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突破了汉代以来注重音乐政教作用,忽视音乐审美娱乐功能的儒家音乐思想。他在继承雅乐传统的基础上,重视音乐的抒情功能,强调音乐娱乐性及个体感情的抒发,注重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法、墨、道及游侠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被援引入曹操诗、乐创作中。曹操独特的音乐思想对后世文人音乐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操作为建安文坛和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其文学成就被后世所认可。然钟嵘《诗品》却将其列为下品,引发后代诗评家的许多争论。本文认为钟嵘在"风力"与"丹采"二者之中更重视后者,曹操诗却不符合这一标准;钟嵘评诗"止乎五言",而曹操诗歌成就主要在四言诗;曹操五言诗均属乐府诗,尚属"汉音",不是钟嵘关注的文人五言徒诗;后代对曹操的接受是一种非纯文学的接受,曹操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从事文学创作,其文才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政事所掩,这也是其文学家身份并不为钟嵘所充分重视的一个原因;后代对曹操诗的等级品评有非议的属于少数,从而也反证钟嵘的品评在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眼里是受到认可的。  相似文献   

3.
曹操游仙诗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操诗之较完整者现存20首,而其中三分之一涉及游仙题材,这样高的比例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曹操在中国历史上要算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英雄,其诗歌创作亦复“气韵沉雄”(敖陶孙《诗评》),从这样的背景来看,他的游仙诗当不至于象过去若干论著所说的那样,完全是追慕神仙幻境、消极颓废的东西。近年来论者们肯定曹操的游仙诗,往往以为诗中的求仙乃是求贤的隐喻,可惜论证无力,未足起信,楚虽失之,齐亦未为得也。事实上曹操本人并不相信神仙。《文选》卷二十四曹植《赠白马王彪》李善注引曹操《善哉  相似文献   

4.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对曹操情有独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不仅肯定曹操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且赞赏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尤其对曹操诗歌更加偏爱,并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5.
张庆冬 《金陵瞭望》2005,(10):53-53
毛泽东生前多次评曹操,却从未讲过他评曹操的真正用意。当时和后来有不少人对之进行了种种猜测,但均未猜透。《党史纵横》第9期刊登陈立旭写的《毛泽东为何评曹操》文章,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将该文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6.
曹操和司马昭都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都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也都为自己的儿子禅代前朝奠定了基础。但是毛泽东对他们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毛泽东称赞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却认为司马昭是一个篡位者、阴谋家。造成毛泽东对曹操、司马昭天壤评价的原因有五个:一是曹操所处的环境比司马昭恶劣,但在统一方面取得的成效却比司马昭大;二是司马昭的才能尤其是文学才能不如曹操;三是曹操比较关注普通百姓的利益,司马昭比较关注士族的利益;四是深受鲁迅称赞曹操、贬损司马昭的影响;五是毛泽东对两人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入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运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在诗词创作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表现现实生活,大大增强了作品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探讨毛泽东用典特色,化用诗句、神话入诗和民谚民谣的使用。毛泽东的诗词用词风格与曹操、辛弃疾进行纵向比较,彰显出毛泽东使用典故的豪迈气魄。  相似文献   

8.
运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在诗词创作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表现现实生活,大大增强了作品 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探讨毛泽东用典特色,化用诗句、神话入诗和民谚民谣的使用.毛泽东的诗词用词风格与曹操、辛弃疾进行纵向比较,彰显出毛泽东使用典故的豪迈气魄.  相似文献   

9.
曹操、曹丕和曹植是建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们的诗歌久负盛名,尤其是诗歌语言绚丽多彩。本文仅从其叠率入手,探其艺术风韵。一、词汇丰富,各有所好三曹均爱用昼字。曹操诗歌,现在五篇(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同),其中8篇有叠字,占总数38%;曹丕诗歌,现有54篇,其中30篇有叠字,占总数56%;曹植诗歌,流传至今有132篇,其中37篇有叠字,占总数28%。由此可见,虽然曹植用叠篇目最多,可是曹丕叠字的普及率则比曹植高出一倍。曹操诗用叠字39次,除去重复者有19种叠字,其叠宇平均使用2.05次;曹丕诗用叠字ho次,除去重复者…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术界有论者认为 ,曹操的文格与人格存在诸多矛盾 ,曹操的文格高于其人格 ① 。笔者对这些矛盾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得出结论 :作家的曹操并非给政治家的曹操作包装 ,曹操的诗文极具本色 ,正因为曹操将真情真志倾注到他的创作上 ,才让人们看到他的作品中 ,有一个鲜活的帝王形象  相似文献   

