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90年代的生育水平分析──多测量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将1997年中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的生育率统计结果与1992年中国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比较检验,应用三个不同生育指标对90年代生育水平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指标显示,终身生育水平的下降其实是一个相对均匀变化的过程,常规生育率指标在90年代初的急骤下降及后来所达到的极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生育年龄变化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2.
1995年我国举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90年代上半期我国人口的一些重要变化。 1 生育水平显著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率低于以往各时期 我国妇女生育率经70年代的大幅度下降和80年代的波动中下降,进入90年代又出现了加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1降到1981年的2.63和1990年的2.31,至19995年又降到1.85,已明显低于更替水平。育龄妇女各年龄上二孩和多孩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是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70年代初实现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突出地反映在中国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上.例如,196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4.11‰,而1992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8.24‰,23年间出生率下降了近16个千分点;同样,1970年,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而1991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3,21年间下降了3.5.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翟振武  陈卫 《人口研究》2007,31(1):19-32
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究竟是多少,这一直是个谜。本文利用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通过教育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重构2000年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并将2000年0~9岁人口转换为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而估算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从推算和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人口失控的表现形式七十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由于计划生育的积极推行而激剧下降,出生率由1969年的34.11‰下降到1980年的18.82‰,总和生育率也由1969年的5.72降低到1980年的2.31,接近更替水平。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和生育率在达到2.50的水平之后其下降速度将会更为迅速。然而,我国实行责任制后的八十年  相似文献   

6.
人口出生水平取决于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以及育龄妇女比重.文章利用1980—2010年进入生育期的妇女的初育年龄对其终身生育率进行预测,并据此测算1990年、2000年以及2010年三个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口出生率,结果表明,这三个年份的出生率估计值均能够以较小的误差接近由总和生育率计算得到的人口出生率真实值.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解释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水平持续下降以及近十年来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现象,是由30岁以下的年轻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标准化年龄别生育率)和占总人口比重共同下降所致.考虑到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文章还模拟了高、 中、 低三种预测情景下2011—2050年中国人口出生规模的变化,指出即使在文章设定的高生育水平方案下,人口出生规模也只能在短期内实现回升.因此,为促进未来人口出生数量渐进增加,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生育政策的调整目标仍须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是当代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举世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经过了一个反复的阶段,也就是说,从1953年至1964年间,人口年龄结构向更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开始于1964年之后。这主要是由于70年代初至今,坚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切实推行计划生育工作的结果。我国0—14岁人口的比重,从1964年的40.69%下降到1987年的28.68%,前后仅经历20多年时间。我国由于在短期内生育率持续大幅度下降,因此,为今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水平升高打下了基础。从北京市看,生育率下降不仅时间较早,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因此,0—14岁人口的比重,从1964年的41.50%猛降至1987年的20.86%。这一下降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快得多。  相似文献   

8.
1991年以来,丰南县全面推行宣传工作“六制四化”全方位管理模式,给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巨大变化。1992年计划生育率由1990年的89.19%,上升到99.41%,出生率由15.18‰,下降到10.02‰,基本实现无多胎生育。 一、宣传工作滞后引起的思考 前几年,这个县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尽管有了很大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  相似文献   

9.
第三次人口普查及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调查资料公布后,我国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事实已得到举世公认:在一个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国,总和生育率在不到一代人时间内,由6个左右降到了更替水平。这被许多人称为“奇迹”,并纷纷研究其产生的根源,以求借鉴和推广。但也有些人并没有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就断言中国的生育率下降是靠政策强制达到的。因此研究并论证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客观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对生育率下降代价的认识穆光宗长期以来,实现生育率的有效下降是我国生育政策的主要目标。对此,正如大家所看到的,7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育率有了戏剧性的大幅度下降。1992年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省市区共有21个,比1987年多了13个,比1989年多了1...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生育率下降这一事实已经被全世界公认,1982年人口普查和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结果,总和生育率为2.6。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数字,我国1984年的出生率为17‰,总和生育率为1.94。一个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生育率已经达到更替水平,不能不受到举世注视,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普遍赞扬。有许多国外朋友认为这是人类的“奇迹”,但是近年来国外有个别敌视中国的人,或带有偏见的和一些对中国人口问题实际上一知半解的人,对我国生育率这种转变进行了无端的攻击。断言  相似文献   

12.
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生育健康问题陈乐(重庆医科大学人口学教研室重庆630042)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至目前的2.0左右,接近甚至有时还低于更替水平。随着妇女生育率的逐年下降和医疗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生育健康问题开始...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的生育水平 (一)生育水平的估算翟振武、陈卫(2007)以独立于“人口系统”之外的教育统计数据,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推算出中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7~1.8。张青(2006)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  相似文献   

