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迁移是明清以来突出的社会经济现象,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如汉口、上海等地吸引了大批人口迁入,形成众多移民聚居的社区。自晚清倚仗湘籍官员的支持,湖南宝庆人占领汉口宝庆码头之后,大量宝庆籍移民聚居生息繁衍于此,从事城市社会底层职业如码头工人等。随之而来的还有"道士之乡"宝庆府新化县著名的正一道士。正一道士的宗教活动主要是在社区内做斋醮、放焰口、超度亡灵,还有率领居民进香南岳等。通过共同的道教信仰和仪式,汉口宝庆人激活了被遗忘的集体记忆,共享了因移居和迁徙而疏远的社团情感,重建或凝聚了因居住在异域他乡的生存压力而被疏离了的社会关系。在明清至近代移民社区发展进程中,以及在社区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传统宗教与信仰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正一道士的入门教育为例,讨论仪式音乐何以能成为许多宗教对初入门者进行宗教传习的主要手段。首先呈现上海正一道士教育传统给仪式音乐学习赋予的角色,然后说明并批判包括道士自身在内的观察者通常为这种教育传统给出的"经济理性解释",接着分析、批判了近年来稍见流行的"宗教身份标识说",即以"仪式音乐为道士身份的标识"来解释这一教育传统的做法,最后,援用认知人类学的视角和概念来分析上海正一道教的《进表科仪》,据以论证仪式音乐之所以会被采择为此一教育传统的入门课程,终极原因在于仪式音乐在辅助记忆和激发、训练想象力这两方面的卓越功效。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存在及性质,对之加以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意义及功能以及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和作用。为此,本文探究了对中国宗教性质、中国宗教当代存在的认识以及“中国特色”的宗教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上具有商榷性、前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思考,并论及对中国无神论实践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4.
民族的散居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宗教是影响民族散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过来民族的散居化过程也会极大地影响宗教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当代中国民族散居化格局的形成,从多方面对传统宗教信仰带来了挑战,也为中国宗教的创新创造了条件与契机,要求中国宗教作出适应性的发展。中国宗教的适应性发展,一方面需要完善宗教立法,实现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中国宗教要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是关于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如何相适应、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如何协调统一的观点和主张.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宗教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关系,二是宗教作为社会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简称“适应论”,二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相协调,简称“协调论”.其中,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协调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平安寺院”建设活动是近年来青海省组织实施的旨在规范寺院管理,切实解决宗教活动场所实际困难与问题,维护教职人员合法权益,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活动.它的实施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再论“以美育代宗教”——兼与李丕显、赵惠霞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美育代宗教”论于理有诸多未通处。人类精神需求与活动之丰富性、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结构、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宗教仍有其生存之理由 ,审美与宗教各自独特的文化功能不能相互代替。“以美育代宗教”论在中国无传统与现实文化基础。人文学科内部亟需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宗教与公民社会的建设,至今尚未呈现直接的、富有成效的互动关系。与此相应,“公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在中国学界的讨论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以“公民社会要素”作为基本概念工具,通过对“公民身份的信仰基础”“宗教一信仰共同体”及“共同体成员资格”等关系的梳理,借以分析当代中国佛教能否孕育、培养这些公民社会要素,进而论及中国佛教在公民社会方兴未艾的前提下对社会建设的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引起了宗教在当代的全球性发展,宗教成了影响民族团结、制约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等社会问题的“粘合剂”。文章探讨了形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带来的社会消极影响,及我国在现阶段面对宗教的当代发展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理周城白族村本主信仰,在其千年变迁历程中,无论怎样变迁,其深层所包涵的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基本精神不变.这既回答了宗教在当代社会存活的缘由,同时也回应了格尔兹所提出的“宗教现代化”以及“宗教的内部发展和自主发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宗教伦理与伦理关系的根本颠倒”、“世俗伦理与宗教伦理的有机整合”以及“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内在统一”三个层面对苏格拉底伦理思想进行探寻 ,可以发现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对当代伦理重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的新宗教运动陈霞新宗教指不同于传统宗教的新兴宗教。当代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宗教,大多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逐渐地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以致形成有一定声势的新宗教运动。过去,人们习惯用“教派”、“宗派”或“异端”等词来描绘宗教方面出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非法宗教活动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新疆非法宗教活动的产生既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等国际因素的影响,又有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煽动等国内因素的影响。正确分析非法宗教活动产生的原因,探讨其存在的根源,有助于制止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新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     
19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研究在当代中国已走过了一段很不寻常的道路。它肇始于当时理论界特别关注的“南北鸦片战争”,然后从宗教文化、宗教伦理的研究,发展到宗教哲学、宗教历史学的研究,乃至神学研究,大致上已呈现出一个十分可观的学术规模,自立于当代中国学术之林。正如宗教现象是一丰富复杂的社会事实一样,任何一个层面的宗教研究或专业分支,都难以穷尽对宗教的研究。为此,当代中国的宗教研究已由宗教文化、宗教哲学和宗教伦理的学术积累,逐步呈现出致力于研究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民族、宗教与国家、乃至宗教与全球化的理论取向。因为,言…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士阶层”在历史变迁中传承下来的精神内涵——“士人风骨”以及“士阶层”与江南园林之间的渊源.通过分析“士阶层”的精神内涵对于江南园林植物造景方式的具体影响,研究与士人有关的江南园林在植物造景方面的独到处理手法.与现代的居住区环境造景手法相对应,并且分析了历史建筑环境修复案例,阐明了“士人风骨”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儒学集团中侧重经典传授的一派在战国秦汉三百年间,俯身草泽、切磋文字、传道授业、守先待后.儒学在汉代初年的崛起,与儒家学派中的文学之士坚守民间教育的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儒家在创始初期即有“用世”与“传道”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其中“传道”一派以子夏为代表,注重经典教育,在民间从事以教育为职业的传经活动.战国秦汉之间被称为“文学”或者“文学之士”的一批学者即是专以经学传播为职业的.文学之士的传统起源于子夏,但不必限于子夏后学.文学之士的主要特征是子夏学派开启的传授经典文献的教育活动.文学经生坚守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原则,他们对于从政非常谨慎,尤其对于为了政治上的成功而不择手段保持极大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士”与“士大夫”“知识分子”一词,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知识阶层的存在却源远流长.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这个知识阶层一般被称为“士”.顾颉刚先生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中认为,“士”最初是武士,其身分相当于低级的贵族,它有统驭平民百姓的权利,也有保卫国家社稷的义务.商、周时代文献中提到的“士”或“庶士”,大体是指知书达理的贵族或执掌各种事务的中下层官吏.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动,“士”逐渐转化为  相似文献   

18.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宗教传播是文化交往的重要实现机制。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的宗教传播活动,不仅在形式上认同了中华文化,而且在内容上会通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中西文化,促成了中西文化交往的实现。这一史实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实践提供了一面“历史之镜”。  相似文献   

20.
准确把握我国传统宗教实用性和宗法性的历史特点,分析当代中国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认识、心理及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影响等多种原因,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科学评价其消极作用,进而预测中国宗教未来的世俗化走向,对于我们现阶段深入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