11.
前之论者提及曹操游仙诗,多讽其为宴饮欢会之作,思想消极颓靡。既没有看到其对秦汉游仙文学的超越,也忽略了他对魏晋盛极一时的游仙诗的开启之功,有失客观公允。今之学者论及曹操游仙诗,又往往忽略其自身思想的复杂多元,也较少将曹操对待神仙的态度与对待方士、方术的态度进行区别甄辨。本文试从曹操的神仙思想着手,重新解读其游仙诗。  相似文献   

12.
达洲 《可乐》2008,(3):1-1
曹操与孙权第一次现场PK时,已是一大把年纪。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坐断东南,雄姿英发。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他对有为后生的称赞,也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的理想。有理想就要奋斗。曹操长子曹昂,为人至孝,文武双全。曹操  相似文献   

13.
宋词中的曹操形象可谓丰富而饱满,他既是功业赫赫、雄才伟略的英雄,又是奸诈多疑、残忍嗜杀的"鬼蜮",还是分香卖履、累于世情的常人。词人们多颂扬他的英雄功业而甚少批评他的人格劣迹,这与宋代诗文中流露出普遍的贬曹倾向大为不同。担负着载道言志重任的宋代诗文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论道说理,人们贬斥曹操的德行缺陷以表达明德修礼的政治理想;地位卑下的词体反而较多表情达志之作,人们颂扬曹操的英雄功业以抒发恢复中原的宏伟抱负。正是世积乱离、国势日衰的时代特征造成了人们对曹操这样文武兼备的拨乱反正英雄的热切渴望和喃喃呼唤。  相似文献   

14.
曹操在乐府诗歌创作中常常引用古人事迹作为典故,表现出了一种怀古情结。根据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可以发现曹操的怀古情结是受到现实制约的。从对古人的追慕和反思中,曹操追求的人生价值是做一代霸主。而他对古人的追慕也表现出一种相对倒退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曹操与曹植均居于建安时期文坛领袖地位。历代典籍文献所记述曹操生平事迹的段落,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曹操的各种评价。这些评价,不论从何种角度、何种立场出发,都大体上以事实为依托,从不同层面上揭示了曹操的个性特征,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曹植有许多称谓,如东阿、绣虎、七步之才、八斗、陈思、陈王、建安之杰等。与这些称谓相关联的典实又有:七步、七步成诗、倚马、倚马才、倚马可待、八叉、咏絮、柳絮才等。了解曹植的称谓及其有关典实,有助于我们全面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看三国英雄,曹操实属胸怀大志,文韬武略之辈。曹操曾经叱咤风云,但他死后骂名最多。从北宋的时候,人们就非常痛恨他。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更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与吉川英治《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的比较,我们发现中日曹操形象出现了分野。这种分野,正是出于日本民族"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曹操这一形象在日本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过滤中发生了变异。他们从罗曼蒂克式的诗人性格入手,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国封建道德的束缚。"知人"以"审己",通过考察曹操形象在日本的流变,将为我们重新审视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提供新的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以理性的眼光去重新解读本民族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曹操是个性格极为复杂多样的艺术典型。他既豪爽又狡诈,既坦率又虚伪。有时骄横跋扈,肆无顾忌,有时又鼠窃狐疑,机警万分;有时一泻无余,无遮无饰,有时又迂回曲折,深不可测。因而,听他说话,切不可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需要从他的复杂性格出发,结合说话时的环境,仔细体味,方能会其真意。本文仅就其语言的言与意的矛盾问题作些分析。曹操最显著的特点并不在于他的豪爽、率直,而在于他的奸狡、虚伪。因而,他说的话,心口如一的不多,而心口不一的则在在皆是。这时,曹操语言的直接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来莺儿是东汉都城洛阳的歌舞妓,世事离乱,她就跟随曹操辗转东西,为曹操表演歌舞弹唱,深得曹操喜爱。但曹操日日忙于军国事务,身边又是众多美人相伴陪侍,对于来莺儿也就是“过目不忘”罢了。曹操身边有个侍卫叫王图,为人机敏、容貌俊俏,来莺儿与他偷偷相爱了。一次,曹操派他带领人马深入敌人内部打探消息,来莺儿一时忘情,舍不得他,就整晚抱着他,使他错过了深夜出发的时辰。曹操大怒,要把王图按军法处置,来莺儿跪在曹操的面前说:“奴愿代王图一死”,并说出了私情。  相似文献   

20.
曹操诗三题     
本文重估了曹操诗的价值,指出其划时代意义之所在:其创作热情和成就远远超出汉代任何一位诗家,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拓展上都颇有贡献,首创的慷慨悲凉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氏写景状物上有开创性建树,在诗史上有特殊地位。其游仙诗不立完全否定;曹操诗中流露的优生意识中有积极的成份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