14.
邱红  赵腾腾 《人口学刊》2017,(5):94-102
日本作为少子老龄化最典型的国家其生育水平的变化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使用"寇尔生育指数模型"分析二战以后日本生育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二战后,1947年日本总和生育率达到最高值4.54;之后生育水平不断下降,2005年达到最低值1.26;近年来日本生育水平缓慢提高,2014年总和生育率回升到1.42。日本生育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婚内生育率下降及结婚率的降低。婚内生育率不断下降是由于生育观念转变导致的婚内生育意愿下降造成的,生育不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也不再是妻子必须履行的义务。结婚率的降低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不愿过早结婚生子。婚内生育率与结婚率变化在生育水平下降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早期婚内生育率下降是导致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结婚率的变化仅起到辅助作用;中期结婚率的下降成为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主要诱因,而婚内生育率水平则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生育水平有所回升的主要原因是婚内生育水平缓慢提高,结婚率下降对生育水平的消极作用也几乎释放完毕。未来日本在结婚率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想进一步提高总和生育水平就必须提高婚内生育率。政府必须在降低育儿成本、提高生育家庭的补助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家庭多生育子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1982年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率育生抽样调查资料,通过定量分析,对甘肃妇女生育率作如下探讨。一、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趋势 1949年以来,甘肃省妇女生育率和全国总趋势基本一致,也经历了“波动的高水平”和“急剧的持续下降”两个大的时期。其特点是: (一)生育水平在高基础上的波动和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总和生育率(TFR)、终身生育率(CFR)与政策生育率(PFR)的概念及相关数据分析,论证总和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直接比较。在特定条件下TFR、CFR和政策生育率会产生差异,在一个国家生育水平下降的历史时期,TFR必然小于当年49岁组女性的CFR;"超生率"、"未婚率"、"未育率"和"不孕率"的变化,决定了政策生育率与终身生育率的差异。借鉴日本经济与人口发展相关数据,可以相信由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女性有偶率下降导致的生育水平下降很可能成为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大潜在威胁。因此,当前以及今后相当的时期内,我国的政策生育率应高于1.8。  相似文献   

17.
自九十年代始,中国的生育率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走势。综合反映妇女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已从1990年的2.31降到1992年的2.00左右。若1992年与1989年相比较,处在低于更替水平地区的人口增加了48.77个百分点,与1987年相比较,则增加了60.19个百分点。由此引发了诸多人口研究者对低生育现象的前瞻性探究,并于1994年7月和8月分别在北戴河、北京召开了两次学术讨论会,这实为实际工作者与学术研究者的两次高晶位的对话。为了使这一问题向新的层面拓展,现将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轮廓式的述介。  相似文献   

18.
原新  张圣健 《人口研究》2022,46(1):70-81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次重大灾难事件都会导致生育率波动变化。灾难事件周期与生育率变动的一般规律为:生育率在灾难事件发生短期内会受挫下降,灾难事件恢复中期内回升反弹,灾后长周期内则回归灾难事件前的变动大趋势。从外在因素的影响看,灾难事件范围越广,波及人口越多且致死率越高,生育率波动越剧烈,疫情和与环境有关的灾难事件可能会对生育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从内在因素的影响看,灾害发生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与家庭经济能力、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政府的应对能力等会影响生育率波动幅度,但不会改变波动方向。通过影响机制分析,初步观察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生育率下降是高死亡数量带来的心理冲击、经济衰退、停工停产以及对未来生活预期不明朗和信心减弱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近2亿人口,散居在上万个岛屿上,70%的居民务农。全国有300多个民族,90%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印尼政府自1968年以来提倡实行计划生育,成绩卓著。总和生育率由19(?)9车的5.6下降到1992年的3.0,出生率由1969年的42‰下降到1992年的26‰。印尼总统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低生育率问题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研究发现长表数据和短表数据对总和生育率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292,处于较低水平;采用去进度效应的总和递进生育率指标对递进生育的孩次结构进行分解,一孩递进生育率明显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提高到28.98岁,峰值生育年龄推迟到28岁,一孩、二孩平均生育间隔时间由4年缩短到3.11年。年龄别育龄妇女有配偶比例迅速下降,育龄妇女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育龄妇女未婚比例快速上升,育龄人群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子女的受教育预期明显不同,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育龄妇女比例迅速提高,进一步强化生育率的下降和生育水平的受教育“梯度”差别,从而导致低生育率的人口学和社会学机制的形成且保持稳定。为应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低生育率或超低生育率陷阱这一突出问题,需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分析超低生育率的社会危害性,全面把握传统生育文化精髓,营造适宜生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结合各地具体实际,着力解决生育相关重点难点问题,探索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三是全面、系统和前瞻性研判中国人口发展新趋势,积极应对低生育率问题,促进全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