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乐".长期以来由于丽江大研古乐会是以演奏丽江洞经音乐为主的,所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纳西古乐等同于丽江洞经音乐.其实,"纳西古乐"是指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并融合外来音乐,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包括"丽江洞经音乐"以及"崩思细哩"、东巴音乐和"热美蹉"等.  相似文献   

2.
傣族宫廷古乐是伴随土司制度产生的一种集歌、乐、舞为一体的古老宫廷乐舞,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主要流传在云南孟连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孟连土司制度的瓦解与现代化的冲击,使孟连芒沙傣族宫廷古乐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从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傣族宫廷古乐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孟连芒沙傣族宫廷古乐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20多年来,河南博物院以“考古+复原+创作+展演”的形式进行音乐文物活化实验,逐步打造出“华夏古乐”这一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创品牌。目前,“华夏古乐”已成为我国文旅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案例的典型代表,研究其品牌形成及运行策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华夏古乐”形成至今经历了初创期的探索、成长期的完善、成熟期的维护与升级。在实际运行中,“华夏古乐”始终紧扣科研、突出文博使命,博而不杂、专而不涩,其品牌定位从粗略到精准、品牌核心价值从模糊到清晰、品牌创新项目从单一到多元,为我国音乐考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空前普及,使得民族传统音乐与外来音乐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民族传统音乐面临着流失和变异。针对这一现象,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问题就体现在传承上。本文就其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现状及具体措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彝族音乐历史悠久,彝族音乐文化更独具特色。但是类似彝族音乐等音乐文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彝族音乐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文化生态是社会存在的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的反思和方法,所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对彝族音乐进行重新的诠释,进一步明确危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变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文化的涵义、特点、功能和彝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分析了彝族音乐的文化现状、危机及其原因。最后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原生态音乐生态的加速退化,我国传统原生态音乐形式也正逐渐加速衰落乃至消亡。正确认清我国原生态音乐的生存现状、存在问题及基本特征,主动积极地致力于保护、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多样化是理性且务实的。从原生态音乐多元化的保护与传承模式、艺术发展与进步、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原生态音乐的市场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相似文献   

7.
民歌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的传承、弘扬、发展必然要与现代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电视媒介“大众性、综合性、易接受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日益凸现的导向功能;民歌从传统的“口语传播模式”向现代新型传媒方式“电子传媒模式”的转型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代选择。  相似文献   

8.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视古乐为一完整的文化生命,主张藉音乐之教化而挺立道德人格的自我。他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担当起古文道统的传承与延续。然其乐教思想亦有形而上之纬度,通过文献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其以乐体道和对精神家园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9.
石首跳三鼓是流行于石首的一种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丧葬仪式,其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多样,文化功能显著,早已深深融入百姓的生活.近年来,石首跳三鼓由地方性祭祀仪式发展为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其文化传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石首跳三鼓正面临着文化空间压缩、殡葬改革冲击、市场化的局限等文化传承困境,从拓展文化空间、强化科技支撑、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对石首跳三鼓文化可持续性传承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石首跳三鼓是流行于石首的一种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丧葬仪式,其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多样,文化功能显著,早已深深融入百姓的生活.近年来,石首跳三鼓由地方性祭祀仪式发展为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其文化传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石首跳三鼓正面临着文化空间压缩、殡葬改革冲击、市场化的局限等文化传承困境,从拓展文化空间、强化科技支撑、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对石首跳三鼓文化可持续性传承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二泉映月》是中国传统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储望华先生的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则为它成功地拓宽了传播与发展的空间,并以其多声性而在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占据一重要地位。本文以这首改编曲为研究对象,探析改编曲在传统乐曲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表现,其中涉及到原作产生时代文化背景及音乐艺术创作的审美特征等内容,试以论述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成功之处,从而得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是特定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受到了其文化生态改变的冲击。实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生态学的观点,从整体上建立一套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侧重于个体性和生命性,注重感悟性和体验性,也注重在现实层面关注于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实际上是实用理性指导下的音乐。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努力发掘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理性的优良特质,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很多人来讲,民间、民族音乐是一个对应民族文化与原生文化环境,既亲近又遥远的精神世界;一个奇异、欢乐、充满天真而又迷人的人天合一、浪漫自由的与生活合一的精神时空;在其简易、不易、变易的历史长河中,实用与审美并存,显示出质朴天真、充满活力的精神特质,千百年来陪伴着各民族同胞在自然之苦的生态环境中挣扎、平衡、和谐、生发;承载着生活与精神的协调,表现着人们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和审美理想;在生活中鼓舞着生存和创造的勇气与力量,也给人们带来圆满的笑声、意趣和希望。  相似文献   

15.
"三峡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人类学中一个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均极为显著的三峡地域文化形态,因为诸多客观原因,其中许多具体音乐文化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加速消失,综观当今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对三峡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承传,成为当下三峡区域文化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相关组织和单位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国家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也是体现人民智慧和民族自信心的根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传统民间音乐,其生存现状和传承前景令人担忧,在号召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只有更好地了解认识本土的传统文化,才能从容屹立于世界之林。将传统民间音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是实现其传承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由低音手风琴的不断普及,巴赫键盘音乐受到愈来愈普遍的重视,并成为手风琴演奏者的必修课程,但由于自由低音手风琴传入我国时间较短,巴赫键盘音乐又是我们以前不曾接触过的,因此在演奏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触键法、延留音与连线音、装饰音及风箱运用等演奏技法的研究,探讨了手风琴演奏巴赫键盘音乐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鉴于以往传统村落的文脉传承效果不理想,进行传统村落空间规划研究。根据新型城镇理论对传统村落空间布局提出的要求以及现今村落建设出现的问题,引出文脉传承在传统村落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以文脉传承为本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建设现状、本土文化、记忆场所、住区空间等方面探寻传统村落的文脉传承因子,并从宏、中、微观三层面进行融入以探讨传统村落空间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商业的冲击,导致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新的破坏和生存危机。音乐界与文化界应该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正确引导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紧跟时代的节拍,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借鉴、吸收现代文化的多元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湘西地区的民歌、舞蹈、器乐、戏剧、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活动是与湘西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从横向维度看,这些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从纵向维度看,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为此,湘西民族民间音乐可为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