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科学阐释,指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成果,着力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阶段的全新认识和深刻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鲜明特色.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都含有一个"共"字,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是目标指引和路径依赖的关系: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为共享发展提供目标指引;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共享发展.实现共富和共享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共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必然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即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有"富裕"而没有"共同",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的共富之路,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勤劳才能全民致富.通过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应注重共享能力的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共富的全新社会治理格局,以共享发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领导完成了"三大改造",使新中国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其后的20多年里,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早期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实现农业合作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期在农村的实验与建设高潮,坚定不移地把消灭"三大差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期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确立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期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基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一国两制"构想,选准时机打开国门,释放战犯清理政治遗存,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做好准备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于波  王员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204-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多维度的现实指向,涉及民族文明、世界文明、社会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不同领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总体性反思,是对东西方文明基础上的旧有文明形态的一种扬弃与超越,能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提供积极启示和路径参考。中华民族文明复兴、亚洲文明高地再创、社会主义文明复合和世界文明秩序重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四重蕴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一种文明论意义上的综合性创造,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种公共主义的文明观指引,具有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厚蕴涵。  相似文献   

4.
颜景高 《云梦学刊》2021,(3):104-1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国情,积极吸收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成果,日益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的制度优势。一是突破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窠臼,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切实解决绝对贫困意义上的物质匮乏问题;二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协同发展的显著优势,逐步消除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难题。唯有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优势,尤其要建构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才能真正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启的共富共享道路。  相似文献   

5.
直面21世纪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出场学视域观照21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创新图谱,主要有六大创新范式: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范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创新范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范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新范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范式,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创新范式。如何用哲学的语言把握现实中这些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以便不断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照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这些都是当今中国每一个哲学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重视、不得不归纳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的重大范式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发展了人民群众的概念,科学分析并界定了领袖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的群众致富观,提出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和创造的观点,提出了群众利益是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提出了群众监督的思想。邓小平的这些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邓小平群众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高度而提出的治国理政之总方略、总战略。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理政的新飞跃,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大发展与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内容组合,而是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论新阐述,是具体有鲜明的原创性理论的新概括。  相似文献   

8.
功夫论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色,而"时间"又是"功夫"的基础性含义,因此从"时间"视角诠释"功夫"能拓展功夫论的研究视野。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不是线性的纯粹数值序列,而是螺旋演进的、随境域因缘而生成着的、注重时机时势的时间观。这一时间观是以时空一体的原初时间体验即"原发时间"为前提的。以《庄子》为例,其功夫论即是顺应时机时势、超越日常时间观、进入"原发时间",从而通达自由无碍之境的过程。庄子中的体道功夫境界是"真人"之"游",而实现"游"的功法则是"忘"。无论是静修体道中的"忘"还是技艺实践过程中的"忘",都意在脱开现成化和凝固化的存在形态,超越世俗常人的时间观念,从而进入原初发生着的时间境域。  相似文献   

9.
张广智 《理论界》2004,(6):33-3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观,四大理论基石观,科学发展观,五大建设观等.这些内容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平正义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以成果共享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四个公平"为原则,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视阈的主题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的语境中,其独具特色的创新观集中体现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的一系列新识新论上。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论这三论来加以概括和理解;而提出并科学阐发新生产力观、新市场经济观和新发展观则是他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王东 《学术界》2012,(7):5-23,259,264
本文考察了近现代世界历史500年的发展轨迹,从中概括出三条基本规律:创新领先律,综合创新律和百年周期律。在此基础上,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运用到中国发展前景、发展目标的研究中来,提出"中国创新论",或叫"中国综合创新论"。中国科学发展新目标是21世纪创新型国家。中国创新的本质是国家、资本和劳动三者关系的新架构。从而开创出人民主体、造福人们的中国特色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既彻底突破国家主体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也突破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模式、美国模式。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模式"与"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模式"为基础、"特色"为目标的独特的方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扬弃,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志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期进一步研究其思想内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21世纪的继续前进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民主社会主义.也称社会民主主义,起源于19世纪初.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考察民主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变.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演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本论”试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学习研究"七一讲话",发现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论、社会主义根本目的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简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本论").这三者相互联系照应,主题鲜明,框架清新.  相似文献   

16.
曾凡跃 《学术界》2012,(7):176-183,290
马克思与哈耶克的国家观批判的视角差异在于:马克思认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的寄生赘瘤,哈耶克认为国家和政府在知识论方面无知无能;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提出,无知论国家观的直接理论支撑是"自生秩序论"和"人的无知论";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是对近代契约论、黑格尔国家主义和当时资本主义现实本质的批判,无知论国家观是对西方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全权计划体制的批判。当然,两种国家观都有其现实诠释的限度性。  相似文献   

17.
着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由来论、类型归属论、历史方位论、现实本质论和发展道路论这五论的联系和统一上,揭示中国为什么必须搞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什么特质的社会主义,确定什么样的实践"中心"、实行什么样的思想路线,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证"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要义"的深邃历史根源、深刻现实依据、客观内在性质、根本思想原则,从而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层级内容的,其所独具的这一整套历史哲学理论,作出概要式的梳理和阐明。  相似文献   

18.
郑杭生教授的三部著作<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三部著作共计250多万字,包含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和学术评论等,完整地反映了作者20多年的学术历程演进和学术思想发展.如三部著作的书名所示,贯穿其中的核心是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而书中阐述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则使这个核心得到了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具有明显的理论局限,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现实问题。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这一新的理论范畴明确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及其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回应了对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景的疑惑。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力论的演变及其带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征 《北方论丛》2002,(1):122-125
五十年来,日本的学力论可以说是在"科学主义学力观与生活主义、态度主义学力观"的对峙与融合中发展而来的,日本教育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对学力概念、学力基本要素等学力论基本理论问题的激烈争论.在经历了"教育内容编成水平"的学力论、"授业论水平"的学力论后,20世纪90年代"到达度评价"理论又提出了关于学力的新构想--发展的学力.因此考察日本学力论理论研究的演变过程对中国目前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研究取向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