建构,特别是文艺"自由"观念内涵的演化及其核心范畴的学理逻辑作深细的历史梳理就变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论“可此可彼”!──再答复马佩教授(香港)黄展骥1.前言我曾发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并行不悖吗?》(《人文杂志》1994,6。下注的期刊年代期数均指本刊),很高兴获得马佩教授的“回应”:《也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995,3)。及后...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和新文学是在不断论争和分化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就与左翼文学发生了论争,它不同于发生在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而有着丰富的美学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在挣脱传统经学和玄学束缚之后而有了审美的自觉,从逻辑的、理性的理论构想走向了文学的审美创造,在文学与时代、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尚力与闲适的审美裂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